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調查|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你讀過《追憶似水年華》嗎

11月18日,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逝世96週年的紀念日。

小調查|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你讀過《追憶似水年華》嗎

普魯斯特

普魯斯特被稱為二十世紀世界文學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也是任何文學史的書寫都避不開的名字,但他最重要的作品、七卷本《追憶似水年華》卻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難讀完的文學作品。村上春樹在他的《1Q84》中借人物之口說道:“我既沒進過看守所,也沒長時間地躲在哪裡。人們都說沒有這樣的機會就不可能通讀《追憶似水年華》。”而英國學者亨利·希金斯則直接稱這部小說為“最乏人問津”的文學作品,並幽默地表示:“最常把它掛在嘴邊的人,往往連一頁都沒翻過”,“五十個人拿起來讀,大概只有一個人可以讀完”。這其中的原因很多,一方面《追憶似水年華》本身長達兩百多萬字,文字又極纏繞悠長,所描寫的還是我們稍顯陌生的一段歷史,難免讓人讀起來困難重重;另一方面也有這本書翻譯困難、極耗心力、譯本難尋的原因。在我國,《追憶似水年華》至今沒有獨譯本,只有上世紀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多位翻譯家的合譯本。周克希、徐和瑾兩位先生曾分別嘗試獨譯,但也一位宣佈放棄,一位中途仙逝,留下了長長的遺憾。

小調查|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你讀過《追憶似水年華》嗎

小調查|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你讀過《追憶似水年華》嗎

小調查|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你讀過《追憶似水年華》嗎

15位譯者合譯的七卷本《追憶似水年華》

有言道:“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那麼,在這個一切都急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是否還有時間靜下心來讀這樣一部百萬言的鉅著?大家和普魯斯特之間都發生過什麼有趣的經歷?你是否也曾動過讀《追憶似水年華》的念頭?最終是堅持讀完了,還是中途放棄了?普魯斯特用什麼打動了你?

二呆:

《追憶似水年華》我一直沒讀完,也沒想過要讀完,沒什麼情節所以不需要一口氣讀完。有時候跟其他書穿插著,遺忘總會超越閱讀進度。一小段一小段讀,像普魯斯特在吃馬德萊娜小蛋糕,一點點碾碎,浸泡在茶水裡,繼而發呆,往事浮現。普魯斯特的語言是有“氣味和滋味”的,所以能把人帶回過去,他說得很慢很慢,就像記憶很長很長。

最喜歡的一段是:“突然,往事浮現在我的眼前。這味道,就是馬德萊娜小蛋糕的味道,那是在貢佈雷時,在禮拜天上午,我到萊奧妮姑媽的房間裡去請安時,她就把蛋糕浸泡在茶水或椴花茶裡給我吃……它們的形狀——包括扇貝狀小蛋糕的形狀,它豐腴,性感,但褶皺卻顯得嚴肅,虔誠……然而,當人亡物喪,過去的一切蕩然無存之時,只有氣味和滋味長存,它們如同靈魂,雖然比較脆弱,卻更有活力,更加虛幻,更能持久,更為忠實,它們在回憶,等待,期望,在其它一切事物的廢墟上,在它們幾乎不可觸知的小水珠上,不屈不撓地負載著記憶的宏偉大廈。”

阿傻:

最開始接觸到普魯斯特是高中,書荒了上網搜索各種經典小說排行榜,就經常在榜單前幾名看到《追憶似水年華》,和《戰爭與和平》、《卡拉馬佐夫兄弟》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放在一起;另外當時迷戀意識流小說,雖然意識流小說很少有能讀完的(笑)……意識流小說肯定繞不開《追憶似水年華》嘛,是殿堂級的作品,所以高一就讓我媽買了譯林出版社的《追憶似水年華》七卷本。整個高中大概嘗試閱讀過三次,但每次都半途而廢了,最長的一次也只讀到第四卷結束。一方面裡面描寫的生活和我確實有距離感,此外高中學習壓力也大,很容易荒廢,荒廢一段時間後再讀就記不得情節了。總之整個高中就隔段時間翻開讀讀,但總是讀不完,我的同學後來就說,你高中每天讀《追憶似水年華》,他們都把譯林出版社那個紅皮燙金的封面看熟了。

讀完是在大一的暑假。一個暑假沒什麼事情,就又開始讀《追憶似水年華》,暑假也確實是一個讀完《追憶似水年華》的好時機,和村上所說的“蹲監獄的時機”挺像。當時還和一個朋友一起打卡閱讀,因為有這個督促自己,總算是堅持了下來。

《追憶似水年華》絕對是我讀過語言最優美的小說,隨便翻開一頁,都有智慧和美。即便是高中從沒讀完的時候,我也認為這將會是我最喜愛的小說之一,當我終於越來越接近這龐大的交響樂(有人這樣形容《追憶》精緻而龐大的結構)最終的尾音,這種感受就越是強烈。現在我可以說這是我讀過語言最為優美、最時刻搖撼我心的一部作品。

小調查|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你讀過《追憶似水年華》嗎

徐和瑾先生獨譯的四卷。遺憾的是,徐先生已於2015年去世

H同學:

我最開始接觸到這本書,是一個叔叔來我家時候送我的禮物。七卷本的浩瀚篇幅讓人印象很深刻。當時對意識流的創作手法全無瞭解,讀起來只覺得像在看一本大型日記,充滿了一個失眠患者的喃喃自語。後面就放在書架裡攢灰了……

原因呢,可能是第一次並沒有被吸引到,後面每次打開書架總能找到更想讀的,就這麼擱置了。感覺讀這樣的書還是需要一點契機吧。

樊特伊的小樂句:

讀普魯斯特時,對他的寫作視角有種認同感,感覺那樣還原了人的心理狀態和思維過程,從而保留了最易引起共鳴的東西。很多句子都可以喚起讀者似曾相識的生命體驗,比如他寫到“因為我把他想象出來,只是根據帕爾馬這個名稱密不透風的濃重音節”,讓我想起我小時候也曾根據名字音韻的和諧與否判定一個人的性格好壞。它輻射很寬闊的面,卻也同時能夠潛入很細微的、難以言清之處。語言極其絢麗、優美,好像開拓了新的表達空間。這部小說的美滲透在太多方面。小說中的好句非常多,以至於平時習慣手抄書摘的我轉用有道雲筆記了。

《追憶》像首詩。在讀他之前讀過同類作家的作品,對生活也常有美好的願景,故普魯斯特的想法對我來說十分親切。我想,凡是信仰生活、熱愛生活的人都會喜歡這部小說。

張嫻妮:

我讀的感覺是,普魯斯特的文字像一條綿延窄長的河流,沒有健壯的魂魄,充盈的是纖弱細膩的美。但普魯斯特是用這種纖細去承託痛苦,去解剖形形色色的面孔下的苦難,這樣的抗衡因為實力懸殊而生成了悲劇美。

如果只是閱讀《追憶似水年華》中的一段,會感到美的充分湧流,愛不釋手,但如果要堅持全部讀完,則需要做好消耗大量精力的準備,要想從頭開始完全融入作者所創造的整體世界,最好找一段集中空閒且社交較少的時光,還要不畏懼情緒的起伏,確實很不容易。

小調查|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你讀過《追憶似水年華》嗎

周克希先生獨譯的三卷,他將書名譯為“追尋逝去的時光”

Z同學:

是高中老師推薦給我們讀的,我仍然記得他在講臺上講《追憶似水年華》的樣子,能感受到他的熱愛。所以高中畢業後就去圖書館找來讀,高三畢業那個暑假本來應該是最閒的時候,但是好像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事情又很多,心靜不下來,最終也沒有讀完。

記得到第三還是第四本書的時候,普魯斯特大量描寫了當時法國上流社會的沙龍生活,實話說讀起來是有點枯燥的,描寫實在是太事無鉅細了,有時候一個沙龍可以描寫上百頁,讀過十幾頁後回想一下,根本想不起來都說了些什麼,再加上自己心緒不寧,所以就中途停下來了。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有些遺憾。

YJ:

太難了……雖然一直都被各種安利,但好像安利我的人自己讀完的也沒有幾個,一直都知道是經典,但確實一直也沒讀完過,甚至從來沒有讀完過第一本。感覺還是需要靜下心來吧,讀完它還是很不容易的。景物描寫確實很好,但是讀多了也有一些審美疲勞。印象很深刻的是馬塞爾在閣樓上等媽媽上來和他說晚安,心理描寫寫了幾十頁。雖然寫得很好,但是對於急性子的人來說,確實也是一種煎熬。有時候會感覺比起小說,更像是散文或者日記吧,太破碎了,這大概是我沒讀完的原因吧。(逃……)

貝拉:

《追憶似水年華》從體量和內容上看,都堪稱鉅著。但講真,對我來說,只是粗略地大致讀完這套書已經讓我覺得很困難了。我經常被這部意識流小說的大量分析繞暈。在我看來,《追憶似水年華》似乎顯得比很多書都要符合那句老生常談的“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你很難想象一個體弱多病、三十五歲時就常常無法出門的富家子弟能有多奇異壯闊的人生經歷。但是普魯斯特超越別人的地方就在於,他並不僅僅細細碎碎地鋪陳回憶,更多時候是以這一回憶作為基礎,作為向內挖掘、探索形而上世界的一個基點。小說的展開、推動總體上是按照線性時間的,只不過這條回憶和虛構共同融匯的溪流時不時會停在某一處,在那個地方會產生篇幅長得令人吃驚的自我剖析,以及作者的哲學思想獨白。令人覺得驚訝的地方就在於,雖然情節上完全是主人公馬塞爾自己的生活、社會經歷,但是普魯斯特把馬塞爾在遭遇這些事情時的感觸以及更有普遍意義的生命體驗表現出來,某一次內心的書寫卻常常能夠指向個體共通的感性世界,這使得讀者會覺得深有共鳴;又或是在主人公自憐不安、糾結焦慮的一些情形中,普魯斯特不僅把情感傳遞到位,也兼顧、深入到了哲學性意義的思考。然而,讀起來真的很困難,以後肯定還要再次翻閱拜讀。

小調查|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你讀過《追憶似水年華》嗎

沈志明翻譯的《追憶似水年華》(精華本),選取了七卷中的部分精彩章節和段落

附記:

採訪了不同的人,大家都不否認《追憶似水年華》的經典性,但同時也都承認讀完需要一定的精力和時間,需要一定的契機。還有的朋友認為像《追憶似水年華》這樣不以情節奪人眼球的書,也許並不需要執著於“讀完”,讀一分有一分的美感。這或許也有道理,像《追憶似水年華》這樣的小說,隨便翻開一頁,都會是一段美的歷程。另一種意義上,也許正因為這部小說的某些特質與快節奏的當代生活顯得格格不入,翻開它就更有了特別的意義,它意味著在現實邊緣獲得一個旁觀的立足點,與當代生活保持一點體面的距離,為自己的心靈保留一片靜謐的優美的園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