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不是人才,而是利益分配、科學分錢

在任正非看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是人才,而是培養和保有人才的能力。

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不是人才,而是利益分配。也就是說,好的利益分配機制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

任正非: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不是人才,而是利益分配、科學分錢

華為公司

如何分錢才能夠起到最大化的激勵效果呢?基於我在華為的管理經驗和觀察,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下科學分錢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一,分錢的基本動因是什麼?

這個一定要回到人性底層的動因來討論。我給大家總結成三個詞:動機、動力、動作。並且一定要串起來理解,首先我們要深刻理解員工的動機,然後再去激發他們的動力,最後讓他們表現出來的動作符合企業的期望。

現在90後的工作動機跟以前70、80後是不一樣的。70後以前生活比較艱苦,所以用錢來激勵可能就管用。但是現在的90後呢,他們沒吃過苦,並且普遍是獨生子,從小到大基本沒吃什麼苦,因此錢對他們的激勵就沒那麼明顯了。

那麼90後的工作動機是什麼呢?他們希望得到表揚,得到肯定。所以,要把90後的工作動機跟華為的願景價值觀進行鏈接,通過一些工具和方法,讓他們感覺就跟打遊戲一樣,要有娛樂化的思維,還有相應的榮譽激勵,這樣的激勵可能就更有效。

還有,華為一直強調,基層員工要有飢餓感,中層員工要有危機感,高層員工要有使命感。這裡面實際上就是對人性底層的動機的深刻洞察。一定要把動機、動力和動作串起來,而且不要錯配。現在確實有很多年輕的創新性人才,他們真的對錢沒有那麼重視,所以企業在吸引這些人的時候,要去理解他們工作的動機。

第二,分錢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經常有企業創始人跟我說,我們公司不像華為那麼有錢,他們能分的東西太多了。我們給不了員工那麼多錢,那麼我們這個激勵如何做呢?

其實,如果大家把思維打開的話,能分的東西不僅僅是錢,還可以分權和分名。錢是分配資源,權利也是分配資源,榮譽也是分配的資源。

從時間上延展,我們還可以分未來的錢。記得有一次,我在深圳大學研究院講課,有個學員,企業規模做得挺大,年收入30個億,但是剛好趕上行業轉型,近兩年公司都是虧的,但是他堅信未來兩三年會賺錢。他說,如果不分,留不住員工;就算想分,現在也沒錢分,怎麼辦?

我告訴他,如果你對未來這麼看好的話,為什麼不把未來的錢拿來分,給員工發股權、發期權呢?很多創業公司在招攬人才的時候,是拿不出很多的錢的,但是他們經常就是拿股權來吸引人才。所以,只要你的思維打開,其實就會有很多的激勵資源。

那麼,權利是怎麼分的呢?例如,華為就有各種各樣的委員會,例如戰略委員會、薪酬委員會等等。中國一直都是官本位的,有個一官半職對於員工來說既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激勵。而且,華為連總裁都給分,華為的輪值CEO大家應該都知道吧,今年開始還有輪值的董事長。當然,這同時也是一種培養接班人的方式。

第三,分錢的基本導向是什麼?

首先是戰略導向。戰略是什麼,戰略就是業務。華為公司有一個幹部配置模型,就是各個部門的一把手一定是懂市場,從一線調回來的。為什麼呢?因為只有從市場回來的,才真正知道客戶需要什麼,才知道如何去配合前線的同事去滿足客戶的需求,才能做到快速的響應。

華為反對煙囪式的領導。所謂煙囪式的領導,就是直接一條線升起來的,例如人力資源的一把手,可能就是從HR一路做起來,他們不懂業務,不懂技術,也不懂供應鏈,所以配合起來效率非常低。

後來,華為為了快速的響應一線作戰,規定所有的中後臺的一把手必須出自市場。

任正非: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不是人才,而是利益分配、科學分錢

其次,是奮鬥者導向。華為的核心價值觀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華為把員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普通勞動者,第二類是一般的奮鬥者,第三類是有成效的奮鬥者。對於普通勞動者,要按法律相關的報酬條款,保護他們的利益,並根據公司經營情況,給他們稍微好一點的報酬。這是對普通勞動者的關懷。

對於一般的奮鬥者,我們要允許一部分人不是積極的奮鬥者,這種人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人的正常需要。只要他們輸出貢獻,大於支付給他們的成本,他們就可以在公司存在,或許他的報酬甚至比社會稍微高一點。

而對於有成效的奮鬥者,這才是公司真正需要的人。華為要讓他們分享公司的剩餘價值,而分享剩餘價值的方式,就是獎金與股票。

在一個激勵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必須區分清楚哪些是勞動者,哪些是奮鬥者,並且通過激勵,讓奮鬥者一起衝鋒上陣,才能保證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最後一個導向是內在激勵

我們不希望因為分錢,搞得大家斤斤計較。所以要通過分錢,綜合分名和分權,來達到員工內在的、自我的激勵。

華為將員工區分為奮鬥者和勞動者,就是在打造這種無需揚鞭自奮進的“千里馬”,尤其是對於奮鬥者而言。華為通過分名、分權,更好地導向員工的內在激勵,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分錢。

對於公司來說,引入人才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激勵人才發揮出最大的能力和價值才是最重要的;對於老闆來說,掙錢不是最重要的,懂得如何分錢才是最重要的。“升米恩,鬥米仇”,如何才能分對錢、分好錢呢?

第一,身股在先、身股為大的核心原則

身股以人的“能”為股,你不在了,“能”便消失,所以不能轉讓和繼承。身股將勞動者的忠誠、知識、能力等納入股權範疇,參與利潤分配,而且可以有條件的多得。

特別強調的是,擬上市與上市公司依然要堅持這一原則,

這會與現行規定有所衝突,也要千方百計用變通的藝術加以堅持。

共享制股改主要解決的是勞資矛盾,必須堅持身股在先,身股為大的原則。而從銀股入手的股改,主要解決“資本家”之間的利益之爭,很難有助於勞資衝突的解決,我們將之稱為“改股”。

第二,堅持企業家控制權的原則

銀股解決的是企業家控制權及受益權的雙重問題。銀股擁有者相對於身股擁有者的人數必然會少很多,而且更應該穩定。所以銀股必須擁有繼承權和決策權。絕大多數企業家是從擁有銀股控制權的人中產生。

共享制企業中,必須堅持企業家的控制權,但企業家不佔大股將成常態。企業家的控制權主要通過公司架構設計、一致表決權約定、AB股規定等來實現,而不是靠擁有絕對多數股權來掌控。

第三,身股與銀股的雙重股東

隨著共享制股改的深入,公司將會產生一批身股與銀股同時佔有的雙重股東,他們是共享制企業治理中最應依靠的人,也是穩定經營和保證公司有效傳承的重要力量。

第四,身股與銀股轉換機制的設立

擬上市公司與已上市公司,依然要堅持身股為大的原則。這就非常需要設計身股與銀股的合理轉換機制,使公司的期權發放更為有效。對大量不上市的企業來講,這種轉換機制的建立,會更有利於員工激勵和企業的有效傳承。

第五,體系性股權激勵包括內容

企業股權安全生命線

1、絕對控制權67%,相當於100%的權力,修改公司章程/分立、合併、變更主營項目、重大決策。

2、相對控制權51%,控制線,絕對控制公司。

3、安全控制權34%,一票否決權。

4、30%上市公司要約收購線。

5、20%重大同業競爭警示線。

6、臨時會議權10%,可提出質詢/調查/起訴/清算/解散公司。

企業適不適合做股改?

1、打好基礎做股改——企業初創期,通過股改吸引優秀人才,促進企業快速成長。

2、錦上添花做股改——企業經營狀況好,股改可選擇餘地大、可調用資源多。

3、雪中送炭做股改——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不股改已難上新臺階,上去也要退下來。

4、為求生存做股改——各種問題交織在一起,生存已經很困難,用股改“救命”。

5、融資上市做股改——為促進企業融資上市,所做的合規性和經營性相結合的股改。

通過股改解決什麼問題?

1、通過股改,從根本上解決勞資矛盾,推倒拉低企業效率的三座大山,為企業注入高效率的經營動力。

2、當前絕大多數企業的問題在於激勵制度的落後,變革激勵制度能夠迅速提高企業效率,帶來巨大收益。

3、在激勵制度的引導下,管理制度的優化調整,造就企業不同一般的競爭力,這也是股改成功企業案例所顯示出的結果。

4、理順企業組織架構,變由上而下的被動型管理為雙向監督的自我管理?

股權如何分?

1、股權如何給?完全按業績,很多職能層面的高管不知道給多少?

2、完全按職位高低,很多業績突出的中層不知道給多少?

3、完全按進公司先後,很多後進公司但有能力的人不知道給多少?

4、完全按和老闆的親疏關係,很多隻知埋頭苦幹從不表功的不知道給多少?

來自《企業全方位動力系統方案班》分享

任正非: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不是人才,而是利益分配、科學分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