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戴嶽
國內商業銀行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的熱度還在持續升溫,不少外資金融機構也對該市場頗感興趣。有分析人士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有可能在2019年年中正式運營,未來還是以低風險理財產品為主,投資股票等高風險領域短期看還是作為一種補充,但發展將進一步提速。
根據普益標準統計,截至2018年底,已經有27家商業銀行擬設立理財子公司,已披露擬註冊理財子公司銀行的資本金總額已超過1300億元。同時,多家已經公告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內部已經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籌辦工作。
一外資行高管表示,十分看好中國資管市場,也在尋找合適的機會和合作夥伴。據悉,截至目前,在宣佈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中,有多家中小銀行表示擬在合適時機引入戰略投資者,不排除個別銀行在籌建初期就考慮著手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成立。
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預測,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或超50家,再加上中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不斷釋放利好,外資金融機構入股理財子公司正迎來“黃金窗口期”。但外資金融機構如何將國際管理經驗、產品和投資優勢真正運用到中國本土市場,仍面臨一定挑戰。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中長期來看,理財子公司引入外資金融機構作為股東的優勢顯而易見,首先可以增強理財子公司的資本實力;其次可以促使理財子公司股權結構多元化、降低母行對子公司的直接管控;再次外資機構資管業務成熟,除了資本的引入,也可將先進的國際經驗帶到中國資管業務中。
廖志明認為,理財子公司剛開業時,因權益類資產的投研能力尚在培育之中,在股票配置上會比較保守,可能會優先考慮低估值、高股息、股價較平穩的板塊,增量未必很快體現。但長期來看,伴隨投研能力的完善,客戶結構的更加豐富,有望看到股票配置比例的漸漸提高。
此外,曾剛認為理財子公司的投資管理能力建設很難一蹴而就,“在銀行控股的架構下,理財子公司的投資管理與其他資管機構之間仍會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決定了短期內,其投資管理能力的建設很難實現全方位的發展,而是聚焦於銀行傳統優勢的領域。”
對於外資金融機構,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此前明確表示,鼓勵商業銀行吸引境外成熟優秀的金融機構投資入股,引入國際先進的專業經驗和管理機制。可以預見的是,在監管部門的鼓勵引導下,外資金融機構入股理財子公司將是大勢所趨。
閱讀更多 經濟導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