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降價未遂”被約談,誰在擔心房價下跌?

導語:自中央高級別會議沒有專門提及房地產市場後,樓市的表現一直不鹹不淡,但房地產的傳奇故事,依然在上演。某地樓盤降價遭約談、某房企“買裝修,送房子”、開發商花樣百出賣房子……一片怪象之中,透露出的信息值得品味。

開發商“降價未遂”被約談,誰在擔心房價下跌?

在新詞發明上,我們的創造力向來是一流的。

你知道嗎?最近在樓市,又出現一個新詞,叫做“降價未遂”

隨著人們對樓市預期的轉變,樓市降價、打折、優惠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可因降價賣房遭到約談的,並不多見。

這不,近日中部某省一樓盤瘋傳每平米要降價6000元,當地有關領導親自前往“調研”。結果是,房價不僅沒降成,還由原先的1.5萬/㎡特惠價調到2萬元/㎡,引得不少人感概:瞬間錯失100萬!

無獨有偶,該省另一樓盤降價後,當地組織召開了一次“降價未遂事件”約談會。結果是,停辦相關樓盤預售許可證。這還沒完,開發商背後的金主——4家銀行,也一併受到處罰。

降個價而已,又是調研又是約談,說好的降房價呢?


開發商“降價未遂”被約談,誰在擔心房價下跌?


一、房價為何能漲,不能跌?

在樓市博弈中,存在錯綜複雜的利益主體,訴求不同,底線也不同,對待市場的態度更是完全不同。

對於開發商來說,在樓市調整之際,降價促銷不僅是正常市場規律的體現,也是快速回籠資金、防範資金鍊斷裂以及為未來儲備糧草的不二選擇。

行業龍頭萬科在高呼“活下去”的同時,就一邊通過降價回籠資金,另一邊大肆抄底。顯然,在樓市冰封期,誰掌握的現金流多,誰就能獲得市場的主動權。

相反,某些負債高企的開發商,正面臨著進退維谷的尷尬。不僅發債接連遇阻,在資本市場融資也不順暢,現金流一直為負,銷售回款不如預期,這般情景之下,就是降價,恐怕也無濟於事。

開發商“降價未遂”被約談,誰在擔心房價下跌?

不過,對於一些地方政府來說,一切完全不同。

房價一旦出現大幅回調,不僅會帶來圍攻售樓處的社會穩定問題,而且會帶動土地市場轉冷,進而嚴重削弱土地財政,甚至影響到房地產拉動經濟的效果,這就是地方政府的主要利益動機所在。


二、降價未遂,怪象頻出

在以上提及的樓盤降價遭約談後,有些開發商就“高明”了很多:買裝修送房子、花樣百出賣房子……

①只要不降價,送啥都可以!

降價賣房,不行?送東西,這個可以有!神馬裝修、傢俱,這些都是小意思。只要你敢要,開發商就敢送。

近日,北京多個新房項目集中上市,送的東西就很有誠意:以前動輒十多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車位,送!種滿花花草草的大尺寸花園,送!

你可能會說,這不就是變相降價賣房嗎?但開發商說了,絕對不是!這只是“特殊戶型的特價優惠”。

Emmm……這個戶型,該有多特殊啊?

開發商“降價未遂”被約談,誰在擔心房價下跌?

②買了個裝修,順手得套房

“先生,您好!請問您買裝修嗎?我們的這裡的裝修很便宜,而且還送房子!”

這個段子,有些誇張,但絕非空穴來風。

毛坯價格每平米11700元,裝修價格每平米7990元;毛坯價格每平米7300元,裝修價格每平米4700元……最近,多地的新房出售,出現了令人咋舌的畫風。

這不就是買裝修,送房子的節奏嗎?

開發商“降價未遂”被約談,誰在擔心房價下跌?


三、博弈的棋局,怪象背後有真相

此次怪象背後有真相,透露出三個重要信息:

信息一:“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正深入人心,這個“心”,不只是買房人的心,也包括開發商的心。隨著市場預期的進一步鞏固,買賣雙方的博弈將會繼續朝著有利於買房人的方向傾斜。

信息二:“降價未遂”事件,根子在土地財政上。地方政府在土地財政和房地產依賴的推動下,勢必反覆試探調控底線,不斷以政策微調來達到局部寬鬆的目的。

信息三:開發商會繼續不遺餘力地打政策擦邊球,實現利益最大化,監管不能打瞌睡。“買房子,送裝修”變成了“買裝修,送房子”,如果不是監管的缺位或遲到,這樣的段子怎麼會成為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