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的“整编74师”是个什么样编制?与军有何区别?

天蓝海蓝542


整编的74师,其实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74军,只不过因为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共关系开始紧张起来。为了避免内战,国共在重庆进行了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以期盼和平的到来。后来在1946年1月又签订《整军方案》。



通过这个方案,实质性地来约束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军队的数量,以尽量降低战争爆发造成的伤亡。蒋介石当然不甘于与共产党平分这天下,于是动了一下歪脑筋,把大部分军整改成了师。但是军队的内容基本没变,甚至由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些军队的装备还更上了一层楼。

74军是抗日战争时期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由于一次战争参与的师众多,有时有达到10个师以上,安排协通极不方便。于是在国民政府的号召下,把多个师整合成一个军。

1937年51师与58师率先整合成74军,1938年57师也加入到74军。这支军队是抗战八年期间战绩最为辉煌的一支军队。1938年参与万家岭战役,成为首次几乎全体歼灭日本一个师团的军队,此时还是团长的张灵甫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作用,甚至一时名声大噪。


74军在8年抗战期间,几乎毫无休息地在活跃在每一场重要的硬仗之中,从南到北,从上海打到雪峰山,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场极重要的战役。它的铁血之名,使日军闻名丧胆,更是被日军称为“虎部队”。

后来还有过美国顾问对其评价为“中国只有74军能打”。在武汉会战之后,蒋介石亲自将74军定为军委会总预备军,是华中三大战区的前卫。整编74师(74军)经历过五任主官,分别为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张灵甫、邱维达。

在还是74军的时候,分别由俞济时(原58师师长)、王耀武(原51师师长)、施中诚担任过主官。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整编成了74师,装备全部更换成了美国的机械,此时由张灵甫担任主官。


在内战爆发之后,张灵甫带领的74师也继承了74军的勇武和铁血,疯狂地打压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一世地攻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但最终还是逃不开命运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歼灭于孟良崮战役之中。

不得不说74军的失败和张灵甫本身有着一定的关系。张灵甫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将领,可是因为妻子的舅舅可能是一名共产党员,极有可能威胁到他的国民政府的政治生命,因此就杀死妻子,表现出他无比坚定的忠诚。

他不缺勇武,不缺谋略,带的兵也有铁血,有干劲,但也高傲到不在乎人情关系。在孟良崮战役中因为急速前进想要快点结束战斗,即使队友落后也不去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不在乎对手的强弱。


因此在最后,其实友军在已经达到的情况下也因为小人之心(张灵甫不在意人情关系),也没有给到足够的援助,战败于孟良崮。不过也因为整改成师的原因,有三个团还处于萌芽之中,没有能参与孟良崮战役,从而幸存了下来。

蒋介石为了缅怀74军的威武,在此之后重建了74师。只不过重建的74师也只是一个空壳子而已,只有名头,没有和真正的74师一起经历过战斗,没有74师里面那些优秀的军人,很快也再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给歼灭完全。


史之策


(整编74师)

整编74师是“重庆谈判”的产物,是个地道的“面子”工程。当时谈判的约定是,国共两党进行军队缩编,解放军整编为24个师,国军计划整编为90个整编师(实际上整编了58个师,其它没来及)。

那么整编后的74师是个什么样的编制,与“军”到底有何区别呢?

整编74师的编制

整编74师,前身是国民党五大主力军之一的74军。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抗日铁军”,成立于抗战初始,下辖51师、58师、57师,人数总计三万七千多人。

在抗日战争中,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项战役,表现极其出色,被日本人称为“恐怖的三五部队”,被美国顾问团称为“最能打的中国军队”。

74军的第一任军长是俞济时,第二任军长是王耀武,第三任军长是施中诚,第四任军长是张灵甫。其中,军事指挥能力最强的是王耀武,打仗最勇猛的是张灵甫,和上层关系最好的是俞济时,作为过渡的军长是施中诚。

几任军长中,最为传奇的就是张灵甫了,因为张灵甫是个“高材生”,1936年枪杀了自己的妻子。抗战开始后,张灵甫从监狱出来,开始“戴罪立功”,在战争中非常勇敢,多次轻伤不下火线,在万家岭战役中,张灵甫带领敢死队占领了张古山,切断了日本人的后退之路,导致日本106师团几乎全军覆没。

张灵甫深受王耀武地欣赏,抗战结束后,张灵甫成了74军的军长,并且成了蒋介石南京的警备司令,深得蒋介石地喜欢。

1946年5月4日,74军整编为74师,但人数还是保持在三万多人,从人数上来说,和74军基本没什么变化,下辖“三旅六团”,不过这些旅是加强旅,人员在万人左右;团是加强团,人员在五千左右。

整编74师和“军”的区别

从人数上来说,74师和“军”确实没什么区别,都是三万多人;从装备上来说,整编74师“清一水”的美式装备,比一般普通的“军”都要强。


全师共装备75毫米山炮24门,37毫米战防炮34门,八二迫击炮29门,美式八一迫击炮22门,美式六零迫击炮251门,火箭筒46具,二八式枪榴弹94具,美式枪榴筒546具,英式五五战防枪45支,勃朗宁重机枪143挺,七九重机枪34挺,勃朗宁轻机枪992挺,美式冲锋枪2963支,美式步枪14472支,七九式步枪1682支,共有机动车23辆,马3559匹。

从名称上来说,级别降低了,军长成了师长,师长成了旅长,旅长成了团长。

综合来看,好像74军整编进行了调整,其实是一次精英化的过程,淘汰了一些实力较弱的士兵,又引进了一些精英。如此下来,整编74师相比74军而言,战斗力不降反升,被誉为“天下第一师”。

在没有开赴前线前,整编74师在南京是守备部队,被誉为“御林军”。

整编74师的覆灭

头上顶着“天下第一师”的光环,74师在那个“勇敢”的师长张灵甫的带领下,开赴了解放战争前线。由于武器太先进,精英又多,一路所向披靡。

在和解放军的对战中,74师攻下两淮地区,后又占了涟水。这种局面下,苏皖解放区绝大部分被国军占领了。华中野战军主力很无奈,北撤到了山东。自此,华东地区的主要战场就到了山东。形势很严峻,怎么办?

1947年1月山野、华野两野战军进行了整编,合并成了“华东野战军”,共约27.5万人。在当月下旬,在山东临沂召开了师以上干部会议。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叫“鲁南会议”,这是一个转折点。

2月,顾祝同组织兵力45万,准备在山东一举歼灭“华东野战军”。鉴于此情况,中央军委发来指示:不要分兵,要灵活应对,要诱敌深入,要有耐心,要集中优势兵力,要逐一突破。

于是,解放军放弃了很多城市,而是进行灵活的迂回作战。看似解放军“四处逃窜”,实际上是在寻找战机。而国民党军队自然是跟得很紧,深怕错过机会。1947年5月,国军以为解放军会继续东撤,所以顾祝同和汤恩伯做了错误判断。

而粟裕和陈毅是看中了“执行机动任务的74师”。看到74师比较高调,而且和其它军团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联合和协作时,粟裕和陈毅商量歼灭74师,给予国军重创。

74师在我解放军的引诱下,到了孟良崮,被我军以5:1的比例合围。其实,张灵甫也知道解放军的意图,可是他想以74师为诱饵,希望深入解放军其中,造成全面开花的效果,如果友军能及时跟得上,可能这支解放军队伍就会全军覆没。

算盘打得好,但是哪里有粟裕将军精?张灵甫被合围后,突围困难,而友军支援上不来。当然友军支援不上来,和粟裕安排的阻击部队有很大的关系,粟裕就是要你“张灵甫和74师的命”,而且不惜代价。张灵甫坚持了几天,最后没粮没水,就此被全歼,张灵甫也被击毙。

孟良崮战役,74师几乎全军覆没,后面再建,再被打散,从此彻底消失了。74师的覆灭,让国民党部队大受影响,最精良的部队,都被全歼,其它将官面对解放军时,开始信心不足,开始谋划后路了。

总体来说,整编74师和“军”相比,战斗能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但是,他们的对手太厉害,最后倒在了“华东野战军”的合围下。


蓝风破晓


张灵甫的整编74师,是比原74军更强大的一支国民党主力,看似降低了编制,在原74军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补充。主帅张灵甫,作为蒋经国的结拜兄弟,终于成为国民党的头号主力,是蒋氏集团的心腹铁杆。

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主战力4万3千人,下辖3个整编师,七个独立旅。当时的74师,武器装备代表国民党部队的最新,最现代化的配置,拥有美国大口径火炮489门,装甲车218辆。士兵清一色美式装备。张灵甫提拔大量有才华的中青年军事人才带兵,作风硬朗,作战顽强。

抗日战争中,74军立下汗马功劳,在原军长王耀武的带领下,与日军发生无数次硬战,恶战。张灵甫作为74军的一线指挥员,所带领的部队被日军称为【张天师】,闻风丧胆。张灵甫在对日作战中,身先士卒,冲在第一线,十一次受伤,其中五次重伤。蒋介石曾经派专机把昏迷之中的张灵甫直接送往国外治疗,而在伤势还未全愈的状态下,偷偷又回到战场。不能不说张灵甫是个勇敢的抗日英雄。在抗战统计中,74军共歼日军十二万余人,是名副其实的抗日铁军。

张灵甫接替74军后,蒋介石作了大量的补充完善。成为他的御林军。虽然称74师,实力远超集团军。张灵甫的74师,作战主力,加上后勤保障,已经达到5万多人。张灵甫从74师选送860人去美国特训,不同程度地把先进国家的军队管理进行了引进。

当然在解放战争中,张灵甫作为将氏集团的铁杆主力,也躲不开历史的恶运,最后终于为蒋氏集团做了牺牲品。张灵甫是个可悲的人物,销声匿迹在历史的潮流中。


白这个颜色


相信很多学过历史的朋友对国民党王牌“整编74师”和孟良崮战役都不陌生,但是有很多人也非常疑惑,我军为了围歼该师,竟然出动了几乎所有主力,计9个纵队(军),其中五个纵队用于直接进攻74师,国民党军一个“师”何以如此强悍?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我们先来说说74师的由来,其前身是由国民党军著名将领王耀武率领的74军,其在长期的抗战烽火中英勇顽强,战功卓著,打了很多恶仗硬仗,并成为国民党军中的“五大主力”之一,因此,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然根据蒋的授意,缩小了编制,但是它是“整编师”,而不是普通师,整编师是国共和谈蒋介石为了掩人耳目研究出来的,即把所辖部队精简整编,把军压缩为师的编制,师辖旅,旅辖团,其实兵力装备并未受到多大影响,相反去除了老弱病残后,部队进一步增加了战斗力。而普通的军一级单位一般辖三个师,每师辖三个团,所以,整编74师相当于军的编制,兵力达到三万余人,它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普通师编制了。


在抗战期间,74军
(整编74师的前身)结构一直比较合理,老兵比例达到惊人的90%,部队战斗力有了极可靠的保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改编了74军,将该军3师9团制改为3旅6团制,压缩了编制,减少了部分人员,精简了人员机构,进一步充实战斗兵员。同时抗战胜利后,一部分老兵退伍,使得整个74师编制结构中,老兵比例下降到80%,但即便这样,该师战斗力依然非常强。
1947年初,由于战争的需要,整编74师又开始回复3旅9团编制,在孟良崮战役开始前,已经开始在后方安徽地区整训,没有参加孟良崮战役,后来成为重新组建的74师的骨干。解放战争开始后,74师一直充当进攻解放区的急先锋,先后参加了睢宁,宿迁,涟水,两淮等战役,伤亡过万人。其中,两淮虽然取胜,但是该师伤亡3000余人,两战涟水伤亡8000余人,总计超过一万人,超过了该师兵员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孟良崮之前,74师已经伤了元气。后来张灵甫虽然要求补充兵员,但是一直都有缺口,甚至把300名解放军俘虏直接补充进74师,后来安排守垛庄,为后来垛庄失守埋下了伏笔。所以说,74师不是普通师,而是军经过精简整编后的“整编师”,但是其无论是编制还是人数,该师都是军的实力。整编师的出现,不过是蒋为了应付和谈上演的一种手段而已。最后还是被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聚歼。


军情大家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这也是敏感话题。

整编师就是以前的军缩编而来。整编师是重庆谈判的结果。

也就是抗战打完了,不需要这么多军队了,开始缩编部队,复员大量军人。

在美国傻佬马歇尔的调停下,国军许诺将部队缩减到90个师,这就是所谓的《整军方案》。

大体是这样,将除了共军外现有的国军89个军,239个师,骑兵2个军,13个师,在1947年2月以前,缩编为30个军工90个师。

缩编的官兵,分别退伍或转业。

缩编大体是这样,每个军最终缩编为师,也就是整编师,缩减三分之一官兵。

以74军为例,本来1个军是3个师,每个师下属3个团。

现在取消军的编制,74军变为74师,每个师下属3个旅,但每个旅只下属2个团,多出的1个团就裁掉。

到了1946年7月内战全面爆发,国军已经完成54个军的缩编,变成了54个整编师,仅仅复员退伍的现役军官就高达144,608人。

另外计划要缩编的36个军,因为内战爆发只能中止。

此时,国军还解散了原有游击部队203个单位,官兵72万余人,自新部队(即伪军)51个单位,约60余万人。

以上总计,复员军官14万,士兵200多万。

抗战结束时,国军有400多万规模,此时只剩下180多万,减少了一半还多。

被裁掉的200多万官兵中,很多并不是自愿。这些人很多是职业军人,除了打仗并不会干其他的营生。回到家乡后他们生存不下去,就转而投靠了解放军。

对此,连身为杂牌军的白崇禧也看不下去,认为这是老蒋昏了头。

国防部长白崇禧认为这样整编部队将会严重打击士气,“整了军,游杂部队都投了共,被裁的没战意,即没被裁的情绪也受影响。”

蒋纬国说:“当时国军被编余之各地军官总队,曾经流传一些顺口溜:‘此处不养爷,还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爷去当八路!’;‘老蒋不要,老毛要;欢迎你们整批来投效!’”;“当年由于这批庞大数目的编遣官兵一时未及加以妥善安排处理,亦无法还乡复员,结果都投向共军。”

至于74军缩编为整编74师以后,兵力从3万多人锐减到2万人。

全师装备计有

12门105毫米榴弹炮(卡车牵引):×6人=72人;

36门75毫米山炮(吉普车牵引):×5人=180人;

108门105毫米迫击炮(骡马牵引):×3人=324人;

108门81毫米迫击炮(骡马牵引):×3人=324人;

108门37毫米战防炮(吉普车牵引):×4人=432人;

486门60毫米迫击炮:×3人=1458人;

255具火焰喷射器:×2人=510人;

324具M1“巴祖卡”火箭筒:×2人=648人;

324挺7.62毫米勃郎宁M1917水冷式重机枪:×3人=972人;

1080挺7.62毫米1918A2轻机枪:×2人=2160人;

2400支9毫米美制M1汤姆森冲锋枪和加拿大斯太令卡宾枪:×1人=2400人;

4800支(估计有错) 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枪:×1人=4800人;

军官配9毫米勃郎宁M1911A1手枪:1×324人=324人;

无线电报话机配备到连:324×2人=648人;

共有机动车约300辆:×2人=600人;

骡马1000匹:×2人=2000人;

后勤务:648×2人=1296人;

合计:19148人。

内战打响半年以后,张灵甫深感兵力太少,不够使用,要求回复以往编制。

得到批准后,1947年4月下旬,整编74师扩编、恢复为3旅9团制,51旅增加1个团,即153团;57旅增加1个团,即169团;58旅增加1个团,即173团。

但是,这个扩编还没有完成,3个团没有到位,74师就在孟良崮被解放军10多万人歼灭了。

战役后重建74军时,这3个新编团成为重建的骨干力量。


萨沙


74军是三个师9个团,加上军直属队最多时有3万7千人。整编74师是3个旅6个团,加上师直属队,总共26000人,但是编余人员,收容俘虏等等,后来又编三个补充团,加上如私编的缁重团等,合计仍然有三万七左右。在孟良崮战役时,扣除少量留守部队,共26000人参战,(国民党方面数据是22000人参战,由此可以知道,其合法编制就是26000人上下)。

整编74师恢复为74军后,一度只有2个师,兵员还不如整编师时期多。虽然恢复为军后,每军定编可以达到35000人,但是多数军都达不到这一标准,很多军实际战斗人员人数还不如整编师初期,战斗力当然也就更不行。



国民党标准的整编师就是,三个旅六个步兵团的,总计26000人。两个旅四个团的,20000到22000人。至于说,整编到1万5的,那是和平后的远期目标,取消了旅之后的情况。所以,国民党的整编师和军更接近,基本上就是一个军压成一个整编师,连序号都不变。

由于内战全面爆发时,只整编了路南的部队,路北部队仍然使用军的番号,每师下辖3个团。后来,这部分部队继续参加后续整编,虽然番号改称整编师,但是下属旅并未压缩掉一个团。究其原因,这个时候,改回三团制的呼声,已经很高了,所以就直接保留了三团制。第五军,第八军都是这种情况。如第八军在第二期鲁中会战开始时,还是称第八军,到会战结束时,已经称整8师了。这个番号持续时间不长,1948年,又改称第八军了。



(这是一师三团时期的编制,可以看到全师一万多人,每团三千多人,后来压缩到全师9000多人,再压缩成两团制整编旅,约7500到8500人,由于少了一个团,剩下的两个团反而更充实了,当然有的部队一直不满编,那别是一回事儿)

74师,虽然号称全美械,但是到孟良崮战役时,已经是一只国,美,日械都有的部队。其中重火力,冲锋枪,主要是美械,步枪已经换为国械,同时还有少量日械,这些日械可能缴获自日军,也可能从解放军那里得到的,私下截留给补充人员和后勤辅助人员使用,也有用来加强分队火力的,比如华野就在孟良崮缴获不少歪把子机枪。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虽然74师,国,美,日重机枪都有,但从1947年大众日报照片上看,还是以美式1919风冷机枪为主,因此不存在重机枪缺水普遍打不响的问题。



然而,国军74师在孟良崮的覆灭也非毫无意义。国军通过此战大体摸清了华野主力的位置,为国军鲁中会战的胜利铺平了壕沟,随后,国军成功进占鲁中,胶东。3


吴林宝1


74师的前身是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辉煌战绩的74军,74军之所以能驰骋在抗日的战场上,立下不世的抗日功劳,主要得益于两个人。

这两个人分别是俞济时和王耀武,俞济时领兵打仗并没有太过于出色的地方、也没有太过于强悍的战绩,但是他却有一个特点是别的国民党将领无法比拟的,那就是他蒋介石心腹的身份,这个身份使他受到了无数的照顾,也使74军获得了发展的资本。


俞济时是74军的第一任军长,在此之前他只是第58师的师长,在和王耀武的第51师联合之后就成立了最开始的74军。

开始的时候,74军只有两支师,后来在扩编之下才拥有了第三支强力的师,王耀武在74军刚开始成立的时候虽然只担任着俞济时的副手,但实际上74军一开始的硬仗以及名声都是王耀武亲手打下来的。

俞济时在无形中给74军带来了不少的好处,而王耀武则给74军带来了无尽的荣耀,在王耀武成为第74军军长后,更是通过无数场的硬仗奠定了74军抗日铁军的名号,令不少日本部队对其胆寒。

换汤不换药的御林军74师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74军由军改编为了师,而张灵甫则接任了74师师长的位置。

74师因为在战后戍守南京的原因,所以被人们称之为了御林军,虽然说是由军改编了师,但是实际上的74师人数上并没有减少,军队人员与74军时期一样,都是原班人马。

甚至在装备上,还全面替换成了美式装备,这支抗日铁军在装备全面升级的情况下,战斗力陡然间提升了很多,成为了国民党五大王牌战斗力之一。


实际上不止74军降低编制改编成了师,当时国民党很多部队都经历了编制降低而战斗人员以及装备不变反而提升的情况。

国民党也不有少的集团军也被蒋介石改编成了军,之所以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蒋介石想通过此举达到自己混淆视听的想法,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向世人宣告自己期望和平的态度,但实际上他却在无形中将自己的军队实力提升了很多,他开始了积极的备战,以准备应付接下来的内战。

孟良崮战役的大概

74师的主要战斗力有两万多人,在孟良崮战役的时候,张灵甫带领着这两万多人想通过将自己当成诱饵,在孟良崮引诱我军20多万的大军围困他,然后通过部署在孟良崮周围的40多万国民党军队团而围之,将这20多万的解放军一举歼灭。

这就是当时张灵甫的想法,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给自己立下的目标太过于远大,以至于他的队友们都没有能跟得上他激进的步伐。

虽然当时也有几支军队想过来解救张灵甫,但是都被我军用非常巧妙的战术拖延下来了,最重要的还是当时率领着一支强大军队的李天霞对74师危急的情况视而不见,导致了74师被历史的大潮冲垮,最终被历史所淘汰掉了,而张灵甫也在此战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如何正确的对张灵甫本人进行评价

我看到很多人对张灵甫的评价非常极端化,有人说他是战勋赫赫的抗日名将,同时也有人说他只是一个被吹捧上来的国民党将领,实际上一无是处。

但实际上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有点偏颇,并不能十足的评价张灵甫这个人。

首先张灵甫是一个抗日英雄,但却不是抗日名将,这两者是有区别的,英雄是不论功绩的大小,只要在抗日的战场上做出了值得人们敬重的事情,那他就可以被称之为抗日英雄,而抗日名将指的却是在抗日战争中战勋卓著、立下了不世功劳的领兵大将。

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一开始的时候虽然只是个团长,但在后来他凭借着自己的战功,慢慢的被提拔为旅长、师长以及副军长,抗日战争中的张灵甫还说不上是独当一面的大将,所以自然担任不上抗日名将这样的称号,真正意义上的抗日名将应该指的是他的上司王耀武以及薛岳将军这样影响力极大、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手握着重兵的大将。

所以我们称呼张灵甫的时候,抗日英雄这个称号才是比较合适的。

抗日战场上英勇万分的张灵甫

张灵甫在抗日战场中的表现非常英勇,很值得我们的钦佩,他每次引兵打仗都必定身先士卒,而不是在后面指挥战斗,可以说他每次上阵都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所以这也造就了张灵甫的数次重创。

他在几次冲击日军阵地的时候身体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腿在前期的战争中就曾经被机枪扫射过,受到了不小的伤。


在后来的一场大战中,他先锋部队对日本人展开冲击的时候,之前受过伤害的那条腿再次被日本人的炮弹炸中,受到了重击,张灵甫的英勇感动了蒋介石。

所以蒋介石专门派了一艘飞机送张灵甫到香港治疗,原本张灵甫的腿只要花上一段时间就可以治好的,但是张灵甫在医院里面呆过一段时间之后,因为听闻前线的战事紧急,顾不上治疗,又回到了战场中指挥起了战斗,正是因为张灵甫的英勇导致了他的腿留下了终身的残疾,他后半生走路一瘸一瘸的,因此获得了一个瘸子将军的外号。

所以说我们将张灵甫称之为抗日英雄是完全没有错的,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使他完全能承受得起这个荣耀称号,不管张灵甫后来做了什么,我觉得至少在抗日战争时期他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敬重的英雄,他个人上的英勇值得我们敬重,如王耀武这样统筹全局的抗日名将同样值得我们的敬重,所以这是没有什么好争论的。


孤客生


国共重庆谈判后,开始重组军队,改军为整编师,第一阶段计划全国军队的编制为90个整编师,每个整编师有2个旅4个团。1946年1月10日马歇尔、张群、周恩来三人军事小组签定了整编军队方案,预计在1946年7月完成第一阶段的军队整编工作。整编74师由原来的第74军改编而成,原74军下辖的51师、57师、58师分别改编成旅,每个旅下面有2个团,全部美式装备。整编74师由于有辉煌的战日战绩,故能拥有3个旅6个团的编制,属于整编师中的加强师!

整编师跟军的区别在于编制上的不同,军的编制是:军-师-团-营-连-排-班,且符合三三制的原则;整编师的编制为:师-旅-团-营-连-排-班,且符合二二制的原则。从编制上看,整编师的总人数比军少,但是装备要更好一些,可以看作是减少士兵人数进而提高武器装备。原74军约有3万余人,改编后的整编第74师仍然有3万余人,全系美式装备,战斗力强大!作为天下第一师的整编74师跟其它整编师不一样,人数基本没有减少,装备却大幅度提高。

国民革命军74军组建于1937年7月,由51师、57师、58师三个师组成,该军刚组建完成,就开赴淞沪战役前线,与日寇血战。淞沪会战中51师镇定自若与日寇血战,全师伤亡一半以上,受到政府嘉奖。之后74军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其中在兰封会战中重创日寇第14师团。万家岭战役中74军伤亡十分惨重,但是宁死不退,日寇第106师团几乎被全歼,取得了重大胜利。上高会战中74军重创日寇第34、33两个师团,34师团长岩永少将被当场击毙。

上高会战后第74军获得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并成为首批接受苏式装备的国军之一。1943年11月常德会战中,74军57师8000人坚守常德城16天,顽强抗击了日军陆、空、坦的协同攻击。74军57师在日军猛烈炮火甚至释放毒气情况下仍死战不退,日军不得不围三阙一,放74军一条生路,此时全师不足600人只有师长余程万率180人突围,其余官兵自愿与常德共存亡,与突入城内的日军逐屋争夺,全部壮烈殉国。

国共内战时期,整编74师作为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在师长张灵甫的带领下积极进攻解放区。整编74师全师有三万余人,装备全部是美系装备,火力充足,战斗意志高昂,气焰十分嚣张。张灵甫率74师孤军深入,一路上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解放军大步后退,74师则大步前进,最终被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合围在孟良崮。国民党其它军队救援不力,解放军攻势既猛也快,最终将74师全歼,张灵甫被解放军战士现场击毙!后来74师又重建了,不过战斗力低下,很快又被我解放军全歼了。


大秦铁鹰剑士


看了一些回答,重复的就不啰嗦了,不浪费读者时间,说一点没人说过的。

1946年元旦,整编第74师还叫第74军(同年3月,“军”改编为“整编师”),担任首都南京的卫戍部队,号称御林军。这一天新年,蒋介石带着一众军政大佬(包括何应钦、陈诚、白崇禧和全国各绥靖区的头头脑脑们),前往第74军观摩学习。在这里,蒋介石讲了一句话,算是为国军“五大主力”的大部分正名分:“新一军、新六军、第18军、第74军作风顽强,功勋卓著,最为国人钦佩,而74军又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1946年3月改编完成后,张灵甫(前排左二)与同僚合影(图注)

很多人根据蒋介石这句话,认为国军五大主力,第74师最厉害,是主力中的主力。有这种看法的人,估计涉世未深,阅历不足。如果蒋介石视察的是五大主力之一的其他部队,也会说对面那支部队厉害,这是“政客语言”。试想,当着第74军官兵的面,最高领袖却说其他的部队最厉害,第74军全体上下作何感想?蒋介石说话很讲究艺术——一方面把第74军排在几大主力最后,另一方面又说第74军最棒,既没有得罪其他几大主力,又单独表扬了第74军。

顺便说一句,整编第74师就是由第74军改编而来,这支部队非常狡猾,在孟良崮覆灭之战中,还有几千人差点漏网——躲在山谷里。要不是粟裕“数学好”明朝秋毫,这几千漏网之鱼很可能逃脱,成为重组第74师的种子。后来,尽管第74师重组,但几乎没有老74师的底子了,在济南战役中再次被歼几个连,最后在淮海战役中彻底玩完。


脑洞大开的历史


据爸爸的回忆(解放战争一直担任陈毅粟裕华东野战軍司令部警卫负责)张灵甫整编74师在涟水一战,使我軍严重受挫,失去苏中苏北战略要地,被迫向山东根据地退缩,几次欲歼该敌,均挫,唯华野心腹大患!该敌骄狂,竟以一营之兵深入我根据地纵深。陈粟首长高度重视,急令一个主力师十个营的优势兵力紧紧包围,务求全歼!并亲临前线观察全程战斗,寻求敌军作战战术,寻求其弱点,为最后歼灭张灵甫。枪声一响,该营迅速集合到村头打麦埸列队听令,我軍乘势借附近坟头小高地架起十几部轻重机枪猛扫,就营长传令一会间,己被消灭近半,却无一人怯躲,剩下的迅速散开构起防御阵势,依然使我軍付出了相当牺牲代价才歼灭了该敌,特别是牺牲了我軍一位付师长,在冲锋中被敌軍机枪齐腰打断!陈毅粟裕面面相觑。张灵甫突然抢占战略要地孟良崮,陈粟两首长苦思不得良策,认为如果久攻不下,极易被四周国軍大部队包饺子,风险太大,向中央軍委毛主席发请示电,请求转移,另寻战机,主席复电,同意。部队在夜间行軍转移了。谁知深夜紧锁眉头凝视地图的毛主席突然发来4A急电,向陈粟两首长下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消灭张灵甫!陈粟首长也急了,行軍中的部队电台无法联系,急令爸让警卫战士骑上两首长红黑二马分头急令各纵队紧急调头包围张灵甫。张灵甫疏忽了,开始便认为我軍攻打可能性不大,当部下汇报我軍远去,他便放心睡了,并沒有构筑任何有效防御阵地,而这个大意恰恰带来其丧命!天刚亮,陈粟两首长又亲临前线,我軍数百门重炮齐射,爸说那炮弹的密度,像蔽天的黑云,迅速飞向孟良崮,顿时山头火海一片,蒋軍血肉枪械横飞,阵势大乱,疯狂逃命,蒋軍集密拥向东面,我軍炮火就横扫东面,逃避西面,炮火就覆盖西边,几个来回,该敌基本上失去战斗力…张灵甫此刻败局己定,悔之不及…我炮兵超级发揮,命中率几乎百分之百,不得不说,迅速顺利全歼张灵甫,炮兵立了奇功。激战中有一件事令人难忘,张灵甫的警卫营营长张小甫,见我軍优侍俘虏,受伤的抢治,热茶热饭,深为感动,求见陈毅首长,亲书一信,欲劝张灵甫,饭桌上陈毅粟裕坚不同意,认为会造成张先生生命危险,谁知张小甫泣泪而下,恳求说自己是张师长救命恩人,抗战战埸,从死人堆里扛回重伤的张师长,饭局是爸爸主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