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本身就是一個謊言


財務自由,本身就是一個謊言



先跟大家說聲抱歉,讓各位久等了。

實在沒時間,這篇文章還是在病房裡抽空寫的

財務自由,本身就是一個謊言

01

網上一直在流傳這樣一種觀點:“當你的被動收入高於你的工資時,你就財務自由了。”

這裡的被動收入是指理財,即通過投資理財,就能實現財務自由,走上人生巔峰。

作為一個資深理財自媒體作者,我只想說,別擱那扯犢子。

其中的邏輯,約等於下面的段子:

財務自由,本身就是一個謊言


理財,主要是為了財富保值增值,在通脹面前硬氣點。

領導說過,保證收益率超過6%以上一定是騙子。

行情好的時候,還能給自己加個小雞腿。能連續幾年有10%的收益,已經超過絕大多數人了。

財哥身邊的土豪朋友,對年化的預期都在6%-8%之前。

80%的錢配置在相對穩健的理財產品上,還有20%拿出來做風險投資,虧了全當試錯,平均下來年化也就7%左右。

算下來,哪怕有1000萬可投資金額,一年利息也就70來萬。

首先能有這麼多錢用來理財,在國內已經不屬於中產的範疇,這個應該沒啥爭議。

而擁有本金越高的群體,基本消費水平也越高。在國內,大部分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70萬根本不算啥。

舉例來說,假如你有足夠的現金流,可能早就買房買車,甚至已經買了第N套投資或養老。

買房加的槓槓,貸款都是要還的。只要你不賣,統統是負債。

此外,你還有孩子教育、爸媽養老、自我提升、旅遊奢侈品,以及精神享受等等消費。

這個奢靡豐富的社會,不會讓你有錢沒處花。這個物慾充沛的世界,也不會讓你有錢還省著花。

天天說著佛系的人,又有幾個是真佛系,要不把信用卡賬單拿出來曬曬?

02

我覺得,不僅靠理財實現財務自由是謊言,連財務自由本身都是謊言。

賺錢越多的人,所要承擔的事業責任也越大,這是資本固有的尿性。

比如90後李嘉誠,在卸任董事會主席後,這才卸下責任與事業,迎來財務自由。

李嘉誠的問題不是沒錢,而是太有錢了,沒時間也沒精力去花這麼多錢。

他的商業帝國擺在眼前,賺得錢越多,就需要花更多時間來打理。

沒錢,你不自由。有錢,你更難自由。

而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是這樣的:

真正有能力在30歲以前賺到8位數的人,都不會把那串數字當成財務目標。

而沒有能力的人,在奮鬥一生,終於在六七十歲放棄暴富之後,過上幾天舒心日子。

我不是鼓勵大家知足常樂,而是提醒大家追逐財富的同時,要認清現實。

即便這個社會的制度十分公平,但社會分工不同,註定不同職業的人獲得的財富不同。

製造業從業者的資本回報率,就是比金融從業者要低,相應的金融從業門檻也很高。

難道所有人不管啥專業,都要硬著頭皮轉行做金融,社會不就亂套了嘛。

很悲催的講,社會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依然改不了“二八法則”。

毒雞湯鼓吹的“人人都能財務自由”,聽上去很美,並不存在現實的方法論。

03

小時候看《天龍八部》,最羨慕裡面的段譽。

平時閒著沒事,不是舞文弄墨、遊山玩水,就是談談戀愛、交交朋友。

總之,沒有他結交不起的朋友,沒有他買不到的東西,也沒有他遊玩不了的地方。

他活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雞湯,實現了財務自由。

但實際上,也只有段譽這樣的富二代才能財務自由——家庭富裕,自己又沒有工作,不愁沒錢花,也不怕沒時間花錢。

但是,他的財務自由在《天龍八部》結尾時終結了。

他登上了皇位,從此肩負起家庭與國家雙重的約束,別說財務不財務,他的人生都不再自由。

我們大多數人更可悲,眼中死盯“財務自由”,慾望是掛在牽著鼻子前的胡蘿蔔,我們碌碌終身也只是那隻被吊著胃口的蠢驢。

就像馬雲所說:“錢在100萬的時候是你的錢。超過一兩千萬,麻煩就來了,你要考慮增值,是買股票好呢、買債券好呢,還是買房地產好。超過一兩個億的時候,麻煩就大了。超過十個億,這是社會對你的信任,人家讓你幫他管錢而已,你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你的錢。”

你辛辛苦苦想賺到更多錢實現財務自由,沒想到賺大錢的代價,就是失去自由。

對大部分人來說,實現財務自由的唯一途徑,就是把財務和自由分開。

不要把實在的財富和虛無的自由結合,窮極一生,發現只是鏡花水月。

在追求財富的同時,更要學會滿足與精神充實。半富不富的時候,就想想馬雲爸爸那句話,“我特別羨慕那些月薪兩、三萬的人”

有閒錢理財還買了保險,其實,你們幸福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