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特立獨行的隱士,他們都是氣節高雅的君子,從不捨棄自己的理想和道德操守去換取榮華富貴,而是憑藉著堅毅的品格操守書寫著另一種獨特的歷史篇章。

山西永濟市的首陽山下,是我國著名的兩位隱土伯夷、叔齊兄弟以忠報國的殉難處。千百年來,兄弟倆身上所發生的“夷齊讓國、叩馬而諫、餓死首陽山”等等一系列故事,在當地久久流傳。在王權和理想之間,他們捨棄王位,追尋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當個體的力量不足以救一個覆亡的國家時,他們以身相殉,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這種在名利和理想之間忘我取捨的精神,也被後人一直爭議到今天。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

首陽山麓的二賢祠,也叫夷齊廟,據考證最早建於公元281年至289年的晉太康年間,歷代均有修茸。到了明成化23年,御史張泰、河東守道王存禮再次主持將二賢祠修茸一新,建起了大門、二門、碑亭、廊坊、經院、書院和兩座石坊。據記載,當時的夷齊廟東側並列著伯夷、叔齊兩座高大的墓冢,冢前立巨碑一通,上書“古賢人之墓”。碑亭內豎有自唐宋以來名家的碑文石刻,多是頌揚夷齊恥食周粟、采薇首陽,以致殺身成仁的“高尚氣節”。到了清代後期,祠廟逐漸荒廢倒塌,直至今日僅存有兩大墓家,偶有遊客蒞臨瞻仰。

伯夷、叔齊是商代諸侯方域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在商周兩朝更替時期,圍繞兄弟倆發生了三件有名的歷史事件:一是在繼承孤竹君權位中,發生了夷齊讓國事件;二是在棄國前往拜訪西伯候(周文王)姬昌之時,恰恰發生了武王姬發(周文王姬昌之子)揮師伐紂一事,引發了“叩馬而諫”事件;三是在周武王滅商後,發生了兄弟二人“不食周粟,最終餓斃首陽山”悲劇。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

在我國古代,人們對兄弟排行通常按長幼排為伯、仲、叔、季,伯夷、叔齊兄弟分別為孤竹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地處殷商疆域最東北部,舊址在今天的遼西一帶,發生在他們父子間的故事曾廣為流傳。

兄弟二人放棄王位離家出走的事,有人頌揚,但千百年來,同樣遭到了許多人的非議。

伯夷、叔齊兄弟讓國出走後,他們先是隱居在渤海之濱,等待清平盛世的到來。聽說周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姫昌是位很有道德的人,兄弟兩人便來到周的都城岐山。不想此時周文王已經過世,武王即位,武王聽說有二位賢人來訪,非常有誠意地與他們盟誓,並給他們豐厚的俸祿和相應職位。豈料這兄弟二人卻相對而笑叩馬而諫。武王隨將們聽了伯夷所言,一個個氣乎乎欲揮戈斬殺伯夷和叔齊,但被老軍師姜尚出面制止了,二人性命才得以保全。這便是“叩馬而諫”事件。

應該說伯夷、叔齊與周武王在不滿商紂統治方面是應當有著共同之處的。但就如何處置商紂王的統治態度卻截然不同。周武王主張用暴力推翻商紂統治,建立比較清明的西周。但是這種做法不符合伯夷、叔齊的政治理念。他們的政治理想是什麼呢?這要從他們投奔西周的原因來分析。當時的周文王在政治上修德行善,敬老慈少,經濟上節約裕民,因而民心安定,國力不斷增強,。許多不滿紂王暴政的人都來投奔西周,伯夷、叔齊也是其中代表人物。他們二人不遠千里,投奔西周,也正是為了“求仁政和行有道”,這就是他們的政治理想。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

據學者考證,商代末年時伯夷已經七十多歲,叔齊也已年過花甲。他們以垂暮之年,不顧個人生死,指責周武王的滅商戰爭為“殺一人而有天下”的不仁,“以暴易暴”不是“有道”之舉,表現出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叩馬而諫”之舉雖然沒有成功,感。“叩馬而諫”之舉雖然沒有成功,但真切地表達了伯夷和叔齊仁愛的政治主張,即通過非暴力的政治途徑,避免殺戮流血以尋求清平之世的到來。應該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種思路同樣具有進步意義。

周武王滅商後,成為天下的宗主。然而,伯夷、叔齊卻以歸周而感到羞恥,這正是他們的氣節所在。為了表示氣節,他們不再吃周朝的糧食,兄弟結伴隱居在中條山最南端的首陽山,以山上的野豌豆棵子為食。周武王派人請他們出山,並答應以天下相讓,但也被他們拒絕了,他們依然死守在山裡“采薇而食”。

豈料後來,竟是首陽山下一位夫人要了他們的命。夫人對他們說“你們仗義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們採食的這些野菜、豌豆棵子,不也是周朝地裡長出來的?”

聽了夫人的話,兄弟二人恍然大悟。於是,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再採食了。不採不食堅持到第七天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唱了一首《采薇歌》,《采薇歌》唱後不久,悲劇便接連發生,兄弟二人相繼餓死在首陽山腳下。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

寂寞身後事,千古眾紛紜。對於伯夷和叔齊的死,有人說他們是堅守信念、高風亮節,有人說他們是不識時務、自討苦吃。畢竟伯夷、叔齊都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歷史人物,我們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必須要同當時的歷史條件結合起來,不能過於苛求他們。由於伯夷、叔齊是商朝的同姓諸侯,商朝是他們的祖國。對於自己國家的滅亡,自然是他們不願看到的,出於對自己國家和宗族的感情,他們“不忍臣二姓”,不食周粟而自斃,表現為忠於國家和民族的節義精神。雖結局悲劇,而氣節卻讓後人敬仰。

伯夷、叔齊的精神歸納起來,就是崇禮、守廉、商德、求仁、重義,這也是儒家仁政學說的核心內容,他們的言行雖有時代的侷限性,但他們的精神卻成為人們寶貴的思想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