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左,爸爸在右

媽媽在左,爸爸在右

最近,一隻小青蛙刷爆了整個朋友圈。

小蛙每天在一間小屋子裡,孤獨地吃飯、看書、寫信。時間到了,就背起揹包出門。過段時間,又會回來重複單調的生活。

蛙牽動著很多人的情緒,娃卻牽動著我的情緒。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到底能做什麼?

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在GSG,我驚奇的發現,十幾個孩子的班,往往有三十幾位家長。草坪上奔跑玩樂的寶貝們,一樣的可愛,性格卻不同。有的孩子,活潑好動,和外教用英語聊天,甚至撒嬌鑽進外教懷裡,有的孩子較為內向,卻有著驚人的領悟力,經過教練的用心引導,也能很快融入集體活動。課間休息時,那些樂觀活潑的孩子,往往左邊是媽媽,右邊是爸爸,可能是知道家人在身邊,所以格外的滿足,歡呼雀躍的跑著和小夥伴們打招呼。內向的孩子有姥姥陪伴噓寒問暖擦汗添衣,但是還是能從寶貝的小臉上看出微微的失落。

媽媽在左,爸爸在右

夢想是本來的顏色

Story Time ,外教老師和寶貝們聊橄欖球趣聞,有中教的翻譯和配合,小寶貝們天馬行空的外教聊著天,關於奧特曼,他們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奧特曼是外星球的”“奧特曼本來是不存在的”,萌萌噠又認真的樣子,看起來真像個小大人。很多家長說,孩子來上課和在家完全是兩種狀態,好像一下子長大了。

GSG的秒拍發了很多有趣的小視頻,可愛、暖心、活力,是夢想的本來顏色,是看得見未來的美好憧憬。Future begins here ,我喜歡這句話,是的,夢想不在遠方,而在腳下,在每一年每一天每一時每一秒的成長過程中。寶貝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成長最好的狀態,也是家長最真心的期盼。

媽媽在左,爸爸在右

鼓勵和讚美的驚人力量

自由需要界限,成長需要引導。我們說秩序,其實更多是儀式感。作為家長,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你要求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他會牴觸,在他們看來,這是命令,Rule,和自由相對的。在GSG,自由不是限制,而是界限,這便是,為什麼3歲多的孩子能夠聽得懂教練的指令,能夠和講英文的外教良好溝通像朋友,因為在孩子看來,這是儀式感,他們喜歡這樣的氛圍。

無橄欖,不兄弟,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Team 中的每一個小夥伴都是好兄弟,好姐妹,外教和中教也是,在休息區的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們也是。在這裡,孩子收到的都是鼓勵,讚美,引導,他們喜歡這樣的友好,喜歡這樣的溝通方式。

諾諾不愛說話,教練不斷誇他,“You’re smart , you’re handsome…… You’re so smart , you’re handsome , right ? ” 我忘了教練說到第幾遍,諾諾終於開口了,他說,“ I’m handsome . ” 家長區所有人都給他掌聲和喝彩。這便是教練,這便是引導,這便是讚美和鼓勵的力量。

媽媽在左,爸爸在右

家長的期盼與選擇

隨手拍了一個小視頻到朋友圈,很多不聯繫的朋友都出來點贊,才發現,朋友圈很多家長的寶貝都在GSG玩兒美式橄欖球。有的孩子從3歲開始上U4的課程,到升裝備班,再到加入Future League 打球賽,順利出國留學,成為爸爸媽媽真正的驕傲。

說真的,為人父母,最大的期盼並非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在有“佛系青年”“空巢青年”之類的流行詞彙,不少北漂深漂過年不敢回家,幽怨父母“上學不讓戀愛,畢業就讓結婚”,其實,我認為,這是對父母最大的誤解。父母真正的心聲是,只要你健康、快樂成長,培養一到兩項愛好,有自己的專長,長大後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自己的領域裡面有所建樹,就很棒了。無論如何,在父母眼中,你永遠都是孩子,家永遠是都是你的家。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更好的學習條件,父母努力工作,可能對孩子疏於陪伴,但那絕非爸媽的本意,天知道他們有多想,媽媽在左,爸爸在右,牽著你的手,陪你走過成長的每一段旅程。父母對孩子有要求,不是嚴厲或不愛,恰恰是深愛,才會為之計長遠,做深遠的打算。

之所以想寫這樣一篇文章,一是希望爸爸媽媽們更加關注孩子在成長不同階段的身心訴求,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因為在孩子心中,最好的禮物,就是爸媽陪在我身邊。二是希望為人子女的我們,理解父母的愛,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感恩他們的付出,我們的父母也曾是孩子,他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珍惜只此一次的緣分。

願每個孩子,都能媽媽在左,爸爸在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