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涨价背后,国产葡萄酒的颓势与尴尬

​随着春节将近,酒类的消费旺季即将到来,国内葡萄酒龙头张裕率先释放价格调整信息,旗下众多商品价格出现上浮。

提价:改善利润的手段

价格调整的沟通函显示,自2019年1月1日起公司对部分产品价格进行调整。提价产品包括解百纳、普通干红、普通干白、甜酒、起泡酒。

张裕涨价背后,国产葡萄酒的颓势与尴尬


张裕方面解释称,此次提价是公司“三聚焦”战略的一环,将进一步聚焦公司产品,提升公司的品牌及辨识度。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属于公司层面的决策,并没有太多刻意的考虑,也不需要过多地解读,具体的信息,还需以企业的相关公告为准。

但有业内人士表示,经历了三季度财报中的亏损表现后,张裕正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利润压力。如何迅速恢复投资者信心,尤其是在短期内海外布局难以为企业带来明显效益的情况下,不影响张裕在2019年资本市场的表现,通过价格杠杆对企业利润进行调整成为一种手段。

张裕的三季度财报显示,1-9月营收为38.6亿元,同比增长1.65%;净利润为7.69亿元,同比下滑5.69%;其中,7-9月的营收为10.32亿元,同比微增0.14%;净利润为1.34亿元,同比下降8.35%。

三季度的业绩延续了半年报的颓势,营收微涨、净利润下滑。

张裕将业绩颓势归结于原料及包装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张裕大手笔收购的海外酒庄迟迟没有获得回报,在进口酒业务和国产酒业务上处于左右手

互博的状态。

国产葡萄酒的困境

在进口葡萄酒价格不断走低、葡萄酒生产成本持续走高的背景下,国内葡萄酒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

除了张裕以外,其他上市葡萄酒企业发展也不是很好。中葡股份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2.84亿元,同比下降4.3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387.21万元,同比下降14.99%。同期通葡股份实现营业收入6.68亿元,同比增长11.61%;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206.59万元,同比下降24.08%。

不仅业绩不如人意,很多葡萄酒企业的渠道也表现不佳,经销商数量呈现下跌趋势。


国产葡萄酒在线下市场的“出镜率”也比较低。据媒体报道,国产葡萄酒在终端零售渠道正呈现出被进口葡萄酒碾压的态势。无论是家乐福、华润万家、永辉等大型商超,还是7-11、全家等连锁便利店,亦或是遍布街头的零售门店,进口葡萄酒的露出机会已远远大于国产葡萄酒。

由于国产葡萄酒产品认知度、辨识度低,优质品牌不强。从京东的一份2018年三季度葡萄酒销量排行榜中,排名前20的单品,国产酒仅有长城葡萄酒的两款单品上榜,其他18名均为进口葡萄酒品牌。

有观点表示,随着进口葡萄酒品牌与电商渠道的合作日益增多,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的渠道之争,在线上也已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

此外,国产葡萄酒的供给量也出现大幅下降。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葡萄酒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葡萄酒产量从2012年达到138.2万千升的历史高峰开始,一直在缓慢连续滑坡。截止至2017年,全国葡萄酒产量100.1万千升,累计下降5.3%。到了2018年1-11月,全国葡萄酒产量达58.1万千升,累计下滑7%。


2010-2018年1-11月中国葡萄酒产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张裕涨价背后,国产葡萄酒的颓势与尴尬

量降价升,结构升级

销量下降的的同时,我国葡萄酒行业的销售收入并没有随着葡萄酒产量的下降而下跌。2013-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销售收入逐年稳定增长,2017年稍有回落,但也保持在400亿元以上。“产量下降,销售额上升”的现象意味着单品的价格有所上升,说明国内葡萄酒企业正经历着结构升级。

为顺应消费升级,很多葡萄酒企业都先后推出中高端产品。张裕推出“珍藏版五星金奖白兰地”,将原有的金奖白兰地品质升级。数据显示,中葡股份2017年中高端及电商收入占总收入50以上,充分说明中高端产品已经成为企业新的着力点。

张裕涨价背后,国产葡萄酒的颓势与尴尬


葡萄酒业素有“三分工艺,七分原料”之说。与发达国家葡萄酒产业相比,我国葡萄园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装瓶、包装、销售等环节规范体系还不完善。所以很多国内企业也先后收购国外葡萄酒企业,获取优质渠道资源,扩大海外销售途径,扩展企业影响力,同时也希望可以在原材料上有所提高。

九度智力集团董事长马斐表示,面对进口葡萄酒渠道不断下沉蚕食国产葡萄酒传统优势市场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国产葡萄酒企业的经营方式近几年已大幅改观。他认为,随着近一段时间“进口热”的降温,国产葡萄酒有望迎来喘息发展的机会。

融泽咨询酒类营销专家刘晓威则表示,近几年消费群体之间的划分界线越来越不明晰,消费者更有意愿进行多元化的选择,多元化的饮酒趋势逐渐成为主导,因此未来肯定是多种品类的酒共生的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