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迅速分裂成了各大军阀,没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吗?

彭时坚


北洋军阀首脑袁世凯去世后,北洋系统迅速分化为直系军阀、皖系军阀和奉系军阀三大派系,其中直系以北洋大将冯国璋为主,皖系以北洋大将段祺瑞为首;奉系以东北军阀张作霖为主。

北洋政府高官曹汝霖在其回忆录中回忆,袁世凯临终时,北洋元老徐世昌、国务总理段祺瑞等北洋政府高官都在现场,袁世凯遗令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袁氏未死时,曾将继承人名单藏在金匮,黎元洪、段祺瑞等人拆开浏览,发现名单上有三人,分别是徐世昌、黎元洪和段祺瑞。原来有人传言袁世凯要将总统职位传给儿子,看来是无中生有,曹汝霖在回忆录中说:“可将项城虽然帝制自为,尚无家天下之心也。”

当时掌握北洋政府实权的是国务总理段祺瑞,他与黎元洪关系不睦,所以他建议由北洋元老、袁世凯老友徐世昌继任总统。但徐世昌是个老官僚,非常圆滑,他怕自己挡了段祺瑞的总统路,于是极力推辞。段祺瑞也有当总统之意,但当时与他资历相当的有江苏督军冯国璋,比他资格还老的有徐世昌,他怕自己直接上位会引起北洋系统分裂,于是退而求其次,让手中无一兵一卒的黎元洪继任总统之职,自己以责任内阁总理身份掌握了北京政府实权。

黎元洪

可见在袁世凯死后,北洋系统中尚无一人能接替他的位置,全面领导北洋政府。


民国年间那些事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北洋军是怎么来的,袁世凯又是怎么带队伍的。

如果贴百度百科,肯定要从小站练兵说起,其实那就远了,真正北洋军的成型,是清朝北洋新军六镇的编练。

袁世凯掌握北洋新军的权力来源,在于他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身份,而其练兵的费用,则是一大部分由直隶财政支出,一大部分来自于清朝中央政府划拨的“两江协饷”,也就是说,部队是他带出来的,但是养兵的钱,是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凑出来的。

尽管北洋新军的编制是他一手带出来的,还制定了步兵操典等等制度规范,但是北洋新军本身并没有统一的后勤管理,中国近代统一军需的鼻祖是张作霖的“奉军”。

没有统一后勤管理,北洋新军的整个成军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由袁世凯统一外购军械,编练各镇,任命各镇将领之后,由其自行招兵、训练,官兵训练合格后,正式成军,按照编制统一发放军饷。

需要注意的是,镇统一级的将官在这个编练过程中实际上是“承包”的角色,选任基层军官、招募和训练士兵,乃至于后续发放军饷,都基本由“承包者”说了算。

也就是说,袁世凯对于北洋新军的管理,一是统一军械供应,二是管理高级军官,三是大包干按编制发军饷。

由于北洋新军的“高薪制”,其一年养兵的费用几乎与一镇的装备费用持平,也就是日常养兵比建军还贵。

这种松散的管理,让袁世凯在第一次失权之后,直接被清朝中央政府拿走了北洋军,只不过,当时主政的摄政王载沣兄弟对于老北洋的旧人并不赏识,反而对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留学生青眼有加,大肆提拔安插,殊不知,这些人有不少干脆就是革命党,比如蓝天蔚、吴禄贞等人,可以说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哪怕有这些矛盾,当袁世凯二次复起时,对于北洋军的掌握也已大不如前,只能通过各种纵横捭阖的手段,连哄带骗,完成了自己逼清廷退位,取而代之的大规划。

说得直白点,他如果对北洋军有蒋介石日后对于党军第一军的掌控力,也就不必南北议和了,直接搞清帝禅让都可以了。

恰恰因为如此,他才在北洋军旧部之外,让自己的“大太子”袁克定,组织模范军,建立自己的真正嫡系部队,也受到了明晰其目的的众将的抵制,而日后的称帝之举,更是受到了其集团内部的或明或暗的抵制,所谓众叛亲离,实际上出在核心团队中。

至于当时咋呼得欢的国民党也好,蔡锷护国军也好,相对于仍然是庞然大物的北洋集团,实在不值得一提。

不过,袁世凯对于北洋集团,自始至终不是作为军事统帅的身份而受尊崇,而是作为这个集团的“政治代表”和“经济支柱”,因为袁世凯可以保持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央政府对国内行使权力,保障对北洋军的供养,同时,可以很好地与英国为代表的列强周旋,获得外交支持以及贷款。

在他之后,段祺瑞为代表的皖系、冯国璋和曹锟为代表的直系,都不足以号令整个北洋集团,更不具备袁世凯的上述能力,结果为了取得一个“号令群雄”的中央大义名分,各个小团体大打出手,得到之后,处境仍无改观。

最终,驻扎各省的北洋军走向了军饷自筹,自行扩军的防区体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独立王国,直到被关外的奉系摘桃子,又一起被北伐军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归根结底,袁世凯死后没人能够继任,不是什么权术问题,而是北洋军的制度安排问题,换谁来,都没戏。


刘三解


其实,袁世凯在的时候,都有点镇不住手下那帮骄兵悍将。

从清末开始,就面临着地方总督、巡抚权力过大,尾大不掉的局面。那些担任直隶、两江、湖广、两广总督的大员,影响力比中央的军机大臣还要大。

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脱离清朝独立。比如湖北有黎元洪,云南有蔡锷、唐继尧,山西有阎锡山,广西有陆荣廷,全国乱成一锅粥。后来中华民国虽然建立,但是各省都督、督军的权力比清朝时更大了。他们掌握着军政财大权,中央难以节制地方了。袁世凯开始时只能控制北洋系管辖的地盘(主要在北方),南方则是革命党、立宪派等势力的天下。后来在“二次革命”中,袁世凯击败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革命党,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盘。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


不过,部分省份依然不在袁世凯的控制之下,比如云南的唐继尧、广西的陆荣廷、奉天的张作霖、山西阎锡山。当然,他们的实力都很弱,不敢反对袁世凯。

但北洋内部一些大将实力却激增,比如段祺瑞、冯国璋等,引起了袁世凯的猜忌。段祺瑞最后被剥夺兵权,辞去陆军总长一职。冯国璋也遭到袁世凯的监视。两人后来反对袁世凯称帝,也是有这方面原因的。

另外,地方各省长官控制着财权,他们一直不愿意给中央送钱,袁世凯政府的财政很困难。

袁世凯毕竟有实力、有权谋、有威望。他本来是可以一步步削弱地方各省的军权、财权的,并解决手下的功臣宿将。但是袁世凯偏偏想当皇帝,没来得及解决这些问题,就人心尽失、一命呜呼了。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但他不是北洋系,没有实力,北京政府实权掌握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里。段祺瑞事实上成为了袁世凯的继承人。他控制着安徽、山东、福建、陕西、甘肃、浙江、上海、河南、热河等地。段祺瑞的势力后来被称为皖系。

国务总理、皖系军阀段祺瑞

不过,北洋嫡系中,冯国璋、曹锟也有相当大的实力,他们被称为直系军阀。冯国璋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三省,而且还担任大总统。曹锟控制着直隶,手下有吴佩孚这样杰出的人才。两人不仅有地盘,还掌握着大量的北洋精锐部队。直系、皖系分裂大大分散了北洋系的实力。



民国大总统、直系军阀冯国璋

西南地区的地方势力,主要有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唐继尧控制着云南、贵州,势力影响到四川。陆荣廷控制着广东、广西,并影响到湖南。在反袁的护国斗争中,他们的实力得到了发展。孙中山的革命党,也一度与西南军阀联合。


滇系军阀唐继尧

袁世凯死后,皖系段祺瑞成为势力最强的一方,并操控着北京政府。段祺瑞推行武力统一政策,试图消灭西南地区军阀。但是手握重兵的直系冯国璋、曹锟暗中反对,他们主张以和平方式统一全国。直系和西南军阀联合起来对抗段祺瑞,双方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段祺瑞的权谋手段和实力远远不如袁世凯,他既不能统一北洋系,也摆不平各地割据势力。如奉系军阀张作霖在直系、皖系的对抗中,左右逢源,逐渐发展起来。阎锡山等势力较弱的军阀也在暗中发展势力。全国呈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国史拾遗


看了这个问题的几个回答有点想笑,特别是置顶那个答案,是不是觉得牛头不对马嘴?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并没有迅速分裂,相反还比较团结。当时种种原因,继承总统大位的是“外人”黎元洪而不是北洋系自己的人,为此,北洋系的人还找过段祺瑞要说法。其实,黎元洪当总统只是权宜之计,一方面为了符合《约法》精神(总统死副总统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堵住护国军的嘴。袁世凯的真正接班人是段祺瑞,段名义上只是总理,却掌握着实权,成功架空了黎元洪。而且,北洋军还是认段祺瑞这个老大的,并没有分家散伙。

北洋系开始分裂是从直皖战争开始的,而直皖战争可以简化为段祺瑞与吴佩孚的矛盾。段祺瑞深知西南军阀是个地雷,必须排掉,所以不惜从日本借款用于练兵,企图用武力实现真正的统一,超越自己的前主公袁世凯。开始,战事发展顺利,北洋军顺利拿下湖南,并进一步兵指广西。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了——作为主力战将的吴佩孚顿兵不前,罢工了。原来,打下湖南吴佩孚功劳最大,以为湖南督军的位置非自己莫属。不料,段祺瑞却把这个位子给了亲信张敬尧。

吴佩孚与段祺瑞先是在报纸和电报上打嘴仗,后来直接发展到武力开撕,这就是直皖战争。段祺瑞信任的徐树铮、段芝贵、曲同丰等人统统不是吴佩孚的对手,被打得灰头土脸,特别是曲同丰作为吴佩孚的老师还被学生活捉,丢尽了老脸。战争的结果是直系崩盘,段祺瑞垮台,北洋军分裂。段祺瑞在台上本来还能镇住场子,维系北洋军一体,他垮台之后曹锟与吴佩孚上台,资历不够,不少老资格的北洋将领们不服气,纷纷离心。

袁世凯是1916年死的,段祺瑞是1920年下台的,中间有4年之久,故问题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迅速垮台,可能有些不准确。在中国做事情,资历在很大程度上比能力更重要,段祺瑞的资历和能力比袁世凯差一个档次,只能勉强维系北洋军的统一。段祺瑞倒台后,再没人能镇得住北洋军那些老资格的将领,分裂难以避免。


脑洞大开的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解体袁世凯的就是段祺瑞。

原则上,在段祺瑞初期他大体控制中国大局,北洋军阀的领袖就是段祺瑞。

然而袁世凯在世的时候,故意打压段祺瑞、冯国璋之流,让他们不具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力,以免篡权。

所以,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只是形式上继承了北洋团体。

对于本来就不服管的西南军阀,段祺瑞毫无办法。

甚至,团体内部的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之流也跃跃欲试,试图夺权,最终分裂成直系。

而东北张作霖、山西阎锡山等实力派,段祺瑞也根本控制不住。

然而,段祺瑞至少还是形式上控制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所以也是名义上的中国政府和领袖。

等到段祺瑞被直系打垮后,那才是天下大乱,一会是吴佩孚嚣张,一会是张作霖校长,甚至冯玉祥、阎锡山之流也来占便宜。


萨沙




袁世凯钦定继承人。

袁世凯临终前在“金匮石室”里留下继承者人选名单,是黎元洪、段祺瑞以及徐世昌,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则任国务总理。

袁世凯当时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独裁者,为何仍然倒行逆施称帝?最后的候选人名单里又为何没有袁克定?袁世凯的“遗诏”公布后,最为失望的当属袁克定。

袁世凯与黎元洪有着相似的经历,皆是由清政府官员摇身变成中华民国最高层领导者,但是黎元洪并不属于袁世凯的北洋体系,袁世凯留下“遗诏”让黎元洪当总统是很出乎意料的事,但是我们细细想想的话,便会发现将死的袁世凯仍然具有优秀的政治权谋。



袁世凯为何指定黎元洪为自己的继承人?又为何放弃袁克定?

当袁世凯宣布称帝后,以蔡锷、唐继尧为首的西南军阀宣布讨伐袁世凯,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最终迫于压力,只好取消帝制,但是讨袁风波并没有因此停歇,同时袁世凯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他不得不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袁世凯首先淘汰的便是自己的儿子袁克定,袁世凯知道袁克定的政治能力,如果自己称帝成功,北洋体系的人便顺势成为袁家的家臣,让袁克定继位自然没有问题,但是袁世凯没有成功,国体仍然是共和国,那么袁克定必然没有能力压服民国官员以及国民。如果袁世凯强行让袁克定上位,那么袁克定的结局肯定会很凄惨。因此,袁世凯选择让袁克定从这个危险的政治漩涡里抽身出来,这是袁世凯作为父亲,最后为儿子袁克定所做的保护。

但是,袁世凯又为何选择黎元洪呢?这里面是有讲究的,黎元洪在武昌起义中被革命党从床底下拖出来担任军政府都督,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又顺势成为副总统,黎元洪与革命党有很深的渊源。当时全国都在痛骂袁世凯倒行逆施,北洋体系也处于风口浪尖,袁世凯为了平息政治风波,缓和南北双方的政治矛盾,只能选择让南方革命党能够接受的黎元洪。同时,袁世凯也很清楚时势,当时的段祺瑞手里的权势已经可以威胁袁世凯,更不用说黎元洪了。

因此,让黎元洪继位,既能平息国民的怒气,也能让北洋体系继续掌控话语权,可谓是最稳妥的方案。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体系为何会分裂?

袁世凯病逝后,他亲手组建的北洋体系确实分裂了,可是说“迅速分裂”应该谈不上。

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在表面上是北洋政府的当家人,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实际掌控北洋政府的是段祺瑞,当时北洋体系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家,北洋政府的政令,北洋军阀也基本会响应。同时,当时国人因为袁世凯的称帝事件,对北洋政府的好感度已经降到最低,南方革命党的声望则在逐渐增高,此时的北洋体系最好的应对措施是继续抱团,用绝对的力量保证自己绝对的政治地位。因此,当时北洋体系里实力最强的段祺瑞应该算是北洋各系军阀认可的当家人。

北洋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分家始于“府院之争”。段祺瑞架空黎元洪,并对是否对德宣战产生纠纷,最终黎元洪愤然辞职,冯国璋入京任代总统。段祺瑞仍然想继续掌控北洋政府,可是这时的代总统冯国璋并不是空架子黎元洪,段、冯为争夺控制权而继续“府院之争”,因为段、冯矛盾的加深,北洋体系开始分化,即分化成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与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此时奉系也处于形成的过程中。

北洋体系的分裂,从本质上说,是因为各系军阀自持手中的军权,试图成为昔日的袁世凯。但是,他们又没有袁世凯曾经的威信,毕竟北洋体系是袁世凯亲手创立。他们曾经同属于袁世凯的阵营,段祺瑞和冯国璋又是“北洋三杰”中的人物,更是谁也不服谁,即使段祺瑞是袁世凯指定的人。因此,北洋体系的分裂是迟早的事,更是必然的事。

权力让人迷失自己。


吾与吾国


袁世凯死以后,北洋军并没有迅速分裂,但的确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像袁世凯一样的强势人物。

想要理清北洋,就要搞清楚北洋的辈分和派系。

北洋的老祖宗,自然是李鸿章。但民国的这帮北洋军人,共同的祖宗是袁世凯。

袁世凯的小站练兵,是真正的北洋军的开始。跟袁世凯同一个辈分的北洋系只有一个——徐世昌。

徐世昌后来也当过民国大总统,因为他辈分重,威望高,各路军阀都能接受。徐世昌在清朝就是总督(东三省总督),是袁世凯的拜把子大哥。但是徐世昌是文人,一直充当袁世凯在朝廷里的臂膀,对军事从不插手,他与袁世凯的关系类似于曹操和荀彧,曹操死了,荀彧自然是镇不住手下的骄兵悍将的。

袁世凯之下一个辈分,主要代表人物是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勋。(张作霖也属于这个辈分,不过他不算真正的北洋人,所以不列入)


这其中威望最重的是陆军总长段祺瑞,事实上也就是他继承了袁世凯去世之后的实际权力。段祺瑞手里有军队,在北洋军内部威望也是顶顶的。

问题在于,他有竞争者。

如果类比到三国的话,段祺瑞类似于于禁,属于曹操手下能够独当一面的首席大将。但是首席大将并不代表大伙都服你,于禁要是当了大哥,许褚张辽徐晃这帮人就会服他吗?

果然,在对付袁世凯的总统继任者黎元洪的时候,北洋派对付黎元洪这个外人时同仇敌忾,等黎元洪被赶走,冯国璋来当了总统,于禁vs张辽的时候,段祺瑞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后来爆发了直皖之战,吴佩孚的直系在战争中击败了段祺瑞的皖系,段祺瑞下台。此后的历史,基本是吴佩孚、张作霖唱主角。他们虽然也是北洋,但是并不是袁世凯的嫡系,属于徒孙辈的。等到后来张作霖掌控北京以后,北洋的势力其实已经消亡了大半了。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这种人,其实不能完全算是北洋军。而段祺瑞、冯国璋这些人呢?他们又不能称之为“军阀”,因为他们身上政治家、官僚的色彩明显重于军阀的色彩,所谓的“北洋军阀”,实在是一比糊涂账啊!


小约翰


当然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只是没有人能够控制住局面!

袁世凯后期倒行逆施导致政局混乱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不该死的坏人,袁世凯的死亡加速军阀割据的形成。其实,就是袁世凯不死,也逐渐难以控制越来越复杂的局面。

在袁世凯统治后期,针对共和体制和君主体制,袁世凯产生了犹豫,综合各种考量,袁世凯认为,如果自己恢复帝制,则可保证袁氏永世富贵,如果继续共和的话,袁家的后人将不在享受荣华富贵。

这是袁世凯恢复帝制最重要的因素,袁世凯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私”字,先是将北洋新军变成个人的私军,后是想将整个民国政府变成自己的家天下,结果遭到了包括段祺瑞在内的诸多人的反对,最后袁世凯只能取消帝制,选择南方革命军和北洋军阀都比较中立的黎元洪。

袁世凯死后,加剧了北洋军阀的分裂

但是黎元洪继位后,并不能摆平整个北洋政府与南方革命派的关系,尤其是皖系的段祺瑞作为在袁世凯后期已经可以分庭抗礼的存在,因此,当袁世凯选择了黎元洪后,整个北洋军阀是不服的。

后来段祺瑞排挤走黎元洪后,皖系主导北洋军阀,在对待南方问题上,段祺瑞和徐树铮采取武力统一南方的政策。但是,段祺瑞能够在北洋政府拥有话语权,主要还是靠政治影响力,北洋军阀真正的军队都掌握在直系手里(袁世凯就属于直隶,整个北洋军阀,其实也就相当于直隶军阀),段祺瑞不心疼死在南征战场上的士兵,但是直系心疼啊,军队都是直系的。

因此,皖系和直系的矛盾越来越大,于此同时在东北的奉系军阀开始崛起,可以说,北洋军阀分裂成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北洋军阀的组织裂变性

北洋军阀之所以分裂,其实和段祺瑞和徐树铮也有关系,当时段祺瑞为了南征,拉拢直系的曹锟、吴佩孚,为了使冯国璋就范,还拉拢奉军入京,结果局势越来越复杂,直系在冯国璋死后,曹锟和吴佩孚发动直皖大战,导致皖系下野。

然而直系却再次发生裂变,出现诸如冯玉祥、孙传芳等部,由于不满直系的统治,奉系通过两次直奉战争打进关内,但是奉系又衍生出张宗昌、林景林为首的直隶联军,可以说是,不但没能统一,反而北洋军阀越打越多。北洋结束的时候,像孙殿英、石友三这些不入流的人物都成为军阀了。


史论纵横


不是没有人接替他的位置,而是接替的人太多了,都认为自己比别人有资格接替,所以分裂了。

在袁世凯还未称帝的时候,就已经因为宋教仁案,国民党人认为是袁世凯指使人干的,从而发动了二次革命,几个国民党人任督军的省宣布脱离北洋政府,要武力讨伐袁世凯。虽然南方很快在军事上就失败了,失去了在长江下游的重要根据地,但广东从此就基本上脱离了北洋政府的控制。


袁世凯称帝之后,蔡锷和妓女小凤仙从北京逃走,先到日本,再辗转经香港回到云南,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发动讨袁战争,西南各省纷纷响应。这也就意味着,西南也脱离了北洋政府的实际控制。这样,就形成了广东和西南实际上已经从北洋政府分裂出去的局面,加上外蒙古也宣布独立,就已经实际分裂了。

但这还只是局部性的分裂,更为严重的分裂则是北洋军系统内部也在袁世凯死后分裂了。袁世凯在世时,各省督军就在自己的辖区内形成了军阀化的趋势,为了争夺地盘和势力范围,即已经有了分裂的苗头。但袁世凯好歹算是北洋共主,仍然能够维持表面上的统一局面,不至于分裂。

袁世凯临死前就已经取消了帝制,恢复了黎元洪的副总统职位,段祺瑞是国务卿。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时为江苏省督军的冯国璋为副总统。

黎元洪认为,既然恢复共和法统了,当然就应该是恢复临时约法,他就要继承袁世凯的一切权力,是一个有名有实的大总统。而段祺瑞当时的想法并不是这样,他想的是让黎元洪当傀儡总统,实际上由他来掌握权力。段祺瑞认为,当时南北分裂的局面靠谈判解决不了,只能先整军经武,武力统一全国,然后再说果体的问题。

不过,段祺瑞实际执政之后,当时的社会舆论都吹捧段祺瑞,说他参与了逼迫清帝逊位,又参与了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的活动,算是二次手造共和,所以他也是赞成共和的。只是他认为,无论共和与否,都应该首先统一全国,在袁世凯死后,他也是把武力统一全国当成他的主要任务。

一战爆发后,黎元洪认为中国不应该掺和,而段祺瑞认为应该加入协约国。段祺瑞嘴上说宣战是为了维护国家权利,实际上是希望借着加入协约国的机会,向列强借款,采购装备,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为武力统一全国做准备。黎元洪当然也是知道段祺瑞的真实目的的,所以他反对参战。

总统府和国务院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最后是张勋以督军团会议的名义率军入京调停,结果趁机复辟帝制,很快就被段祺瑞消灭了。这算是段祺瑞第三次手造共和,就更加以共和功臣自居了。再次恢复共和之后,黎元洪辞职,冯国璋继任为大总统,离开驻地南京,进京上任,段祺瑞仍为大总统。

冯国璋进京后,段祺瑞还想继续把冯国璋也当成黎元洪来对待。这其实也不无道理。冯国璋的军队和势力范围都在长江中下游,他进京的时候并没有带军队来。所以,虽然冯国璋有军队,但在北京,还是在段祺瑞的控制之中。段祺瑞就以对待黎元洪的态度对待冯国璋,但冯国璋却不干了,而且和段祺瑞唱反调。段祺瑞在湖南和广东的护法军打仗,冯国璋却提出了和平统一应该和武力统一双管齐下,冯段之间就开始出现了分裂。

冯段分裂之后,冯国璋先动手,撺掇直系将领通电要求湖南停战,并从中掣肘,致使段祺瑞主导的湖南战争失败,段祺瑞只好通电下野。冯国璋顺势撤换了段祺瑞的晥系将领湖南省督军傅良佐和晥系将领倪嗣冲的防区。段祺瑞下野后,自然也不会甘心认输,先是拉拢直系曹锟,接着又派亲信徐树铮唆使张作霖率奉军入关,向冯国璋施压。冯国璋在北京感到危险,就想回老根据地南京,汇合自己的军队。走到蚌埠,又被段祺瑞派倪嗣冲阻拦,冯国璋只能被迫返回北京。

一番折腾之后,冯国璋只能低头认输,又是通电罪己,承认错误,又是派人请回段祺瑞,继续当国务总理。段祺瑞又操纵安福国会,把冯国璋赶下台,另外选举北洋元老、没有军队的徐世昌为大总统,又让冯国璋原来的部下曹锟当了副总统。徐世昌上台后,又希望拉拢冯国璋,对抗段祺瑞,请冯国璋出山。结果冯国璋在北京的时候,于1920年元旦前两天突然病逝,从此直系进入以曹锟为首的时期。

但在冯段两人的这场斗争中,作为北洋军阀中实力最强的两大元老,他们之间如此明争暗斗,北洋系就已经完全分裂了,直皖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直系则主张和平统一,冯国璋死后,曹锟和吴佩孚也坚持和平统一,并批评段祺瑞,最终导致了直皖战争。之后,得胜的直系控制北洋政府,段祺瑞又唆使奉系张作霖进攻直系,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系失败,两年后又卷土重来,击败直系。

北洋政府如此有枪便是草头王,地方上更是如此,各地军阀纷纷盘踞一方,割据混战,四川更是分裂了好几股势力,相互争斗,全国就乱成了一锅粥。一直到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北伐,到1929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北洋政府才算是落下帷幕,全国又进入表面上的统一。而全国实质性的统一,则是在1950年西藏宣布和平解放之后的事了。


萧武


袁是北洋统帅,又是清政府总理大臣,其权势和威望无人能及,他既是前政府的重臣,后理所当然成为新政府的总统,全国领袖,内政外交,对上对下处理事情决策等都成熟恰当,又团结力量。袁鼎盛时期当上真正的有权总统,解散国会,巩固力量,畅通实现自己能施政治国的想法。最后登基称帝达到巅峰而衰亡。袁死后,无人能驾驭。段祺瑞本来是袁认可的北洋统帅,可他太刚,没有老袁的恩威并施等等气魄,威望比不上老袁。他与直系开战北洋分裂被击败失去势力。北洋其他人也类似。南方革命团伙都是草根,没实力,思想极端,又狭隘,不成熟。如孙文,只知道推翻清朝,排挤清朝势力和袁世凯,不顾实际,只想着自己当总统,不自量力。所以失败,当不了全国总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