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那些不太瞭解的法則(二)

1.馬太效應

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內涵:社會現象中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2.鳥籠邏輯

有一天,甲對乙說:“如果我送你一隻鳥籠,並且掛在你家中最顯眼的地方,我保證你過不了多久就會去買一隻鳥回來。”乙不以為然地說:“養只鳥多麻煩啊,我是不會去做這種傻事的。”於是,甲就去買了一隻漂亮的鳥籠掛在乙的家中。接下來,只要有人看見那隻鳥籠,就會問乙:“你的鳥什麼時候死的,為什麼死了啊?”不管乙怎麼解釋,客人還是很奇怪,如果不養鳥,掛個鳥籠幹什麼。最後人們開始懷疑乙的腦子是不是出了問題,乙只好去買了一隻鳥放進鳥籠裡,這樣比無休止地向大家解釋要簡單得多

內涵:大多時候人們受制於慣性思維、刻板思維

3.責任分散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

內涵:單人能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多人在場責任分散造成“集體冷漠”

4.帕金森定律

以前有一位老太太想要要給侄女寄明信片,所以她按照步驟後開始採取行動,她用了1個小時找明信片,1個小時選擇明信片,找侄女的地址又用了30分鐘,1個多小時用來寫祝詞,決定去寄明信片時是否帶雨傘,又用去20分鐘。做完這一切老太太最後勞累不堪。但同樣的事,一個工作特別忙的人卻花費5分鐘在上班的途中就順手做了。

內涵:人員數量與工作效率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5.暈輪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佈,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餘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並不知道。兩種介紹間的差別是:下課之後,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談迴避。

內涵:人或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好的印象,他的其他品質也會被給予好評

6.霍桑效應

1924年11月,哈佛大學心理研究小組進駐西屋電氣公司霍桑工廠。他們的初衷是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他們選定了繼電器車間的六名女工作為觀察對象。在七個階段的試驗中,支持人不斷改變照明、工資、休息時間、午餐、環境等因素,希望能發現這些因素和生產率的關係。但是不管外在因素怎麼改變,試驗組的生產來效率一直未上升。

後來這個廠請來包括心理學家在內的各種專家,在約兩年的時間內找工人談話兩萬餘人次,耐心聽取工人對管理的意見和抱怨,讓他們盡情地宣洩出來。最後霍桑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內涵:人不僅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觀上的激勵

7.無助實驗

把一隻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臥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

內涵:人在最初的某個情境中獲得無助感,那麼在以後的情境中仍不能從這種關係中擺脫出來

8.證人記憶

心理學家珀費可特和豪林斯為了考察證人的證詞是否有特別的東西,他們將證人的記憶與對一般知識的記憶進行了比較。他們讓被試者看一個簡短的錄象,是關於一個女孩被綁架的案件。第二天,讓被試者回答一些有關錄象裡內容的問題,並要求他們說出對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後做再認記憶測驗。接下來,使用同樣的方法,內容是從百科全書和通俗讀物中選出的一般知識問題。珀費可特和豪林斯發現,在證人回憶的精確性上,那些對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實際上並不比那些沒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對於一般知識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信心高的人回憶成績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內涵:人們對一般知識上的優勢與弱勢有自知之明,但目擊的事件不受這種自知之明的影響

9.羅森塔爾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複試之後發現: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內涵: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10.虛假同感

以前,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有一個木匠帶著孩子在地主家幹活,木匠幹活幹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脫掉了。這時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熱著,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給脫掉了。後來孩子被凍死了

內涵:人們在認知他人時總好把自己的特性賦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

新浪微博搜索“貴州_事考幫 ”,時政提前刷!更多資料等你來~

歡迎關注“貴州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眾號,第一時間關注招考動態,更有超多福利免費領取

備考|那些不太瞭解的法則(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