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潘達斯奈基》這是一部實驗性的“交互遊戲式電影”

每年《黑鏡》的上映,已經成了英美劇愛好者的一場盛事。

《黑鏡》以反烏托邦式的基調,表現對科技及人類未來的憂慮,基本每一集都給人一種看時驚心動魄、看後細思極恐的感覺,又因超乎現實的腦洞和出其不意的故事發展,讓觀眾們對每一季都充滿了期待。而剛剛上映的《黑鏡:潘達斯奈基》,令人出其不意之處卻不在於內容,而在於形式。這是一部實驗性的“交互遊戲式電影”,在每個情節點上設置了不同的互動選項,觀眾可以通過自己的選擇來控制故事的走向,通過不同的選項推進,最終可以得到五個不同的結局。如果拒絕選擇,網飛則會自動按一個流程演完全部劇本,也就是第六種結局,這個版本的時長才是90分鐘。因此關於網上稱這一部總時長五小時或90分鐘的說法都是不夠準確的,真實的情況是,根據每個人選擇的不同,劇情走向不同,時長也不同。但做出選擇後,劇情和畫面的連貫度是做的非常好的。


《黑鏡:潘達斯奈基》這是一部實驗性的“交互遊戲式電影”



關於這一交互形式,不得不提到2018年大熱的一款遊戲《底特律:成為人類》。該遊戲是一款“交互式電影遊戲”。玩家可以通過操作三大機器人角色,展開機器人擺脫人類的解放革命。玩家通過在情節支點上的不同選擇,可以將故事引向不同的結局。雖然這樣的操作形式並不是該遊戲獨有,但因為這款遊戲非常成功的電影化劇情製作,不僅故事豐富順暢,連人物的面部毛孔、微表情都能纖毫畢現的表現出來,因此也引發了一個現象——很多玩家並不直接玩遊戲,而是在YouTube上看別人玩的視頻,這樣的玩家也被稱為“雲玩家”。這款遊戲誕生後,很多人就已經提出這是一個電影發展的新方向,可以將電影製作成“交互遊戲式”。沒想到這麼快就實現了,並且是由《黑鏡》來實現,這也無愧於《黑鏡》一貫的先鋒科技性。


《黑鏡:潘達斯奈基》這是一部實驗性的“交互遊戲式電影”



《黑鏡:潘達斯奈基》在故事和形式上是具有“互文”意義的,故事本身其實是對形式的一種解釋。基本的故事線條是:1984年,一位年輕的遊戲設計師將一部奇幻小說製作成了電腦遊戲,遊戲的形式就是玩家通過在情節點上選擇不同的選項,控制遊戲向不同的走向發展。而這位設計師本身卻患有精神疾病,需要心理醫生的治療,在製作遊戲的過程中,他的心智不斷受到挑戰,也令他對現實和幻想產生重大的質疑。在這個基本框架下,觀眾可以通過選擇得到不同的結局。


《黑鏡:潘達斯奈基》這是一部實驗性的“交互遊戲式電影”



劇中有一段對《吃豆人》遊戲的解讀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同時也可視為全劇的主題。《吃豆人》是日本遊戲公司南夢宮在1980年推出的一款遊戲,由遊戲製作人巖谷徹製造,世界範圍內通用的名字叫作《PAC-MAN》,這款遊戲在美國玩家中的認知度達到94%,排在首位,同時也是僅有的三個被收藏在華盛頓國家檔案館的遊戲之一,在20世紀玩過這款遊戲的人數就已超過10億。實際上“PAC”就是日語中“パクパク的發音,是一個形容吃東西時的擬聲詞,但劇中的一位天才遊戲製作人柯林斯解讀說:任何遊戲都在傳達訊號,“PAC”就是“規劃與控制”,《吃豆人》其實就是規劃與控制者,整個遊戲都是一種隱喻——你以為有自由意志,但其實被困在迷宮裡,困在體系裡,只能吃吃吃,追逐假想中的惡魔,就算從迷宮的一側逃離出來了,馬上又會從另一側回到迷宮。人們以為它是個開心的遊戲,實際並非如此,那是個噩夢世界,最糟糕的事,那世界是真實的,我們都活在其中。


《黑鏡:潘達斯奈基》這是一部實驗性的“交互遊戲式電影”



這段闡釋讓我們不由想到《楚門的世界》以及《1984》,而劇中也在始終藉由劇情及互動形式表達著人物是處於被操控的境地,究竟是誰在操控,因為這季是《黑鏡》和網飛的合作出品,因此網飛也給自己加了戲,當男主角驚恐地質問“是誰在控制我”時,其中一個劇情選項就是Netflix。屏幕中出現解釋,Netflix是一個來自21世紀的流媒體平臺,是你在窺視著他的生活,替他做出選擇,這條故事線是最直接表現本集“互動”意義的一條線,觀眾得以直接告訴劇中人是自己在控制他,具有極強的代入感,而男主也因此對自己的精神狀況產生了質疑,再次去找心理醫生治療。


《黑鏡:潘達斯奈基》這是一部實驗性的“交互遊戲式電影”



劇中還有一個情節點,類似《蝴蝶效應》,男主閃回到自己五歲時,這時的他在尋找一隻兔子玩具,這個情節點也是可導致結局改變的支點之一。“兔子”這個隱喻讓我立刻聯想到哲學入門讀物《蘇菲的世界》,在這本書中有一個比喻:這個世界就是一隻從魔術師的帽子里拉出來的兔子,大多數人都在皮毛深處或正在向深處滑落的過程中,他們習慣了這個世界,懶得再向外看一眼,只有極少數人一生保持站在危險的細毛頂端,時刻保持對未知的敬畏和對現實的懷疑。魔術師的手法太過巧妙,但我們實際都是戲法的一部分。


《黑鏡:潘達斯奈基》這是一部實驗性的“交互遊戲式電影”



所以,本集《黑鏡》的主題也已經非常明顯了,對於電影、遊戲等娛樂方式,我們以為是人類創造了它們,但另一方面我們又處在它們的控制之中,遊戲化也許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但對於人類而言,全面的娛樂化、遊戲化又究竟意味著什麼?


《黑鏡:潘達斯奈基》這是一部實驗性的“交互遊戲式電影”



也許有人會質疑這部劇形式大於內容,但在我看來,這種形式上的實驗是非常有價值的,它不僅是形式上的創新,更可能催生出新的故事類型和敘事方式。我住在東京,可以直接在網飛上收看,國內觀眾看到的應該大多是去除了互動性,由字幕組翻譯製作的版本。如此大體量的內容和複雜操作,在網飛播出的第二天,國內字幕組就已翻譯製作出了全部幾個結局的版本,必須要為勤勞智慧的字幕組不遺餘力地點贊。其實中國網民發動各種辦法收看《黑鏡:潘達斯奈基》這件事本身,就很“黑鏡”了。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