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楊升庵帶給我們的一點啟示

文/餘念林

名人楊升庵帶給我們的一點啟示

楊廷和祖籍江西廬陵。可能其祖父楊枚時就已搬到新都了吧,所以《明史•楊廷和傳》裡就有了“楊廷和,字介夫,新都人”。

廬陵,今江西吉安市的古稱,位於江西省中部,素有“江南望郡”“文章節義之邦”“金廬陵”之稱,培育了享譽中華、光耀千秋的廬陵文化。且名人薈萃,文風鼎盛,名勝遍佈,自然風光獨具風姿。

那麼,楊枚為什麼要從廬陵搬到新都呢?為什麼楊家的先人們在“文風鼎盛”的地方只是一介平民,而楊枚要從新都開創他的“書香門第”呢?

唯一的理解就是,新都在某一方面還是勝過了廬陵的。

新都在周、秦以前屬古蜀國,有2800多年的歷史,自古有“天府膏腴”“香城寶地”之稱。轄區內黑土肥沃,毗河、青白江與錦水河等水系讓新都水源非常豐富。

可見,到新都種點兒地,謀一下溫飽的生活,還是很容易的。

於是,楊枚老先生就來到了位於新都西面不遠的今馬家鎮地界,建起了一座“世耕園”,過起了不算富足,但自給有餘的農耕生活,並有了閒餘時間來讀一讀書。

這個“世耕園”,應該就是現在的“升庵故居”,離馬家鎮政府很近,院裡有一口“狀元井”。升庵故居,是一座保存得比較好的古建築,裡面住著楊家後裔。

但可惜的是,這些古建築都是清朝時翻修的。除楊家老宅外,周圍農家院落的古建築都早已在文革時被拆了“大鍊鋼鐵”,或者生火做飯了。

當時的“世耕園”,依水而建(屋外十米左右就有一條斗渠),周圍都是肥沃的田地,除了糧食作物,還種了一些花啊、果啊什麼的。當時周圍並沒有現在這麼多的農家院。

於是,在這樣一個“花香果居”內,楊枚教育出了一個提學僉事楊春,而楊春則教育出了一個神童,一個“探花”,一個足以名垂青史的名相楊廷和。

名人楊升庵帶給我們的一點啟示

楊枚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座“世耕園”所擁有的“花香果居”模式,會成為500多年後統籌城鄉的亮點——就在“世耕園”的近鄰斑竹園鎮回楠村,精心打造的“花鄉果居”,讓今人也可以體驗一下500多年前古人的悠閒生活。

當然,楊枚沒有想到,楊春也沒有想到,就是楊廷和、楊升庵同樣也不會想到,他們所讀到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在500多年後的今天,早已不是夢想,“風雨不動安如山”也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那麼,我們能夠想到什麼呢?我們能知道500多年後的未來是什麼模樣嗎?

今天,我們在肆意地開採與使用地球的資源,能夠利用汽車、火車、飛機日行千里,讓世界變成地球村,讓人類能夠真正的“小天下”。

但是,若我們繼續肆意地對待地球,大自然就會讓我們付出沉重的代價——今天,我們三月踏春,甚至走出房門曬曬太陽,從這裡到那裡去旅遊這樣簡單的行為,500年後也許都會像今日的“花香果居”一樣,成為一個亮點,成為一種奢求!

所以,我們要思考,我們大家都要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