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通信,最古老的傳遞信息方法,高山之處,都有它們的身影


烽燧也叫烽火臺、墩臺是古代的報警系統,一般最多見的地方,往往是古代的邊關。白天燃煙,夜晚放火,是古代傳遞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烽燧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春秋時期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流傳至今。

圖為烽火臺終端的圍牆可見夯土層,

圖為烽火臺下的河川

烽燧一般設在山形轉折之處,或交通道路之上,明代烽火臺一般十里或五里設一臺,烽燧之間彼此相望互不遮擋,根據地形而定,或更密集

現在我們看到的烽燧是盆地與四周高山相交處的烽燧,這裡曾經是明代的九邊之一。此臺位於高山之巔居高臨下,與周圍的烽火臺相呼應,若敵來犯一臺點燃多臺相隨。

烽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西北多為黃土夯成或黃土壘砌,山地多為石塊壘砌,中東部到了明代多為條石灰磚壘砌,

長城不單是一堵牆,它與大大小小軍堡城池烽燧等一道構成一道邊境防禦體系。烽燧是長城防禦體系的一部分

這是烽燧的圍牆,可依稀看到深淺不一的夯土層,它更像一個小型的軍堡,在圍牆裡駐紮有士兵,還有草料軍馬武器以及發警報的燃料。

圖為烽燧周圍散落的灰磚還有一些碎瓷片。明代對長城防禦工程的高度重視,很多烽火臺改由磚包砌這樣更顯的堅固,圖為烽燧周圍散落的方磚。在曾經歲月裡被扒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