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特立独行的隐士,他们都是气节高雅的君子,从不舍弃自己的理想和道德操守去换取荣华富贵,而是凭借着坚毅的品格操守书写着另一种独特的历史篇章。

山西永济市的首阳山下,是我国著名的两位隐土伯夷、叔齐兄弟以忠报国的殉难处。千百年来,兄弟俩身上所发生的“夷齐让国、叩马而谏、饿死首阳山”等等一系列故事,在当地久久流传。在王权和理想之间,他们舍弃王位,追寻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当个体的力量不足以救一个覆亡的国家时,他们以身相殉,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这种在名利和理想之间忘我取舍的精神,也被后人一直争议到今天。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

首阳山麓的二贤祠,也叫夷齐庙,据考证最早建于公元281年至289年的晋太康年间,历代均有修茸。到了明成化23年,御史张泰、河东守道王存礼再次主持将二贤祠修茸一新,建起了大门、二门、碑亭、廊坊、经院、书院和两座石坊。据记载,当时的夷齐庙东侧并列着伯夷、叔齐两座高大的墓冢,冢前立巨碑一通,上书“古贤人之墓”。碑亭内竖有自唐宋以来名家的碑文石刻,多是颂扬夷齐耻食周粟、采薇首阳,以致杀身成仁的“高尚气节”。到了清代后期,祠庙逐渐荒废倒塌,直至今日仅存有两大墓家,偶有游客莅临瞻仰。

伯夷、叔齐是商代诸侯方域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在商周两朝更替时期,围绕兄弟俩发生了三件有名的历史事件:一是在继承孤竹君权位中,发生了夷齐让国事件;二是在弃国前往拜访西伯候(周文王)姬昌之时,恰恰发生了武王姬发(周文王姬昌之子)挥师伐纣一事,引发了“叩马而谏”事件;三是在周武王灭商后,发生了兄弟二人“不食周粟,最终饿毙首阳山”悲剧。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兄弟排行通常按长幼排为伯、仲、叔、季,伯夷、叔齐兄弟分别为孤竹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地处殷商疆域最东北部,旧址在今天的辽西一带,发生在他们父子间的故事曾广为流传。

兄弟二人放弃王位离家出走的事,有人颂扬,但千百年来,同样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

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出走后,他们先是隐居在渤海之滨,等待清平盛世的到来。听说周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姫昌是位很有道德的人,兄弟两人便来到周的都城岐山。不想此时周文王已经过世,武王即位,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来访,非常有诚意地与他们盟誓,并给他们丰厚的俸禄和相应职位。岂料这兄弟二人却相对而笑叩马而谏。武王随将们听了伯夷所言,一个个气乎乎欲挥戈斩杀伯夷和叔齐,但被老军师姜尚出面制止了,二人性命才得以保全。这便是“叩马而谏”事件。

应该说伯夷、叔齐与周武王在不满商纣统治方面是应当有着共同之处的。但就如何处置商纣王的统治态度却截然不同。周武王主张用暴力推翻商纣统治,建立比较清明的西周。但是这种做法不符合伯夷、叔齐的政治理念。他们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呢?这要从他们投奔西周的原因来分析。当时的周文王在政治上修德行善,敬老慈少,经济上节约裕民,因而民心安定,国力不断增强,。许多不满纣王暴政的人都来投奔西周,伯夷、叔齐也是其中代表人物。他们二人不远千里,投奔西周,也正是为了“求仁政和行有道”,这就是他们的政治理想。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

据学者考证,商代末年时伯夷已经七十多岁,叔齐也已年过花甲。他们以垂暮之年,不顾个人生死,指责周武王的灭商战争为“杀一人而有天下”的不仁,“以暴易暴”不是“有道”之举,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叩马而谏”之举虽然没有成功,感。“叩马而谏”之举虽然没有成功,但真切地表达了伯夷和叔齐仁爱的政治主张,即通过非暴力的政治途径,避免杀戮流血以寻求清平之世的到来。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思路同样具有进步意义。

周武王灭商后,成为天下的宗主。然而,伯夷、叔齐却以归周而感到羞耻,这正是他们的气节所在。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周朝的粮食,兄弟结伴隐居在中条山最南端的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豌豆棵子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出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让,但也被他们拒绝了,他们依然死守在山里“采薇而食”。

岂料后来,竟是首阳山下一位夫人要了他们的命。夫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豌豆棵子,不也是周朝地里长出来的?”

听了夫人的话,兄弟二人恍然大悟。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再采食了。不采不食坚持到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采薇歌》,《采薇歌》唱后不久,悲剧便接连发生,兄弟二人相继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

寂寞身后事,千古众纷纭。对于伯夷和叔齐的死,有人说他们是坚守信念、高风亮节,有人说他们是不识时务、自讨苦吃。毕竟伯夷、叔齐都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要同当时的历史条件结合起来,不能过于苛求他们。由于伯夷、叔齐是商朝的同姓诸侯,商朝是他们的祖国。对于自己国家的灭亡,自然是他们不愿看到的,出于对自己国家和宗族的感情,他们“不忍臣二姓”,不食周粟而自毙,表现为忠于国家和民族的节义精神。虽结局悲剧,而气节却让后人敬仰。

伯夷、叔齐的精神归纳起来,就是崇礼、守廉、商德、求仁、重义,这也是儒家仁政学说的核心内容,他们的言行虽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们的精神却成为人们宝贵的思想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