“死記硬背”並沒有那麼可惡,教你3個有效記憶的妙招

現如今,“死記硬背”、“應試教育”和“題海戰術”都已經成為中國教育或者東亞教育的特色了,而且往往提到這些詞的時候都帶有一些貶義。甚至很多人提到這些就會反感,覺得這樣的學習方法會壓抑孩子的創造力,不值得提倡,更沒有運用的價值。

“死記硬背”並沒有那麼可惡,教你3個有效記憶的妙招

“死記硬背”並不招人待見

但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的黃玉峰老師卻直言:“學語文,就是要死記硬背”。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有好的文章和詩歌是需要背誦的,這種帶有節奏感的優秀文章應該要做到信口拈來,所以平時的大量閱讀和反覆的記憶是很有必要的。古時候蘇東坡曾講過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是這個道理。

其實,不止於語文,對於其它語言或者類似於語言的較為基礎的背景知識,是需要進行大量記憶的。譬如說演奏、打字、乘法口訣、元素週期表等等,這些作為人們獲取更高等知識的基本功,是需要去不斷重複記憶、訓練達到熟練運用的。

“死記硬背”並沒有那麼可惡,教你3個有效記憶的妙招

學語文就需要背誦

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丹尼爾·T·威林厄姆告訴我們:“大腦能做很多事情,但思考卻不是它最拿手的”。很多情況下我們看似在進行邏輯思考,其實都只是記憶檢索。“大腦不僅不擅長思考,還想通過各種方式來避免思考”。

所以說,提前的背景知識的記憶能夠有效地讓我們在高層次的思考的時候,避免更多的思考的痛苦。有時候孩子不能理解課堂里老師所講的東西的時候,其實就說明他大腦的“內存”不夠,對他來講有太多新的信息需要處理,恰當的記憶“背景知識”可以幫助你在頭腦中快速建立信息與信息之間的聯繫,從而能夠更加高效地獲取新知識。

“死記硬背”並沒有那麼可惡,教你3個有效記憶的妙招

大腦最拿手的並不是思考

這樣子看來,孩子沒有能夠理解課堂裡的東西,大部分原因是前面的知識儲備不夠,留在腦子裡那些本該記住的東西沒有記住,而大腦又不善於思考去調用再之前的“背景知識”進行運算,那麼新知識的掌握也就非常有限了。如此惡性循環,最終產生厭學情緒,對待學習的興趣一降再降,導致成績一落千丈。

而這邊關鍵的一點就在於有效記憶。當然記憶的方法有很多種,這裡介紹幾種讓記憶更高效的方法:

“死記硬背”並沒有那麼可惡,教你3個有效記憶的妙招

讓記憶更高效的方法

1、分散時間的記憶

將時間碎片化,不同的時間段記憶不同的東西,但也要注意每個時間段之間有效的串聯,不斷地去鞏固之前所記憶的東西,使記憶更加持久。

2、強調信息的輸出

很多時候記憶的東西如果有效的輸出,會使得記憶更加持久。凡是經過自己輸出的東西將很難忘記。對於需要牢記的知識可以按照137的規律輸出,也就是按照1天后、3天后、7天后輸出3次,可以更高效的記憶。

3、提供進階的環境

記憶是很枯燥的,但如果有一些進階性的方法能夠使孩子在記憶的過程中獲得一些樂趣,想必也是有助於孩子不斷記憶的。營造輕鬆、豐富的記憶環境是提高有效記憶的關鍵一步。

“死記硬背”並沒有那麼可惡,教你3個有效記憶的妙招

營造輕鬆豐富的記憶環境

因此,牢記“背景知識”對於學生學習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這些事實性知識是用來支撐和聯繫所有更高層知識的基礎。只要求孩子不要“死記硬背”,卻希望他們擁有分析能力或者歸納能力,是永遠也行不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