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第一季第二集:困獸在利益中屈服,走向了更大更華美的籠

《黑鏡》第一季第二集

人總是在看到一些現象,尤其是不好的現象時總是愛以自己為例來思考。曾經看過一部關於妓女的電影,我忘了電影的情節,卻始終記得她說:“我和你們都是一樣的,為了錢,為了生存,我出賣肉體,陪酒陪笑,你們又何嘗不是為了薪水,在老闆面前虛偽的點頭哈腰,做一個販賣自己的人。”在看到《黑鏡》裡,面對著電子屏幕,消費點數滿足慾望,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踩著單車賺得點數來消費的人,我又一次想起了這句話。我們和妓女有什麼差別?

《黑鏡》第一季第二集:困獸在利益中屈服,走向了更大更華美的籠

然而男主並不是這樣的人,男主看夠了身邊日復一日的日子,即使獲得了鉅額點數,在他所生存的那個環境也沒有他想要的東西,或者說他厭倦了踩單車,消費虛擬的產品,再踩單車這樣的無盡的循環,但所有人都是這樣的生活,他沒有期待的平靜生活著,一直到遇見了女主——單純美好的女孩。

她外形美麗,嗓音動聽,個性單純。她在他心裡是這樣的與眾不同,他希望她的美好可以被看到,認為她不該過著他這樣無聊重複,埋沒了她才華和美好的生活。然而當她喝了藥,站在臺上,被詢問是否可以做豔星時,女主的美好,男主的夢想被撕碎了。他在這個世界裡唯一的美好,摧毀在這個世界的規則裡——由3個評委所制定的規則和集體好奇造成的選擇裡。他傷心,他憤怒,他絕望的消耗掉了最後的點數,在周圍的屏幕裡循環出現的女主的喘息聲中拾起碎片,想要結束一切……

《黑鏡》第一季第二集:困獸在利益中屈服,走向了更大更華美的籠

第五部分開始,他還活著,活著就要做些什麼。他抱著這個信念,竭盡所能,積攢點數,他用她教過的方法藏起屏幕的碎片,走過她曾走過的路,站在她曾站在的舞臺上。按照男主的計劃,他先通過大家感興趣的舞蹈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然後拿起那片屏幕的碎片,向評委嘶吼,控訴,表達他的厭倦、憤怒,但他不知道終點在哪,只是想這樣表達,讓他的聲音有人能聽到。

然而評委卻把這震撼人心的聲音,轉化成了一種能吸引集體的消費品,能夠滿足集體慾望的另一種商品,融入到這個世界的規則裡。男主沒能拒絕評委的條件,在完全清醒的情況下。他生活在更高級的循環裡,更好的食物,更大的屋子和屏幕,然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講著談話節目,他想要打破規則的玻璃碎片成為了節目的道具,他的眼神再次變成本集開始時的空洞……他不知道終點在哪裡……亦如我們絕大多數,不滿足現狀,不停地奔跑,掙扎,追尋,然後陷入另一個更高級的循環裡……

我覺得黑鏡系列都是對現實社會種種現象無情的揭露和諷刺。我們努力的工作(蹬車)換取各種商品服務。如果你脫離主流(不蹬車,不過所謂健康的生活,吃健康的食物)你就會被所有人唾棄,假如你想通過努力奮鬥(蹬車)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你會發現這群普通人只是玩物,只是供少部分人享受奢侈生活的“能源”、材料。

《黑鏡》第一季第二集:困獸在利益中屈服,走向了更大更華美的籠

社會存在極其不對稱的結構,絕大部分人被教育努力奮鬥,實現夢想,實際上卻是少部分人奢侈生活的奴隸,是他們玩具的一個零件,自以為的生活、尊嚴、夢想在這些人眼中很可笑,因為哪怕有人看到這點只要把奢侈生活的資格讓出一個他就會成為他們的一部分。就是說,人類這種對財富、物質的渴望幾乎是骨子裡、天生的、不可逆的,得不到的會嫉妒、憤怒、抨擊,但是得到後又不自覺成為衛道士,連這種憤怒、嫉妒也都可以被用來繼續麻痺大眾。

恐怖的不是社會的極度失衡,是每個人無論支持還是反對,都是罪魁禍首,沒有人能逃離這個圈,就像現實中我們一邊詛咒金錢的罪惡一邊渴求著金錢。因為歷史向來如此,人類向來如此,並且這是不可逆的。

《黑鏡》第一季第二集:困獸在利益中屈服,走向了更大更華美的籠

男主的那段演講,全數摘錄如下:

“我沒準備什麼演講,一個字都沒準備,也沒想過要準備......我只知道我必須到這裡來。站到臺上,讓你們聽好了。用心聽,而不是像你們一貫那樣神色正經假裝在聽,假裝你們是真情流露而不是虛情假意。你們帶著面具,在舞臺上裝腔作勢。而我們竭盡所能唱歌跳舞滿地打滾。在你們眼中我們都不是人,在你們眼中我們都是傀儡,不是人。傀儡越虛偽越能討得你們歡心,因為虛偽才是需求,才對胃口。我們只能接受這個,當然,還有別的。皮肉之苦,惡語相向,大家喜聞樂見。看到肥佬被吊在杆子上,我們可以笑出眼淚也覺得理所當然。我們辛苦騎車,而這個廢物卻偷懶養肥,所以一萬個呵呵送給他。我們腦中除了絕望。別無其他,我們無所適從。除了看傀儡選手作秀就是買狗屎商品解悶。我們與人溝通自我表達的方式就是買狗屎,還有什麼夢想呢?我們的夢想就是給電子形象買個新應用,那玩意都不存在!根本什麼都不是!我們買的都是根本不存在的狗屎,你們給不了我們真實又美麗的東西。對吧?那會摧毀我們。我們的感官早已麻木我很可能被真相嗆死。我們受不了真正美好的東西。無論你們發現多麼美好的事物,都要將其撕碎,碎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然後經過誇大經過包裝經過無數次機械化的過濾,直到一切都變成毫無意義的噱頭。而我們卻日復一日地蹬車,去往何處?為了什麼?只為給那些大大小小的格子間和屏幕供電。我去你媽的!去你媽的歸根結底就是這樣,去你媽的。你們他媽的坐在這裡讓事情越變越糟。去你媽的聚光燈,去你媽的偽善臉!我這輩子第一次擁有真實的感受而你們這幫王八蛋又給奪走了。你們就知道吸血就知道壓榨和嘲弄,只是給這個笑柄大國多加了一個笑柄,而這都是你們造成的。我代表我自己,代表我們代表所有人,去你媽的!”

1、劇中人物“踩單車”的日常生活,和我們普通人在這個工業化社會中的分工大同小異,日復一日的重複著單調、重複的工作,只求賺得維持生活的點數。

2、選秀節目套上“實現夢想”的光環,一方面給底層提供一線遙不可及的翻身希望,另一方面製造娛樂話題來填充底層的心理需求。

3、三個評委代表的上層,用“毒舌”、“道德高帽”輕易的挑逗觀眾神經、引導公眾情緒,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黑鏡》第一季第二集:困獸在利益中屈服,走向了更大更華美的籠

4、女主的前半段的經歷,就是現在這些選秀節目的選手們的套路,在默默無聞中夢想著一步登天。而後半段,則是范冰冰、柳巖這種毯星的真實寫照,因為種種原因導致自身實力滿足不了自己的慾望,只有靠身體條件來吸引眼球,以達到脫離原有階層的目的。

《黑鏡》第一季第二集:困獸在利益中屈服,走向了更大更華美的籠

5、最悲哀、最黑暗的是黑人男主,本來已經看透了社會的本質,並且有毅力、有想法的去反抗這個體制。然後在精心準備後,依然輕易的被白人男開出的物質條件所招安。“欲得官,殺人防火受招安”的節奏。看到這裡,感覺就像是寫下了《共產黨宣言》的馬克思轉過頭為資產階級搖旗吶喊,魯迅當了國民政府的文化部長一樣。

6、而那塊玻璃渣。本來應該被當作充滿革命精神的聖物被新社會所供奉,結果搖身一變成了舊社會的娛樂宣傳道具。當真相被天井中的困獸嘶吼而出,樓上的老爺們拍著手叫好,繼續向下拋出一輪接一輪的生肉與糖果。狗熊們鸚鵡們抬抬頭驚訝地對視,隨即拿起了最熟悉的皮球,唱起日復練習的歌謠。人們只當困獸脫穎而出想到了最精妙的表演,黑夜降臨,百樂門上空的煙火從未停止。行人路過只覺得吵鬧,一番思索過後便拿起了手機,原路前行。

娛樂至死。困獸也在利益中屈服,走向了更大更華美的籠子。

渺小的個人難以抗拒時代的巨大漩渦,而現實的好處卻無人能夠抵擋。男主角用反叛者的姿態意外“上位”,欣然服從了這個社會的秩序,那塊充滿革命精神的碎玻璃成為他的表演道具,被鄭重地收藏在絲絨盒子裡。

《一千五百萬的價值》:在未來世界, 所有人穿一模一樣的衣服,住在被電子屏幕包圍的密閉空間裡,靠蹬自行車賺取代表金錢的點數,以此度日。人們只通過虛擬網絡交流 ,終日沉溺於電腦遊戲及娛樂、色情節目(收看節目,裝扮自己虛擬形象等等都需要點數)日復一日麻木機械地重複勞動、消費、娛樂,唯一的擔憂是蹬不動自行車淪為幹雜務的下等人。男主角Bing(丹尼爾·卡盧亞 Daniel Kaluuya 飾)傾盡自己所有點數幫助有唱歌天賦的Abi(傑西卡·布朗-芬德利 Jessica Brown-Findlay 飾)登上選秀舞臺,一旦成功成為歌星,便能擺脫貧窮,再也不用週而復始的蹉跎。但Abi不幸淪為豔星,Bing深受打擊。 然後他努力攢錢,為了也能參加選秀,想以一己之力對抗病態社會進行振聾發聵的演說。評委卻認作他在行為藝術,用名利收買他,為他量身訂做一檔節目。Bing最終抵不住誘惑被收買。

那三個Juge代表的三種節目,應該反映的是當代社會媒體中充斥得無法脫離俗套的三類節目。即性,選秀,和無腦綜藝節目。bicycle 代表現代大多數工薪階層所從事的日復一日完全相同的工作 。從主角一天的生活我們可以對照自己的生活,無非就是洗漱,吃飯,賺錢,然後龜縮在自己家裡,依靠媒體節目和腦殘遊戲度日.(這裡沒有貶低遊戲玩家的意思,我個人也贊同這種放鬆方式,只是黑鏡的藝術手法表現得比較極端,所以裡面的遊戲看起來很傻)有一些人不甘於這種束縛(比如女主)所以希望靠自己的特長改變自己的人生,但是麻木的公眾不需要真正的藝術,他們需要的 就像Juge Hope說得一樣,只是一對好胸,於是就像國內一些爆出各種負面新聞的女星一樣,女主選擇出賣自己的肉體來獲得優越生活。

很多人說到就不重複了,主要是對社會形態的諷刺。另外我想講一下其他人沒有提到的,有人說男主人公已經看透了,我覺得並沒有。

男主人公從始至終,並沒有想去推翻這個體制或者說這個社會,他只是懷著對這種體制的憎恨去發洩和控訴。站上舞臺前後,他也沒有去思考如何去毀掉這個毀掉自己最美好東西的體制(最近因為美劇看多了,開始以為男主要拿著玻璃刃上臺大殺特殺),在發洩和控訴之後不知所措,靜待懲罰,然而,更高階層的人顯然想得更遠,然後就如片中的結局一樣。男主人沒有和女主一樣喝下迷幻劑(之類的藥物),但最終還是迷失了自己,為什麼?因為男主人上臺控訴之後,人生已經沒有了方向。他選擇是用自殺威脅而不是挾持他人威脅,可能他並不恨具體的某一個人,但我覺得,還是長期的奴役生活使人喪失了對這個世界宣戰的勇氣。

當然,毀滅並不是目的,也不提倡。人類社會一直在發展,社會形態也在一直變化,人的意識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我,能做的只能是往社會結構的高處去努力,因為不管怎麼變,有階級也好,沒階級的也罷,最慘的總是最底層的。看見飯上有隻蒼蠅,把它扇走,一邊噁心一邊把飯吃完。

人一出生便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

當你開始追求美好(女主)卻被現實打得粉碎(女主淪為豔星),你開始看不慣周圍的一切,你努力,你反抗,想要擺脫周圍這可憎的一切,你想要發聲,你想要出人頭地,要讓全世界聽到你的聲音,你要鼓動全世界的人和你一起覺醒。終於,你做到了。

你站在臺上,使勁渾身解數,以為一切馬上就要改變。你覺得你做的很對,人要追求真實,而不是每天工作(單車)吃飯睡覺,嘴上含著社會給你的奶嘴(娛樂節目),你覺得你聰明,看透社會的把戲(上場前的飲料)。爆發過後,一切平靜,你能改變什麼呢,你能追求什麼呢。

這時評委告訴你,加入我的節目吧,可以實現你的抱負,你猶豫。

“比你騎單車好”

僅此一句,便讓你體會到了真正的真實。加入他,你就能擺脫你看不慣的那個階級,擺脫每天那時間身體換錢的工作(單車),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為什麼不答應呢!

果然,生活立馬有了起色,你不用再起早貪黑地掙錢,你可以靠每週兩次的節目過上幸福的生活,你擁有了更廣闊的天空(結尾的大森林),你提升了你的階級,往金字塔頂上了一階,我想以後你的生活也應該是這樣舒適的,你心中的美好(女主)呢,曾經的給你力量的真實呢。

不必想了,這樣生活就挺好的了。

你靠著自己的努力提升了階級,至於喚醒民眾,吶喊真實,不是你能做到的,或者說沒人能做到,因為這就是真實。

踩單車的人:消費者

成名後的男女主角:消費品

評委:投資者、資本家

玻璃牆壁:規則;我們娛樂設備的屏幕

還有你會發現這個情景設置裡少了一樣東西,就是自然、真實。

第一層批判了科學技術,第二層批判了這個社會,你會發現雖然這集看起來荒誕不經,但是他刻畫的就是我們這個社會。

踩單車的人每天像我們一樣上班賺錢養活自己,然後看劇刷微博消費娛樂產品,看到像黑鏡的這樣的片子,轉發評論一下,感慨講的真好。消費虛擬,也在消費自己。

其中當然沉迷於消費的不是所有人,像女主就願意去追求一種屏幕之外的真實,就好比說你願意放下手機去努力奮鬥,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最後有的人在成功中迷失了自我,比如女主忘了自己的初心,成為了豔星。(插一句話,我不覺得,豔星就是值得批判的,是下等的,是墮落的,只能說這是一種選擇。真正要批判的是失去的“我”本身)男主,那是另一種被消費的模式。他們也許真的是痛恨這個社會,痛恨這些制度的,所以他們嘶聲吶喊,想要叫醒那些沉睡中的人民。然後呢,被資本家看到了他們的商品價值,因為他們發現,消費者還挺吃這樣的一套的,就把它投入生產使用。比如黑鏡這部片子不就是這樣子有市場的嗎?

而這些資本家呢,也許他們生來繁榮富裕,是官二代富二代。又也許他們也曾經是消費品消費者,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成為了資本家。有一點對成功學的批判,所謂成功就是從被消費到消費別人,從被投資到投資別人。

規則是客觀存在的。大多還沒什麼新意。

努力的去追求真實,也許最終收穫的也是虛妄。

也許這是這部劇想告訴我們的。但是你如果因此覺得很喪,覺得成功也不過如此,那你就真的是一個對著屏幕的消費者了。

第二集明顯是嘲諷了資本主義對無產者的異化、勞動的佔有、剩餘價值的剝削、明顯描述了一個讓人絕望的、麻木的、徹底固化的社會、一個男女不平等的社會、一個把人異化成商品人的社會、一個阻絕民智的社會、一個需要被解放的社會。

日復一日被限制著的苦力工作,換回來的只有虛無的點數,這些點數可以做什麼?甚至用處還不如貨幣,勞動除了維持溫飽、去除有意噁心你的廣告外只能電子形象買衣服。一天到晚被關在一個嘈雜、狹小的空間裡,各種行為受到限制。蹬自行車的無產者有什麼?連紙企鵝都要被沒收,無產者除了勞動外一無所有,勞動成果還不屬於自己。

從下層到中層,只有出賣自己(人格、身體)才能換取一個更高的地位和生活(實際和之前本質沒差)。光是一兩個人(之前的主角)的反抗無濟於事,麻木的大眾、利益的誘惑都會使得反抗者屈服,不屈服也無法改變這個高度畸形的糟糕社會。

這是畸形的、固化的、不平等的、充滿壓迫的社會,這種社會需要共產主義、需要被解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