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客的“鼎客仔”

海豐話當中有很多古漢語的元素,相當部分幾千年前所用的詞語現在還在用著,比如今天我們要用到的“鼎”字。

鼎,除了在封建時代用來象徵王權之外,還是當時用來烹飪食物的工具之一,其功能相當於現在的鍋。海豐人沿用至今,仍然稱鍋為“鼎”。

海豐是著名的小食之鄉,小食的品種算起來多達數百種,其中帶“鼎”字的就有差不多十來種之多,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在海豐地區頗有代表性也具有特殊意義的一種小食—“鼎客仔”。“鼎客仔”的這個“鼎”字不用猜肯定是跟它的烹飪工具“鼎”有關的,而這個“客”字,按照我個人的推斷,雖然這種食品是跟招待客人有關,但其中的關係應該不會太密切。潮汕地區將炒制的飯叫做“炣飯”,海陸豐人將炒菜叫做“炣菜”,那麼這個“客”字會不會具有類似於“炣”的意思呢?這個有待於專家去考究。

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但凡有尊貴的客人到來,主人家除了擂鹹茶招待外,還要當場製作“鼎客仔”來供客人品嚐,這種情形更多出現在農村。過去的農家,長熟的稻穀收割曬乾以後,除了繳公糧和預足一家人的吃用之外,剩下的部分則會拿來磨成米漿然後曬乾成粉,這種東西海陸豐人叫做“粞”。按照稻穀種類的不同,粞分為粘米粞和糯米粞兩種,曬好的粞會被主人裝在表面黑色的粗瓷甕裡密封收藏備用。

除了用來饋送親友,這更是很多海豐傳統小吃的主原料的來源。

好客的“鼎客仔”

記憶中,“鼎客仔”是母親最常做的小吃了,平時客人到家,母親必定會製作“鼎客仔”來款待,除了用料家裡常備外,在她看來,這是家裡最拿得出手的東西了。“鼎客仔”的製作並不複雜,首先將糯米粉加適量的水揉成軟硬適中的麵糰待用,再將炒好的花生仁褪好膜,加芝麻和白砂糖一起倒入石臼中搗碎,這便是“鼎客仔”的餡料了。

好客的“鼎客仔”

這是最簡單也最傳統的一種,後來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有人在原來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了豬油糖、紅蔥頭等配料,這樣就更加豐富了“鼎客仔”的味道了。將餡料填入糯米糰中,用手包好然後再壓扁成直徑大約在5釐米左右的象棋狀,然後攤到燒熱的“鼎”中煎至兩面焦黃便可起鍋了。

好客的“鼎客仔”

在盤中擺好之後,用剩的餡料也不要浪費,將它們均勻的灑在“鼎客仔”上面,這樣,不但賣相更好,而且風味更佳,到此,一盤譽滿海豐的特色小吃“鼎客仔”便宣告完成了。

好客的“鼎客仔”

“鼎客仔”除了有“好客”的一面,它還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緩和人和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在我的少年時代,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鄰村的一個少年打傷了另外一個村子的一個少年。誰料被打的少年家族人多勢眾,見自家子弟被欺,便糾集多人想要前去鄰村打人的一家興師問罪。

打人的一家聞訊大驚不知咋辦才好,這時,家裡的老太太急中生智,在家做起了“鼎客仔”以待來客。

待那一幫人氣勢洶洶的來到家門口時,這打人的少年家人急忙招呼大家到客廳吃“鼎客仔”,每人一個香糯可口的“鼎客仔”下肚,裡面的火氣早就被化解得乾乾淨淨了,眼看隨時爆發的一場危機頓時煙消雲散。看來,這個充滿生活智慧的老太太深諳“柔能克剛”之道。

也許是時代的變遷,條件變得便利起來,一些習俗也慢慢的消沒在了時光中。現在,客人到了,再也看不到主人家在大灶前忙碌做“鼎客仔”的情形了,這種原本很常見的小吃在百姓的家中也變得稀罕起來。大概,也只有在某個市場邊的小食攤檔中能尋得到她的芳蹤。

算起來,我也快有十年的時間沒有品嚐到“鼎客仔”了。就在幾天前,突然心血來潮,本來是想到外面的小食攤檔去買幾個回來解解饞的,可母親知悉後便扔下了一句:“想吃‘鼎客仔’,再簡單不過了”,便馬上著手製作“鼎客仔”去了。巧合的是,當母親做好“鼎客仔”不久,大哥便領著石磊老師,還有來自廣州的著名作家章以武教授和鍾曉毅教授一行到家做客。母親當即便以“鼎客仔”待客,客人得知此巧合和“鼎客仔”的特性,都表示非常的榮幸也非常高興,品嚐過後更是對這種代表了海豐人好客精神的特色小吃讚譽有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