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泰斗楊文憲:現代窯爐技術的重要奠基者

在建國初期,我國的瓷器比較粗糙且小作坊色彩濃厚,1955年,國務院決定恢復精細陶瓷,並將此重任交給了江西景德鎮。今年87歲的瓷器泰斗楊文憲,是精細陶瓷恢復小組成員14人中,唯一健在的一個。他是景德鎮、同時也是中國第一位熱工工程師,被譽為景德鎮窯爐專家的“祖師爺”,對中國陶瓷窯爐的實踐性研究具有開創之功。

中國首位熱工工程師楊文憲——新中國精細陶瓷恢復組成員僅存一人 奠定當代窯爐技術

陶瓷泰斗楊文憲:現代窯爐技術的重要奠基者

楊文憲講述精細陶瓷恢復細節

在全國陶瓷乃至工藝美術領域,楊文憲的名字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河南陶瓷領域的許多大家如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會長劉志鈞、河南珍寶館館長孫軍均是其弟子。楊文憲今年87歲,居於鄭州,其記憶力和精力十分驚人,作為新中國精細陶瓷恢復小組成員14人中唯一健在的一個,他對當年景德鎮的精細陶瓷恢復細節仍記憶猶新,他還成功主持研究景德鎮的大型窯爐“柴改煤”試驗,結束了景德鎮燒瓷用柴的歷史,並完成了“土煤氣”燒製陶瓷實驗。

見證中德技術合作 首個熱工工程師

陶瓷泰斗楊文憲:現代窯爐技術的重要奠基者

景德鎮夜景

景德鎮至今仍保留著當年精細陶瓷恢復組成員留下的窯爐,這些窯爐已經作為文物被封存起來,楊文憲等人是窯爐的締造者。

1954年,中國與東德進行技術合作,中國提供陶瓷燒造技術,東德幫助中國建設鄭州市砂輪廠。陶瓷燒造技術提供的任務交給景德鎮陶瓷研究所,楊文憲於此時受命,被分配為中德項目窯爐組組長,組織、調查和寫作窯爐結構及燒造技術,他也從此正式進入陶瓷科研領域。

據楊文憲回憶,當時,傳統中國陶瓷全靠藝人憑經驗燒製,無“科技”可談;而老藝人都非常保守,不對外公開技藝。就江西陶瓷業而言,燒窯主要來自江西都昌縣;建窯藝人主要來自鄱陽;利坯藝人主要來自豐城縣,非本地人從藝基本沒有可能,即使入行也受到排擠,最後難以安身而退出。這些藝人從七八歲就開始研習技藝,每個工序上的藝人都是家族式封閉傳承,非本縣人入行甚至可能受到殺戮。當時景德鎮陶瓷窯爐全部是柴(馬尾松)窯和槎窯(樹枝)。

解放初,景德鎮全市有81座柴窯爐。為了測定技術數據,楊文憲購置了大量的窯爐及燒成工藝的陶瓷儀器,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第一次通過現代科技知識測量,將傳統陶瓷工藝上升到現代科技的層面上。其他像配釉、配料、造型數據都由這些第一代陶瓷科技人員一點一線地進行整理。

克服重重困難 傳統技藝量化為當代數據

陶瓷泰斗楊文憲:現代窯爐技術的重要奠基者

當年燒製國瓷的景德鎮窯爐

楊文憲身體素質極好,每天只睡四小時,依然精力充沛。但是一接觸實際,負責窯爐調查的他才確實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建國初期科研所蒐羅到的那些各色陶瓷老藝人,極端保守自傲,而且更擔心自己傾生掌握的技藝洩露影響到自身的生計和地位,對於前來問藝的知識分子基本冷漠對待,特別是配釉和窯爐燒成更是傳家之寶不肯外傳,此時的陶瓷技術調查之難可想而知。

楊文憲他一點點地丈量窯爐結構,一時一刻不捨地跟隨著老師傅選料、裝窯、燒柴、看火、開窯、揀選瓷器,運用新購置的儀器設備將祖祖輩輩靠經驗、直覺燒造陶瓷的技藝環節數據化、數量化、規範化、理論化;同時還要把當地老藝人在燒製陶瓷工藝中的“土語”翻譯轉化為文字語言,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關。

這是中國陶瓷史上最原始的量化數據總結。楊文憲後來被授予景德鎮陶瓷史上第一個熱工工程師,被譽為景德鎮窯爐專家的“祖師爺”, 對中國陶瓷窯爐的實踐性研究具有開創之功。

飽受政治動盪 部隊轉業分配景德鎮

楊文憲1930年1月16日出生於鄭州市柳林鎮高皇寨,少年時代生活在鄭州(當時叫鄭縣),他經歷過軍閥、土匪、日本侵略軍、國民黨,又經歷過解放。1948年,楊文憲考中公費中專學校——河南省工業職業學校化工科,這為他以後研究陶瓷埋下伏筆。真正決定他命運的,是他在1950年還有兩個月就要畢業時,學校的一次徵兵。當時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學校從1500個左右學生中挑選特種航空兵,楊文憲一挑即中,成為四名特種兵種子之一。“主要是身體好,跟學校表現無關,因為我在學校是很調皮且不服管教的。”楊文憲回憶說。

駐防鄭州期間,楊文憲先後擔任中心教員、青年幹事。1952年楊文憲隨軍轉防到江西向塘機場。1952年換防到江西后,楊文憲擔任飛行員俱樂部主任、體育指導員,專門負責飛行員的日常體育娛樂生活。1954年,不到25歲的楊文憲就地轉業到了江西的中國瓷都景德鎮,從此開始了自己的陶瓷科技生涯。

得周仁賞識 燒製毛主席所用“毛瓷”

陶瓷泰斗楊文憲:現代窯爐技術的重要奠基者

楊文憲和周仁在一起的舊照

中外陶瓷技術合作一直延續到1955年底,此時,國家提出景德鎮搞好精細瓷研究,於是景德鎮派出以楊文憲為負責的四人小組趕赴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合作研發景德鎮精細瓷,成員還有潘文錦、於兆民、劉楨。其時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的負責人周仁,是美國冶金博士學成歸國,非常喜歡陶瓷,解放前授徒無數,收藏古陶瓷豐厚。周仁主持的中央冶金研究所在國民政府時期就聲名顯赫,但是本可流轉檯灣甚至海外的周仁並沒有隨國民黨政府外走,而是留在上海,並將上海冶金所保持完好,解放後,國家提升冶金所為“國字號”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周仁擔任首任所長。

這次上海之行,楊文憲深得周仁信任,並深度切入中國陶瓷界,研究項目中窯爐的建造和燒成。1956年楊文憲等帶著研究成果回到景德鎮進行中試,小型試驗成功後在景德鎮普遍推廣。

精細瓷研究試驗成功後,國家要求在此基礎上研製國家用瓷,包括國宴用瓷、大使館用瓷和毛主席用瓷。在精細瓷“中試”期間景德鎮陶瓷科研所建造了一座50立方米的柴窯和40立方米的煤燒圓窯。原先的窯爐調查和後來的親身燒造其間差別甚大,在燒窯老師傅不願意傳授技藝的情況下,楊文憲憑藉獨特的身體素質和韌勁,鑽研所學技藝,並作進一步的理論提升,為後來景德鎮的陶瓷技術奠定了基礎。

與徒弟合著《中國陶瓷名釉》 支持設立“中國陶瓷日”

陶瓷泰斗楊文憲:現代窯爐技術的重要奠基者

楊文憲徒弟孫軍(左一)接受記者採訪

楊文憲與徒弟孫軍合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著《中國陶瓷名釉》,由孫軍執筆,歷時三年而成。該專著2016年獲中國民間文物最高榮譽獎,2017年獲第十八屆鄭州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

同時,對於孫軍設立“中國陶瓷日”的倡議,楊文憲也積極支持,他認為:“陶瓷作為中國的符號與象徵,不僅代表了古代中國的技藝、審美、文化,還象徵了當時的科技水平,是大國工匠的標誌。”設立“中國陶瓷日”有利於提升文化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