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諸子百家借智慧(內含獨家音頻)

如果一家公司的老闆讀一讀諸子百家,我想他會感到百家中的那些人物十分親切。

孔子,那就是一個典型的總經理兼HR,會給你一套完整的公司管理方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企業上下各安其位,雖千萬人吾往矣讓你見識見識什麼叫CEO的魄力。對了,他還至少能帶來七十二個部門經理。

而同為儒家大佬,暖男孟子更適合幹黨支部書記,建設起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企業文化,老孟善於推心置腹地和問題員工談心,政治工作總能讓你心悅誠服。

銷售部部長用蘇秦就可以了,再加一個副部長張儀,連諸葛亮都說“蘇秦張儀之舌”,他們的市場眼光是國際性的,他們對客戶的說服能力是原子彈級別的。

市場部部長非呂不韋莫屬,連皇帝都能買賣,還有比他在市場問題上更有膽略的嗎?連皇帝都能賣成,還有比他更有市場眼光的嗎?還不論利潤,百倍的珠寶買賣,人家還看不上呢。

宣傳部用管仲負責吧,所有的女藝人都算是他的旗下,不過他要是搞財務或企業規劃也行,都有成功的先例。怎麼安排這麼一個大才,還真有些為難。

法務部主任可以讓商鞅來幹,法家的集大成者嘛,必定賞罰分明。不過合同還得讓鄧析和公孫龍這兩位律師來審 – 他們名家吃的就是咬文嚼字挖坑抓漏洞這碗飯。

保衛部嘛,讓孫武來管一下好了,以兵法訓練保安,只怕城管都不是對手。不過別給他女保安的名額,不然他會開MM立威。

工程部讓墨子負責,他會給你展示什麼是規範化管理 – 您沒聽說過“墨守成規”嗎?

向諸子百家借智慧(內含獨家音頻)

物流讓列禦寇來管比較合適,他不是能御風而行嗎?送快遞總不會耽誤事兒。

只有道家似乎不太好安置,暫時只能作為心理師客聘一下,不過要是在外企,當個牧師那是槓槓的。

初聽荒唐,細思竟然是極有道理,何也?

馮友蘭先生給出瞭解釋 – 諸子百家的先祖,本來就是幹這些買賣的。在周王朝安定團結的時代,中國的大地上有幾百個諸侯國。每個諸侯國,都是一個城邦,其實也就是一個企業。國君便是企業的老闆,而諸子百家則是他身邊形形色色,各司其職的家臣。比如儒家,他們是負責依據禮制輔佐國君的官員,相當於後世的宰相;比如道家,他們是負責幫助國君樹立正確人生觀,養生修養的家臣;比如法家,他們是負責處罰和刑殺的法官;負責對外交往的是縱橫家,而負責保衛城邦安全的,便是兵家。

這些專家型的家臣們世代為主君服務,維持著一個個城邦的穩定與發展,也形成了當時社會頂級的精英階層。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便是這些傢伙搞出來的。按照他們的想法,這樣的日子也許千秋萬代都可以過下去。不過,他們的手段有些像武林中的秘籍,通常是父子相傳,外人不可得而知之,自然也就談不上百家的形成了。

不幸的是,歷史在春秋時代發生了變異。

有個叫鄭莊公的傢伙挑頭,在周王朝大地上掀起了併購的狂潮。一時中小企業紛紛破產,各諸侯國不斷遭到兼併,造成企業幹部大量下崗。面對僧多粥少的嚴峻就業局勢,一個叫孔子的前世襲企業經理人尋找到了新的創業板塊 – 跨界進入有償教育產業。

孔子一改各家固步自封的態度,推行以“有教無類”為口號的公共教育,不但自己通過收取束脩發家致富,而且贏得了崇高的威望,更通過師生關係建立了儒家的廣泛關係網。這一成功使各家下崗員工真切地感到第二次創業的浪潮。於是各家紛紛通過辦教育和開公眾號試圖走出事業的低谷。如此,積累百年的各種學問在短暫的時間裡呈現給了公眾,並因此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爆發式推送,諸子百家就此成名,他們的傳人活躍在從春秋到戰國的烽煙舞臺上,以或成功或失敗的形象展現了其學說實踐的結果和昇華。

這是洞悉人心的學問,也是解決問題的學問。

向諸子百家借智慧(內含獨家音頻)

漢朝以後,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造成了儒家一枝獨秀的假象。其實真正的治政者深知百家的各有所長。所謂對儒家的倚重,其實是一種道德宣傳,用來統一思想而不是用來解決問題。諸子百家在實際處理問題方面的精華,被統治者內部巧妙而封閉地傳承下來,所謂的“帝王術”,“登龍術”,很大程度上便是諸子百家精華的體現,並在歷代的治政和宮鬥中被廣泛應用。所謂“漢家之術,王霸兼雜”,指的便是對百家智慧的認知和評價。

而這些,便是我們希望通過“向諸子百家借智慧”向聽眾展示的 -- 在春秋戰國的舞臺上,諸子百家造就各種波瀾壯闊的事件,彷彿一幕幕活劇,而剝掉這些事件表面的偽裝,我們才可以看到它們背後展示的真正中國式智慧,有了它們,便有了閱歷。

雖然世事變化萬千,但我們仍然不得不承認,有時候一些年齡大的人提的建議是有價值的。儘管他們可能不會開車,上網也不利落,但是在洞悉人心方面,卻往往有獨到認識,這就是閱歷的價值。

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今天提供的幫助,大體類此。幾千年的文明史,總會留下足夠的智慧,

大樓可以比以前蓋得高一百倍,但人生依然只有百年,當閱歷幫助我們變得“老奸巨猾”,往往也過了事業的黃金時期。所以,向古人借智慧,利用一下那些智者的人生經驗和慘痛教訓,便成為事業成功的一條捷徑。

關鍵是怎麼借。

我們要借的是智慧而不是聰明,因為聰明是感性的,而智慧則是理性的。聰明恐怕多半需要天生,只是難免華而不實或不可複製。而智慧哪怕中人之資也可掌握,而且可以解決問題。

這些智慧,可以用在一個企業的管理,也可以用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也可以用在說明問題和製作解決方案上,更可以用在洞察先機,預防對手的陰謀詭計。

我們為什麼要向諸子百家借智慧?因為五千年的中國文明,總有一點可以幫到你。

想學習先賢智慧,豐富自己的思維,可關注微信號“琳琅課堂”。點擊精選課程,向諸子百家借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