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鬼城”原來在這裡

在武俠世界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神話世界裡,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神鬼。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鬼文化一直都是非常獨特的存在,並且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傳說中的“鬼城”原來在這裡

那麼,鬼文化在中國究竟有何不同於西方的特色?

首先,家族宗法制的長期存在使中國的鬼魂觀念與祖靈觀念緊密結合,從而給中國的鬼文化留下了鮮明的宗法烙印。

在漫長的古代社會,與祖先崇拜相連的祠廟建築、墓地建築廣佈於中國各地,組成一個文化傳播的大系統。由於祭祖活動的經常化、祭祖形式的多樣化、祭祖意識的普遍化,使得中國鬼文化帶上了濃厚的家庭宗法特色,使之顯著區別於西方及其它地域的鬼文化;

其次,道教的廣泛流行,使中國的鬼文化呈現出道巫合一、鬼、神、仙相通的特點。

在封建社會中期,隨著“巫”走向衰落,道士代替了巫的大部分職能,如主持喪葬儀式、驅鬼求平安、超度亡靈等,成為操縱鬼文化活動的重要角色,由此造成了中國古代社會道巫合一的局面;

傳說中的“鬼城”原來在這裡

再次,佛教的傳入使中國固有的地獄觀念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點。

與中國固有的冥界觀念相比,佛教的地獄突出“獄”的特點,即刑罰世間之人,無論生前貴賤貧富,死後其鬼魂均要到陰間地獄接受冥王的審判,這無疑為進入階級社會後,伸冤無門的中國百姓提供了一種心理解脫的手段。

最後,儒學作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因其推崇“忠孝仁義”的做人原則,受其影響,中國的鬼文化呈現出濃厚的倫理至上性特點。

儒家雖然對鬼神的存在持懷疑、疏遠的態度,有“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之類的說法,但又對與鬼文化有關的喪葬、祭祀活動給予高度重視。這種把喪祭活動制度化、規範化、義理化的做法,客觀上極大地推動了鬼文化的發展,同時又使中國的鬼文化帶上了濃厚的倫理至上性的色彩,由此構成了中國鬼文化顯著區別於其它鬼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徵。

傳說中的“鬼城”原來在這裡

談到鬼文化,就不能不提豐都鬼城。

傳說中的“鬼城”原來在這裡

“鬼城”,顧名思義,即鬼神出沒之地,亡靈遊蕩之所。據《度人經》記載:豐都坐落在六天青河旁,有三宮九府,宮闕樓觀貴似天庭,鬼帝坐鎮在此,統億萬鬼神。

其實,豐都本是一座依山面水的古城,春秋時稱“巴子別都”,東漢和帝永元二年置縣,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

傳說中的“鬼城”原來在這裡

至於豐都為何搖身變成了“鬼國京都”,還得從巴蜀氐羌部落說起。

巴族和蜀族是以氐羌部落為主的兩個部落,在長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產生了一個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被稱為巴蜀兩族的第一代鬼帝,恰好就住在幽都。

豐都原本就是巴子別都,自然就被傳為“鬼國”的“幽都”。

傳說中的“鬼城”原來在這裡

當然,流傳得最廣的還是陰、王成仙之說。東晉道教學者葛洪在《神仙傳》中就記載了這個離奇古怪的故事:傳說在漢朝時期,有兩位方士,一位叫陰長生,是劉肇皇后的曾祖父;一位叫王方平,官至朝中散大夫。兩人因不滿社會現狀,先後來豐都修煉,於魏青龍初年成仙而去。不過到了唐朝時,二人被人訛傳成了“陰王”,即陰間之王。

傳說中的“鬼城”原來在這裡

鬼文化就這樣與豐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再加上後來歷代統治階級的不斷刻意渲染,歷代文人、官吏通過小說、詩詞、遊記和碑文的描述,如《西遊記》、《聊齋志異》、《說岳全傳》、《鍾馗傳》等等,因此一個比較全面的鬼城就在豐都形成了。

由此可見,豐都能夠成為“幽都”,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在兩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僅將佛教、道教、儒家學說以及中國鬼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還將巴渝文化、中原文化和域外文化結合起來,同時將民間神話傳說想象與現實結合起來,形成了家喻戶曉的“鬼城文化”。

傳說中的“鬼城”原來在這裡

俗話說:“鬼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跨過鬼門關,全家保平安。”

作為一個以鬼文化著稱於世的景區,豐都鬼城用類似人間的法律機制,先後建成了閻王殿、鬼門關、陰陽界、十八層地獄等一系列陰間機構,恢詭譎怪,陰森可怖,心若不正,恐怕難以自拔。

傳說中的“鬼城”原來在這裡

從山腳一路拾級而上,走過了奈何橋,走過了鬼門關,走過了黃泉路,彷彿走過了三生三世,愛恨情仇也好,功名利祿也罷,終究抵不過一碗孟婆湯。今日種種,似水無痕。明夕何夕,終將殊途。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應當無所作為,花開,為的是坦然接受凋零,花謝,是為了等待下一次盛開。人生在世,但求無悔於人,無愧無心!

傳說中的“鬼城”原來在這裡

北都泉曲府,中有萬鬼群。下笑世上士,沉魂北豐都。

奈何橋上嘆奈何,三生石前忘三生。黃泉有路勿回首,人間無門須自珍。

傳說中的“鬼城”原來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