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十大姓氏之——林姓

在福建有據順口溜叫做“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意思是陳、林、黃、鄭是閩地四大姓。作為閩清縣人口眾多,接下來樂享閩清將和大家共享下閩清的姓氏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閩清林氏在閩清的各種情況。

閩清十大姓氏之——林姓

林氏根據史料記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後裔。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員,在商紂王時擔任少師之職,以忠正敢言知名。紂王昏庸無道,他多次進言匡諫,後來因此獲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陳氏為躲避官兵追殺,逃難於長林石室,生子名堅,因生於樹林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史稱林堅,被林姓人尊為受姓始祖。除上述一支外,林姓還有其他來源。相傳東周時,周平王有庶子名開,字林。子孫以他的字為姓,姓林。後來,他又生子英,英生茂、慶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陽,這支林姓也起源於今洛陽所在的南郡,譜書也因此稱他們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時,鮮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運動中也改姓林,並注籍為河南洛陽人。以上三支林姓是當今林姓的主要血統所出。

閩清十大姓氏之——林姓

林堅子孫在中國發展繁衍,遷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萇、林材等人遷徙而來到東周國都。秦漢時代,在魯國林雍後人,遷到齊郡縣居住,後因齊郡更名濟南郡,故稱為濟南郡人或者稱為"濟南林"。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遷居下邳郡。任滿後,便在郡中的梓桐鄉定居下來。後來,這支從"濟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稱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穎或林懋就是開基祖。 "晉安林"來源於"濟南林",林祿是林姓入閩第一人。他的後代除留居於晉安外,又有人遷居閩清、候官、福唐、長樂、連江、溫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龍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別在這些地方開基。另外,"下邳林"傳到林國敏時,成為台州和溫州等地林姓人的開基祖。 "晉安林"開創林姓在東南沿海一帶發展的歷史,由於歷史發展中分支眾多,特別是有些在後來還回遷於北方或臺灣等海外各地,成為天下公認的林姓最大支派。 原來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隨王審知南遷,定居地福建各地,以後發展成林姓較有影響的派系。成為"濂江"、"控鶴"、"陶江"、"六橋"、"福全後安"等支派的開基祖。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從根源上說,有些是從福建、廣東等地遷去的。有些則由這些地方遷到臺灣,然後再由臺灣遷到別的國家或地區。

林姓在大陸人口為1416萬,排在第16位,南方排在第4位,福建省全約472萬,佔全省總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在閩清林氏排在第三位。在福建入閩始祖林祿繼比干、林堅後,樹立起第三塊里程碑,開創了林氏家族在福建的發展史。林祿的第4代曾孫林格,在東晉寧康元年(373年),定居今天的城廂區霞林棠坡,成為入莆始祖。時至今日,莆陽林氏人口發展到442649人,3大支系中,九牧林主要分佈在荔城區和城廂區及涵江區大洋、莊邊、新縣、白沙,閩清等地。金紫林主要分佈在埭頭、平海、北高及黃石一帶,闕下林分佈在東莊和新度。

閩清十大姓氏之——林姓

哪麼林氏是什麼開始進入閩清縣的呢?據民國版《閩清縣誌》卷七獨行記載:“林陶公於僖宗間由河南固始隨王審知入閩。性好丘山,選擇閩清梅溪河的潭口越溪之北,依林藪室而居焉。 買書教子,積谷濟貧,名著當時。此閩清林氏之始。”又根據《鳳山林譜》記載:閩林二十世可真公生子名益,於唐鹹通間(公元86l一873年)由莆田遷移閩清潭口(今閩清雲龍鄉潭口村)。益公生陟、臍、陶三子,陟移居福州石井巷;隋移居梅溪;陶留守潭口溪西,為入梅(閩清)始祖。陶公生三子:諶、諫、議。長子諶移居武曲山白雲;諫移居十二都芝演林浦(今上蓮鄉蓮埔村),後遷往尤溪漈下;議公守潭口,生子彬,隨後遷十四都鳳山(今金沙鎮溪頭村)。彬公生景齡、景泰、景修三子。景泰娶妻歐氏,生三子:仲華、仲速、仲傑。仲傑生二子,畏子義(字子芳),留守鳳山;次子佑(字子賢)遷七都蓮宅今塔莊鎮蓮宅村)。

閩清十大姓氏之——林姓

在閩清林氏主要分佈在:潭口、溪西、蓮浦、茶口、蓮宅、山邊、廣峰、溪前、前莊、攸太、梅坂,普賢、半山、溫湯、梅雄、安嶺、鶴林、鶴擋、橫玩、寶溪、溪沙、朱山、溪坪、東前,藩亭、溪頭、墘面、南杭、後峰、樟洋、黃石、三溪、林田、前坑、洋頭、白汀、裡洋、白洋、雲渡、墓灣,濾嶺、洋裡,坑口、上玩、嶺裡、可河、大箬、義山、大溪、村後、巖前、福鬥,田地、仁周、坑頭、大山、後灣、馬洋、北溪、溪口、

建興、下坑、湯兜、尚徳、上蓮,淺坂、佳頭、秋園、莊洋、青林、官莊、前鏡、

大仁、頂洋、茶林下、下厝灣、後門玩、溪墘裡、軎鳳厝、弓竹溪、洋頭寨、體

泉巷、西門街、橋壋頭、筆架山,靑龍井、埔頭厝、白際橋、和平坪、秋竹仙、

香山院、水圳院、龍潭溪、後門厝、秋圓坂

閩清十大姓氏之——林姓

(一)塔莊鄉茶口村林姓

宋末,林槐(即孔二)由尤溪君竹溪遷閩淸五都瀘溪村,元末,傳至三世鳳凰,移遷

五都茶口(今塔莊茶口忖〉:今傳22世,有1870餘戶、7500多人.外遷廣東廣州、遼寧大

連、湖北武呂、江西吉安、山西太原、福州、羅源、廈門、三明、建甌、沙縣、南平廈道、

古山水口及僑居9米西亞、日本、美國等地約5000多人。

閩清十大姓氏之——林姓

(二)塔莊鄉蓮宅村林姓

明永樂八年(1410年),林佑,字子賢(林淘後裔),由十四都風山移遷七都蓮峰(今

塔莊蓮宅村)今傳24世,現居村300餘戶、1500多人。還有僑居馬來西亞。

(三)省璜鄉山邊村林姓

明弘治年問(1488—1505年)林達溪由南溪裡十三都竹溪(今尤溪西濱鎮科竹),移

遷閩淸九都華山(今省璜鄉山邊)生4子,開受、天陵、天衡、天名。第三子林天衡留居

華山,其餘先後外遷。今傳19世,居村1100餘戶、4400多人。其後裔外遷閩侯鴻尾、安

樟及僑居馬來西業的有750餘戶、3000多人。

(四)白樟鎮溪前村林姓

明洪武二年(1369年),林祿由閩淸口林店遷十六都鶴洋溪峰(今白樟溪前),明洪武

七年(1374年)生林益,益生4子:林長、林文、林尾、林滿。林長、林滿的後裔留居溪

前,林文、林尾的後裔外遷閩侯梧桐、箬洋、嵐口等地。今傳21世,現居村760餘戶、

3500多人,,其後裔遷福州、廈門、建寧、泰寧、邵武、南平及僑居馬來西亞的有1200多

人。

(五)金沙鎮廣峰村林姓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林天養由金沙鎮溪頭村移遷廣峰村。今傳25世,居村

420餘戶、1700多人;外遷省內外110餘戶、460多人,僑居海外120餘戶、470多人。

(六)金沙鎮溪頭村林姓

明永樂六年(1408年)林彬,字文甫(林淘三世孫),由閩淸縣潭口移遷閩淸金沙鎮溪

頭村。今傳27世,居村270餘戶、1110多人。

(七)金沙鎮墘面村林姓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林王珩由尤溪竹溪村遷閩淸金沙鎮墘面村。今傳18世,居

村220餘廣、860多人。

(八)金沙鎮鶴林村林姓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林玉明由尤溪竹溪村遷閩清金沙鎮鶴林村。今傳16世、

居村110餘戶、450多人。

(九)金沙鎮鶴擋村林姓

明崧靖二十五年(1546年),林盛由尤溪竹溪村遷閩淸金沙鎮鶴擋村。今傳16世,居

村380餘戶.1540多人。

(十)池園鎮東前村林姓

明崇禎三年(1630年),林定朗由德化蓋德鄉大墘村遷閩清池園鎮東前村。今傳12世,

居村150餘戶、600多人。

(十一)池園鎮池園村林姓

淸康熙年間,林巽,祖籍地失考,遷閩淸池閌村。今傳12世,居村110餘戶、440多

人。

閩清十大姓氏之——林姓

(十二)坂東鎮林田村林姓

明洪武初年,林鐘(林羲懋六世〉由臺江嘉崇裡遷閩淸坂東鎮坂西村佳城山,後移遷

林田村。今傳21世.居村290餘戶、1050多人;外遷城關200多人,外縣350多人,僑居

海外1300多人。

(十三)下祝鄉後峰村林姓

明建文四年〈1402年)林子丙由閩侯廷坪鄉秦山遷下祝後峰村,今22世,居村550

餘戶、2500多人。其後裔林海、林江移遷梅溪樟洋村,居村190餘戶、800多人。

(十四)白中鎮黃石村林姓

元元統三年(1335年〕,林希虞由閩清縣城南山移遷閩清白中鎮黃石村。今傳22世,

居村140餘戶、580多人。

(十五)白中鎮可梅村林姓

明隆慶三年(1567年)林文正由閩淸山限後坑厝移遷白中鎮可梅村。今傳17世,居

村130餘戶、540多人。

閩清的林氏古建築物

1 閩清溪頭林氏宗祠

坐落在金沙鎮溪頭村鳳山大厝坪,始違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佔地而枳2810平方

米:初建時為土木迖構,六扇四間一大廳,外有風火牆。民國26年(1937年)續建下座,

及書院廊,四照和大門的虎頭門。2002年整條,建築而積850平方米。

2 閩清廣峰林氏宗祠

坐落在金沙鎮廣峰村屮,明萬曆三年(1573年)創建,淸雍正十三年(1735年)擴修

為八扇七間,下座冇書院、回照,時稱“慶堂'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清末整修,1995

年重修。

3 閩清鶴墩林氏宗祠

坐落在金沙鎮鶴墩村,淸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始建,經嘉慶四年( 1799年)、道

光十九年(1839年)、1982年、2000年兩次重修,佔地面積941平方米,宗祠土木建構,

四蝴一廳二廂房外加風火牆,下座書院廊、回照廊,中為天井,正廳內有緬懷祖先的紀念堂

4 閩清華山林氏宗祠

坐落在街璜鎮山邊村(華山)龜山右甲外,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由祖厝改建,淸

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民國29年(1940年)重建,佔地面積600平方米,宗祠為土

木建構,建築分正廳、書院、下落,外圍風火牆,門楣石刻“林氏宗祠”匾,大廳斗拱整

形樑架,左右兩邊前柱串梁,安放4只木獅,顯示著“雙擲朝天吼,九龍躍神州。”

4 閩清後峰林氏宗祠

坐落在祝鄉後峰村,明中葉始建,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建,光緒十八年

(1892年)重修,上落為四扇扛梁開門廳,廓下五個階為頭埕,直街天井口放一面踏半階為

二門.下叫階半趄二埕,艮位轉門為三門,下七階為接水亭,也是三埕亭,右旗杆坪為四

坦,埕外有套坪,為五埕,意為五世其昌,1995年修建。

5 閩清麟田林氏宗祠

坐落在坂東鎮麟田村溪墘,淸雍正十年(1732年)創建。1988年重修,佔地鬧積1410

平方米,宗祠磚木建構,正座為雙層四扇一廳二副廳,走道通後廳加風火牆,下座單層,開

放廂房及門廳,天井,加上虎頭門;正廳後面有天並,建築面積810平方米。

6 閩清溪前林氏宗祠

坐落在白樟鎮白洋村溪前,始建年代失考,民國30年〔1941年)改建,佔地面積1540

平方米,土木迎構,六扇一廳四間外加風火牆。下迚天井埕,西邊書院廊,加回照.建築面

枳714平方米。

7 閩清雙溪林氏宗祠

坐落在三溪鄉礁壠村,民國22年(1933年)創辻,1996年重修,佔地而積1076平方

米.宗祠為磚木建構,四扇正廳二廂房外加風火牆,正廳四井扛梁,下座書院、回照二層並

設紀念廳,虎頭門.門埕有旗杆碣,建築而積480平方米。

8 閩清蓮峰林氏宗祠

坐落在塔莊鎮蓮宅村,民國25年(1936)始建,佔地面積1100平方米,宗祠為土木建

構,六扇平頭外加風火牆,下座有書院、平廊和回照,虎頭大門,祠埕100多平方米.

9 閩清茶口九牧林氏宗祠

坐落在塔莊鎮茶口村風凰山,民國37年(1948年)始建,佔地而積4000平方米,

1985年,在正座前續建禮堂和門樓,祠內雕塑10尊神像。

10 閩清黃石林氏宗祠

坐落作白中鎮黃石村,始修年代火考,民國25年(1936年)重修,2003年又重修,

佔地面積980平方米,宗祠為土木建構,六崩一廳四廂房外加風火牆,下座為書院加冋照,

中為天丼,建築而積565平方米。

11 閩清梅坂林氏宗祠

坐落在白中鎮梅坂柯下黃石,佔地面積860平方米,宗祠為土木建構,正座四扇一廳兩

廂房,外加風火牆,建築面積330平方米。

12 閩清攸泰林氏宗祠

坐落在白中鎮攸泰付,民國初新建,1996年重修,宗祠為土木建構,四扇一大廳,中

間神主龕:四周闈牆,門前有埕。佔地面積445平方米,建築面積245平方米。

13 閩清樟峰林氏宗祠

坐落在梅溪鎮樟洋村,民國34年〈(1945年)創建,佔地面積1100多平方米,建築面

積500多平力米。宗祠土木建構,八扇一廳六廂房,外加風火牆,設有網邊房;下座為書院

和回照廊,大門建有虎頭門,祠埕佔地450多平方米,旗杆碣尚存。

閩清十大姓氏之——林姓

1948年初,由林炳康宗長主持發動福州十邑林姓宗親在閩清縣茶口鳳凰山興建一座佔地10畝的“九牧紀念堂(九牧祠)”,旨在加強林氏宗親聯絡工作.解放後,九牧祠由當地茶口宗親陸續整修初具規模。近年來居於海外林氏僑胞頻繁回國尋根問祖、觀光旅遊,而縣內尚無相應組織進行接待,且宗親們散居各村落,彼此很少溝通為適應新形勢,於1995年3月間,由茶口、蓮宅、林田、城關等村發起邀清縣內及周邊閩侯、永泰、尤溪等縣林姓宗親代表250人籌建組建“九牧林氏聯誼會”。其宗旨是“弘揚祖德,增進宗誼,加強團結,聯絡海內外骨肉同胞,同心同德,積極參加國家經濟建設,為改革開放,為繁榮地方經濟、振興中華和促進祖國統一供奉一份力量”。閩清林氏聯誼會組建建兩年來,先後已成立了茶口、金沙、林田、蓮峰、白中、三溪、山邊、江北、尚格、南坑、上蓮、溪頭、池園、梅城及閩侯西村、湖柄、尤溪竹溪、下厝,永泰龍陽等19個分會和半山、溫湯2個直屬小組,共發展會員4500人戶,並積極主動地同各方宗親建立廣泛的友好聯絡關係。在海外和境外,同馬來西亞、美國及港、臺等地區的林氏公會(宗親會)及有代表性的宗親取得聯繫,建立友好宗親關係。並且聘請馬來西亞砂勞越西河林氏公會主席、世界林氏宗親總會副理事長、比干紀念會名譽會長林積艾宗長(祖籍閩清坂東林田村)榮任本會名譽會長。其間,曾發動茶口林姓宗親重修了“九牧紀念堂”。聯誼會了適應共同發展需要。由會員捐資在閩清縣內城光台山購置一幢佔地95平方米五層樓作為“林氏聯誼會會館”,作為本會辦公和各分會及海內外宗親聯誼接待場所。此外,聯誼會在修祠注譜、獎學救災以及為宗親協調等方面,也都做了不少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