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中國到了200年來的重要關口

管清友:中国到了200年来的重要关口

CFIC導讀:

8月3日,在上海企投會年中論壇上,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自己“焦慮得睡不著”,中國正處於歷史性的拐點,風險與機會同在,走對還是走錯,關乎國運,也關乎我們每個人的命運。

管清友:中国到了200年来的重要关口

“今天中國正處於近兩百年以來的重要歷史關口,關乎中國未來幾十年的走向。”

以下是管清友演講精編,未經本人審核。

世界局勢如此這般,國事如此艱難,我真的很焦慮。這不是開玩笑。

以我的閱歷來講,今天中國處在一個四十年來的重要關口,可能還是近兩百年以來的重要歷史關口。

不是悲觀,不是樂觀,而是憂慮。今天早上我還是睡不好覺,思考我們有什麼辦法能夠順利度過這個時間節點。“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知識分子就這個毛病。

這個關口確實關乎國家未來的走向,關乎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無論從長週期還是短週期看,今天我們都處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上。面對的形勢很複雜,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一著走對,也許又是轟轟烈烈的四十年。這是我切身的個人感受。

管清友:中国到了200年来的重要关口

最近發生的一次次事件,讓我聯想起中華民族坎坷的民族復興進程。我不是引導大家去梳理仇恨,可以類比的是什麼?1840年的鴉片戰爭、1894年的甲午戰爭、甚至1937年日本全民侵華。

甲午海戰是中國近代最後一次關乎現代化進程的努力;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則終結了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

過去四十年,我們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大開放、大改革,我們也習慣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均收入的高速增長。短期來看,最近三五年,我們在座各位可以說是“多收了三五斗”,中國兩三億新中產總體上是受益的。

同時還有一部分群體,他們的收入和社會地位相對下降了。所以消費升級的同時出現了消費降級。當我們討論社會議題、政策議題和國際議題的時候,這點不容忽視。

最近關於中美貿易戰,民間的聲音一邊是主戰派,一邊是求和派或者說“投降派”。我腦海中忽然回到了當年李鴻章和翁同龢的爭論。翁同龢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李鴻章,大意是說,“你怎麼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朝廷給你那麼多錢,建立強大的北洋水師,必須打!”

李鴻章則比較務實,反問翁:“你知道我們主力艦的航速、射程和日本的差距嗎?”

翁同龢是“道德治國”的典型代表,對工具參數沒有概念,日本軍艦一分鐘打3炮,我們一分鐘打1炮,打慢點不就是了。

歷史遠比我們想的複雜得多,偶然得多。

管清友:中国到了200年来的重要关口

今天面臨著內外的雙重壓力,在此情形下怎麼看待短期的問題,如何抓住機遇規避風險?

我們經歷了嚴厲的金融整頓,上半年引起了很多言辭激烈的討論。最近幾年,國內經歷了明顯的資產泡沫流動,官方學者的說法是“金融過度繁榮”。2016年中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一度達到8.3%,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日本。

在成為科技大國、創新大國、商業大國之前,我們先成為了金融大國。

脫實向虛、金融和實體經濟不匹配的情況出現了:上市公司從市場上融來錢,發現實體領域沒啥可投資的,就拿錢買銀行理財;這些錢規模太大了,銀行投不過來,於是又委託基金公司打理;基金公司拿到錢後發現也沒什麼可投的,於是再把錢用在銀行的同業存款、同業票據上去。

這就是所謂的脫實向虛,金融空轉。

一方面金融規模越來越大,一方面實體企業卻越來越渴。

這就是金融整頓背後的根本,如果再深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一是監管沒有跟上,二是貨幣的閘門太鬆了。最近幾年(除了去年),中國的M2增速一直保持在12%、13%左右;2007年M2餘額是47萬億元,到現在已經是170萬億元。

老百姓調侃說票子“發毛了”,雖然不嚴謹,但大概是這個意思,貨幣超發,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為什麼沒有管住貨幣閘門?裡面有很多原因,這是個複雜的學術問題,今天暫且不討論,但有一點是確認的:如果靠印錢能解決問題,那麼津巴布韋和委內瑞拉一定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有朋友曾經送過我一沓“鉅額”的津巴布韋鈔票,我見過面值最大的是一張100萬億。

昨天蘋果公司的市值超過了1萬億美元,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二個市值過萬億的企業。第一個是我們的中國石油,2007年11月上市當天,48元一股,市值超過7萬億人民幣,折算成美元,當時是1.04萬億美元。因此我覺得蘋果“不算什麼”,這是一段小插曲。

在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背景下,金融機構一下成了“壞人”,被視為土豪、哄抬房價的推手,遭遇管理層的“一刀切”,這兩年灰頭土臉。

可以說,如果沒有2016年四季度以來的金融整頓,今天我們面臨的境況會更差。

過去是“一刀切”,今年年初則出現了微調,開始降準。有些不負責任的媒體誤導輿論,說是“放水”,其實降準是一箇中性手段,不是全面寬鬆,不是一降準就放水,降準和放水是兩回事。

管清友:中国到了200年来的重要关口

政策微調的另一個因素是外部壓力。

2016年美國大選,我們很多人希望特朗普上臺,覺得他不著調、好對付,結果我們想錯了。我不是搞國際關係的,我的直接感受是貿易戰以來,國內很大一部分人對特朗普是始料未及,不知所措的。

特朗普最大的偶像是里根。里根總統是演員出身,特朗普當演員也不差,他是被地產行業耽誤的好演員。里根做了兩件大事,奠定了他在美國曆史上的偉大地位:

第一件大事,翻譯成中國的語言就是“供給側改革”,包括緊縮貨幣,對國企進行改革,解決高福利問題等等,引導美國經濟走出了滯脹,美國90年代經濟的高速增長跟這有很大關係 ;

第二件大事,跟蘇聯搞軍備競賽,聯合中國對抗蘇聯,經濟上拖垮蘇聯。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特朗普的偶像是(里根)這樣的,你不能想象他下一步會對中國做什麼。

這僅僅是特朗普個人的性格嗎?不是。

最近美國和歐盟談過,和日本談過,甚至和俄羅斯都談過。想當年中美聯合對抗蘇聯,今天中美俄的三角關係出現了微妙變化。

未來十年是一個敏感的轉折點,大國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不可避免。我們講“中國製造2025”,美國講建國250週年(2026年),普京總統講,在新的任期要把俄羅斯的GDP提升到世界前五位。

中美俄的國家戰略出現了交集,都在爭奪全世界的話語權,所以勢必產生衝突,只不過是衝突大小的問題。

管清友:中国到了200年来的重要关口

也就是這種內外壓力下,我們的政策出現了微調。

有人說降準之後,會回到2012、2014年(全面寬鬆)嗎?

由於主觀和客觀原因,我們不可能再搞09年、12年和14年的全面寬鬆。既不會,也不可以!

主觀上是“不會”,過去十年我們已經有過3次寬鬆,風險越積累越多,問題越積累越大。

最近我們看到,企業債券發行難,企業還不了貸款,P2P暴雷事件,一些商業銀行壞賬率急速上升,個別壞賬率高達20%以上,而行業平均壞賬率是5%左右。

大家要知道,債務轉移不了,用長期債務替代短期債務只是拉長、平攤,債務沒有消失。所以主觀上不會。

客觀上也“不可以”。寬鬆政策有效作用越來越弱了。

2008年第一輪寬鬆,兩個季度見效,GDP從6.4%反彈到12.2%,反彈5.8個百分點,持續4個季度;

2011年第二輪寬鬆,5個季度見效,GDP從7.5%反彈到8.1%,反彈0.6個百分點,持續2個季度;

2014年上一輪寬鬆,8個季度才見效,GDP只從6.7%反彈到6.9%,反彈0.2個百分點,持續2個季度。

在座創業的,你們還敢加槓桿嗎?14年寬鬆以後,大量的人是吃過虧的。傳統企業如此,互聯網企業也是如此。對於企業來說,即便出現2014年的全面寬鬆,也一定要把槓桿降低。

同時我們看到寬鬆政策帶來了社會內生性衝突、各階層(財富)分化急劇拉大。

2008年之前,很多人通過個人努力可以進入更上面的階層,十年之後會發現,希望越來越小。現在的社會充滿了戾氣和仇富心理……為什麼當年美國出現了佔領華爾街運動,金融的過度繁榮造成的。所以,不可以(全面寬鬆)。

龍應臺說:“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很可能有負於一整代人……欠他整個回不來的青春,而且絕對無法償還。”

在這樣一個大時代的變化之下,應該怎樣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深刻命題。

管清友:中国到了200年来的重要关口

還有日本的教訓。

美日之間的貿易戰曾經持續了幾十年,涉及諸多領域,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日本國內宏觀經濟出現問題,為了應對匯率變化,國內開始大規模刺激,引發劇烈的資產泡沫,隨後開始緊縮,泡沫破裂,出現“失去”的十年、二十年。

相對於日本七八十年代的高調,今天我們“收斂”了很多。最高調的時候,日本人說“要讓美國成為日本的第41個縣”。日本人還寫過一本書《日本人可以說不》,後來中國人也寫了一本《中國人可以說不》,多虧那時候我們沒有說不,我們講“和平崛起”,才有了今天的國際地位。

過去中國的GDP陸續超過了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現在是第二大經濟體。印度人以前說“加快步伐,中國快趕上我們了!”現在印度人說“加快步伐,我們離中國越來越遠了”。

中國人還在每天學習、工作,還不休假。就像吳曉波老師,比你有錢還比你努力。

時代高速發展,我們每個人都被裹挾著往前跑,因為曉波很優秀,所以我也要努力,大家互相鼓勵著前進。我們有個企業家學員,到國外生活了半年,享受藍天陽光沙灘,結果整個人卻不好了,他呆不住。國內如火如荼的建設,他不甘寂寞。

貿易戰不說,先做好我們自己。中國人向來“給點陽光就燦爛”,給一點空間和自由,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只要我們不犯太大的錯誤,中國經濟的問題不大。

所以這一次的宏觀政策至關重要,一定要穩住。前幾天,中央政治局會議公報連用了六個“穩”字,定調下半年國內經濟形勢。(注:“六穩”包括“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

不是輕輕的一個“穩”,而是好多個“穩”。

關於長期和短期,局面何以至此,又將去向何方,今天跟大家分享了一些我的看法,不一定成熟。

我們的改革確實任重道遠,道阻且長。對企業家來說,無所謂悲觀還是樂觀,再壞的情況都得接著幹。

在內外壓力下,中華文明需要經歷一個蛻變,如果我們運氣足夠好,這個關口過去之後,未來將是一往無前。我覺得我們應該有信心可以走過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文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編 輯:葉開甫

管清友:風雨兼程四十年

正和島曾對此文做了推薦語:回頭去看改革開放40年,企業的發展、企業家的成長,跟大的產業趨勢、重要的人物推動、重要的事件節點是緊密相關的。在繁榮發展的過程中,有些企業抓住了重要發展機遇,也有些企業身處迷局,做出了一些戰略性失誤的決策。梳理清楚歷史的發展脈絡對企業決策未來尤其重要。

站在今天這樣一個新時代的起點上,方向是清楚的,只是在企業的具體經營過程當中,在戰略戰術的選擇上,企業還是要學會把握大勢,規避風險,敏銳地抓住機會,保持一個客觀冷靜的判斷能力。企業想要基業長青,還是要抓住商業的本質,穿越經濟週期、政治週期和貨幣週期。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先生近日在與企業家交流中,分享了他對於改革開放四十年中,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的清晰梳理。島君重點整理了管清友先生對最近二十年的關鍵回顧,和站在新時代起點對未來的重要判斷。

管清友:中国到了200年来的重要关口

管清友博士與湖畔大學學員合影

一、1999-2008 受益四大紅利的十年

參加工作初期,我從湛江基地坐直升飛機,在巨大的噪聲中飛到鑽井平臺和FPSO(浮式儲卸油裝置),石油平臺的大工業大型裝備盡收眼底,所謂大國重器,就是這種感覺,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如果不身臨其境,這種感覺很難形容。這種大工業,還是值得我們去體會的,可以加深我們對國家經濟成長的歷史,對於一些企業成長的歷史的理解。

1999-2008年,這十年我把它定義為工業化時代,之前我也和獨角獸企業說過,我說你們大部分都是互聯網企業,做的很好、很年輕,但是親身去體驗一下大工業的震撼場景其實很有幫助。

我們看看這10年究竟都發生了什麼,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2001年我大學畢業,中國加入WTO,北京申奧成功。2001年“911”事件,改寫了整個世界歷史。今天我們看到特朗普總統一定要對中國發起貿易戰,這是有歷史淵源的,其實在大概90年代末期,美國已經開始準備要遏制中國了,只不過是“911”事件改變了整個世界格局。也就是說,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從2001年到現在,應該說中美關係的所謂蜜月期又多了將近20年。

很多人說美國遏制中國這是冷戰,其實不是,大國之間的關係必然如此。大家知道,早在19世紀末期美國就已經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直到二戰之後,美國才正式取代英國。所以,即便是像盎格魯撒克遜這種共同價值觀的國家,在所謂的大國國家地位交替的時候也會發生激烈的摩擦,更不用說中國和美國這樣文化價值觀完全不同的國家了。

所以,現在回過頭去看,我們在新千年初期是比幸運的,當然我們今天也看到,中國當時下決心加入WTO這個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確實讓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003年,國務院正式將房地產定義成支柱產業。2003年的背景是什麼呢?當時大家還沒有意識到這已經成為新一輪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個起點年份。而當時的2003年就開始什麼呢?宏觀調控、去產能。

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大牛市啟動。在股權分置改革剛剛實施的時候,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中國會進入牛市。2005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721會改”,我們由固定匯率轉變成浮動匯率,這對出口的影響是很大的。

那麼回過頭來簡單做一個總結,在這10年裡面,我們經歷過什麼?

1.勞動力紅利

很多製造業企業是直接的受益者,勞動力紅利,勞動年齡人口大幅增長。所以有很多人講,我們改革開放很重要的一個基礎就是勞動力紅利,今天大量的企業開始往東南亞地區遷移,確實勞動力年輕、便宜。

現在不光是年齡問題,現在農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基本上都是“iPad一代”、“互聯網一代”。由於城鎮化的發展,現在如果還能源源不斷地提供勞動力確實是難,這對於製造業企業影響很大。我們的智能化水平和勞動力水平其實是在賽跑,很多流水線現在都是機器人化了,管理也智能化了,這既是主動的選擇,也是被動的選擇。

這段時間中國成為全球的勞動力支柱,而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直接導致了整個全球經濟的變化,因為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替代中國如此巨大的勞動力紅利,印度不行,文化信仰上,他們更相信詩和遠方,基礎設施也差一些,所以要堵上中國的勞動力紅利下降缺口是很難的,越南的規模還不夠大。

中國勞動力的這種變化推動我們轉向東南亞、轉向非洲、越南、馬來西亞、印尼,這些國家現在成為中國對外投資非常重要的目的地,所以一帶一路是恰逢其時。

2.全球化紅利

中國確實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美國人民怎麼也沒想到,中國人如此能幹。我們有很多出口企業,直到現在我們還在享受全球化紅利。

從宏觀經濟面上講,文化的出口也做了非常大的貢獻。

貿易戰,對中國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一定不要小看這個貿易戰,大概率它要打起來。川普總統確實和以前的總統不太一樣,你根本不知道他要幹什麼。之前發一條推特就把一個國務卿免職了,國務卿是很重要的人物,相當於總理加外交部長的那種角色,我們也不知道他走沒走固定程序。

3.城鎮化紅利

斯蒂格利茨(美國經濟學家)講過,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兩件事情,一個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第二個就是中國的城鎮化。這個是非常厲害的,創造了巨大的需求。我經常講“巨國效應”,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階段出現過如此龐大的人口群體進入到全球化、城鎮化,所以這個巨國效應我們自己可能都沒有想到。

而且我們的城鎮化是在升級的,還是梯度升級,先東部、再中部、再西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這個紅利仍然會成為我們未來20年重要的支撐。

過去,企業家其實是處於這種紅利過程當中的,但我們有點忽視了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家電業如此繁榮?因為我們需求大,而且我們在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

4.互聯網紅利

第一代互聯網,有一些現在已經不太行了,比如一些第一代門戶網站。但後來我們看到網易、新浪他們又抓住了2.0版本的機會。比如新浪抓住了微博的機會。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互聯網2.0版本,通過BATJ我們看到什麼現象?

叫勝者全得,贏者通吃,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現在,互聯網巨頭開始進入到了首富群體,大家也看到了,騰訊、阿里、百度、京東、360。當然這些獨角獸裡面是不是有泡沫?我們要專題再討論了,這涉及到資本市場具體的交易制度。我這裡就做個簡單的結論,不能這麼搞。搞CDR這種方法也不行,如果把中國投資的門市打開了,可以投資海外市場,但是境外股市高漲,很多獨角獸已經過了快速成長期,投資者分享獨角獸成長紅利的可能性不大,很容易出現上市之日就是48塊錢中石油的情形。這種資本盛宴,投資者流血的情況不能再發生了!

按照目前回歸A股和快速IPO的思路,讓中國投資者分享獨角獸成長紅利的善良願望很可能適得其反、一地雞毛,甚至血流成河。獨角獸企業是市場選擇出來的,而不是靠幾個僵化指標篩選出來的。讓獨角獸迴歸,既要考慮存量、也要考慮增量,要與資本市場改革結合起來。

二、2008-2018 金融繁榮但槓桿攀升的十年

我們接著往後看,2008年以後發生了什麼?

首先是金融危機,我們不再去分析金融危機的原因,看它的演進過程。2009年,中國開始4萬億。

2008年底,2009年初,全國房價進入一個低谷期,2009年底全國房價進入一個加速上升期,一直漲到2013年年初。有很多企業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犯了重大的戰略錯誤的。

一種錯誤是在4萬億的時候拼命的擴張產能,頭腦不清醒,跟著國家政策走。

一種錯誤是錯失了機會,有很多房地產企業本來做的不錯,不做房地產了,覺得房地產沒有希望了。正好錯過了10年房地產發展的黃金時期。我和一些企業家交流,很多還是大型企業,他們說我們過去10年出現這種判斷失誤真的太多了。比如你在2007年的時候開始搞煤礦,這是明顯的重大戰略失誤。

2012年全球量化寬鬆開啟,我黨十八大召開。我們剛剛經歷過的五年寬鬆時代開始。2015年在中央層面已經提出了抑制資產泡沫,2015年是特別重要的,股災讓政策制定者開始意識到金融風險,意識到我們對金融這個領域,還知之甚少,鬥爭經驗是不足的。

過去這麼多年,富豪排行榜開始轉向金融、互聯網。今天我們重點談一下金融。

金融1.0版本是什麼搞法?他其實是模糊的政商關係,把資產在二級市場上包裝,股價上升、套現退出,簡單的模型是這樣的。

然後開始進入2.0版本,關鍵詞是拿牌照。現在出事的企業大部分是2.0版本的。拿牌照涉及到錯綜複雜的關係,拿到牌照,就相當於拿到了錢袋子,可能是信託牌照,可能是銀行牌照,可能是證券牌照,拿到以後就可以對社會募資。

在金融泡沫化的時候,資產端也漲價,募資很容易。然後我們募到了錢,通過資管計劃、信託計劃等等這些方式,以資管產品的形式,層層嵌套,就是層層槓桿,1塊錢可以幹100塊錢的事兒。然後我們就開始收資產,收到好的資產還是很值得的,1塊錢能收100塊錢的資產,為什麼不收呢?然後再在資產端,再收一些小的資產,再裝到大的資產裡面,它本身可能是個上市公司,股價又上升,又能安全套現退出。

同時,期限上,因為債務規模、融資規模足夠大,足以解決期限錯配的問題,誰知道10年以後能不能還的了錢,反正現在沒問題,我融資能力很強。但是當經濟形勢發生變化,資產價格開始收縮縮水的時候,這種2.0版本的玩法就出現了它致命的風險,不但對企業會有風險,對整個國家都會有風險。

也可以這樣說,過去10年由於金融的泡沫化、過度金融化,全民加槓桿,從金融風險上來我們看到,你拿的全是國內的錢,你收的資產很多都是外面,你這個資產能不能覆蓋你的負債成本,這是不知道的,即使你的單筆業務都沒問題,但是如果資產端出現問題呢?特別是收購的地產、金融、文化類產業,它這個資產波動性很大,它和美的收購庫卡不是一回事,它和做實體不是一回事兒。

所以,我們才看到了,2015年以後,實際上金融監管已經開始準備要整頓了。所以過去這些年,邊收著實業資產,同時很低調,這些企業比較安全。凡是很高調的企業,就很危險。因為它要維持所謂資產負債的平衡,有很多所謂虛徵資金、虛徵利潤,安邦不是第一家,也肯定不會是最後一家,大家看兩會以後,還會有類似的企業,同樣一筆業務,1個億的業務,他註冊了10家、8家公司,看起來好像有十幾個億的營收,有幾個億的利潤。然後在資本市場上股價上升,就開始套現,這個玩法行嗎?不行,它有不合法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

所以,我一貫主張,這些財我們不要發,風險太大,企業還要穿越經濟週期、政治週期和貨幣週期,要活下去,要傳之於子孫後代。

不管大家對李嘉誠先生如何評價,至少從他對於企業投資的這種時點的把握,他對於他子女的培養、孩子的培養,我覺得還是值得大家學習的。而且東方企業家基本上都要幹到不能幹了,幹不動了,也別想著退休,也退不了休。

所以,它的動力實際上是全民加槓桿:

1.央行加槓桿。貨幣的這種,我們叫超發,這表現在利率水平上,就不詳細說了。

2.政府加槓桿。4萬億,2015年開始搞PPP,PPP的熱潮現在已經過去了。

3.企業加槓桿。國企、平臺公司,所以加槓桿要適度,特別是在瘋狂加槓桿的時候,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是所有的投行找到你,讓你做這種債務融資,讓你幹這個、幹那個你都要做的,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4.金融加槓桿。非標和通道業務大幅發展。金融槓桿也是出現股票牛市,我們說股市泡沫是債券牛市的一個主要推手,2015年股災,股市泡沫破滅,2016年底,債券市場的泡沫破裂,就是這樣來的。

家庭都能加槓桿,買房,2016年初,鼓勵家庭買房,2016年9月份開始限制,所以中國的政策就是這樣的,這是個常態,中國的企業經營很大的風險來自於政策風險,個人房貸激增,買買買,凡是買的都對了,這是作為普通老百姓個人來講,最後的加槓桿的過程。

外部也加槓桿,歐美國家,大家看看過去10年,互聯網崛起,這是最近10年以來應該說載入史冊的這種行業變化,中國因為我們的監管也比較松,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的監管沒跟上,這些監管跟上了,這些企業根本發展不起來。

我們現在說,好多企業都是因為中國的電信企業、國有體制很滯後,很多都是漏出效應,最初很多業務都是做的那些電信、移動、聯通的這些業務。所以,中國這個現象很有意思。你說互聯網企業有沒有原罪?也有。但是你要按照國有企業當年的那套管理模式,這些企業根本發展不起來。

所以,我們看2007年市值最大的是工行、中石油這樣的企業,2017年已經是BATJ這樣的企業了,現在動輒融資、估值就幾百億、上千億,也是個大頭。

三、關於新時代的3大判斷、6大機遇

最後簡單說一下新時代,我們的基本判斷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市場化基本完成了。

第二,房地產存量盤整。房地產行業確實進入新的時期了,看它今後怎麼變化,總體上對於未來10-20年,中國整個房地產行業主要是剛需+改善性需求,其實沒有太大分歧。但是我們的政策面對這個行業影響太大了,限購、限貸、限售。不要期望房價會出現什麼大幅下跌,沒有那種可能性,中國也不會出現日本那種情況。

但是,再像過去10年那樣高速的增長也不大可能了。那麼這幾年的變化我們確實出現了老齡化+剛需人口不足,改善性需求現在起來了,城市裡而且更多的是來自於我們稱之為叫新三線城市,大家都在換房,那麼政策面的這種變化現在不確定性很大,我估計堅持這種政策面的可能性很大。

第三,地方政府基建壓力已經很大了,PPP收緊了,過去幾年在地方上能引進的PPP,能引進的就引進了,沒有引進來的已經很難了。從幾個指標——金融佔GDP的比重、金融監管的政策等等來看,金融化的過程宣告終結。

所以,我們去年講金融王氣、黯然收場,實踐證明,像過10年特別是最近5年,這麼過度金融化確實是不行的,金融風險增加、貧富差距拉大,大家都無心做實業了。

金融監管趨嚴,從粗放走向規範,新的產業機會給大家在那個課件裡面也總結了幾條,我覺得來自於兩個層面:供給側實質性的改進和需求側邊際的增長。

簡單分析一下:

1.突破供給管制

我們還有很多管制領域,在這個領域裡面,凡是政府鼓勵的,一定不要去幹,凡是政府限制的,要想方設法幹,兩個方式,這因為什麼呢?它管制領域很多,我不具體說了,中國的很多事情很有意思,明明是大家對於醫療、教育的需求非常旺盛,我們供給不足,這不是問題嗎?改革就要改這樣的領域,所以改革紅利具體是體現在這些領域的。教育,這個大家都深有體會。

2.提高供給效率

什麼叫提高供給效率?比如說蘋果手機、特斯拉,為什麼大家原來覺得馬斯克是個瘋子,後來發現他很牛逼,就在於他提高供給效率,沒有胡思亂想,怎麼創新?

我們很多製造業企業,未來研發團隊要允許人胡思亂想,製造業要升級,沒有科學技術、沒有胡思亂想,怎麼升級?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企業家要有這種社會責任,要為推動人類歷史進步負責。

3.淘汰落後的供給

產業集中之後,我們說強者恆強,這個表現在家電、食品、飲料、包括傳統產業上,美的、格力都是受益者,產業集中度實際上進一步提高了,這些企業的市值進一步擴大。

4.創造新的需求

這個真的是需要胡思亂想,需要新的商業生態。我們看到過去這些年,無論淘寶、微信、單車的崛起,我們也看到這種被創造出來的新的需求,它的迭代很快,波動性很大,各領風騷就幾年。

所以我覺得我們今天的企業要關注技術,如果我沒有對技術超前的研究,如果我們僅僅立足於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那這個企業傳到兒子那一代,基本上生命力也就差不多了。

大家去看通用的教訓、看IBM,如果沒有對最前沿技術的關注、研發、投入,這個企業是走不遠的。企業當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就是當1.0版本的問題解決了之後,2.0版本必須要解決技術儲備這個問題,沒有我們自己的研發是不行的。

5.老齡化

大家現在也看到了這種高端養老,其實現在商業模式已經很清楚了。但是能不能賺到錢其實大家還在探索,我不主張大家一股腦地湧入到這個行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但是從需求這個角度來講,肯定這是一個龐大的需求,成了新型城鎮化的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說雄安新區現在完全按照數字化城市的標準來建設的,很多城市都需要智能化改造。

6.房地產存量的機會

比如說像租賃市場,做的比較好的就是鏈家的自如。需求仍然無限,中國的新中產最低也有2億左右的規模,這是非常龐大的。

所以,從投資方向上來講很簡單,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企業經營的方向,就是我們投資的方向,所以回過頭去看改革開放40年,我們企業的成長其實跟大的產業趨勢、重要的人物推動、重要的事件節點其是緊密相關的。

站在今天這樣一個時點上我們看到其實方向是清楚的,只是在企業的具體經營過程當中,我們在戰略戰術的選擇上,要學會把握大勢,規避風險,敏銳的抓住機會,保持一個客觀冷靜的判斷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