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句話前後矛盾,慈禧臨死前的頂級權謀,對各方平衡的安排

統治中國將近半個世紀的風雲,晚清歷史上不可一世的操控者,以一個女人之身於男權社會統御擁有四萬萬民眾的朝堂,慈禧,一個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罪人,懺悔已經顯得蒼白無力,那至高無上的權利讓她得以為所欲為,囂張狂妄,間接或直接的導致了《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屈辱,內憂外患,社稷將亡之際,慈禧在臨死之時卻仍然不忘除掉光緒,諸多部署,讓我們看清了慈禧對權勢的無限眷戀已然痴魔。

兩句話前後矛盾,慈禧臨死前的頂級權謀,對各方平衡的安排

用國家的公權力服務於個人,個人得失好惡凌駕於社稷之上,這是慈禧被歷史詬病的主要原因。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是慈禧將亡,兩句話就顯現了她醜陋的嘴臉,雖然慈禧是被批判的,不過她一生在波雲詭譎的政變權變中游刃有餘,這一點卻是令人歎服的,我們只從她對死後清廷權力交接上的做法,就不愧是活生生頂級權謀的再現。

“主少國疑”,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國家危亡之際,國有長君方可安定局勢,可是慈禧偏偏就不那麼做,在她的精心安排後,竟然達到了各方互相制衡的效果,這一手可謂是玩的精彩。

兩句話前後矛盾,慈禧臨死前的頂級權謀,對各方平衡的安排

剖析這個問題之際,我們先要了解慈禧本人,這是一個自私自利的權謀者,做任何重大的決定都是基於自己的利益考量。這是政治,是文化屬性,幾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於是慈禧要出於此準則給清廷找一個繼承人,然後多方部署後,讓各方妥協。

1908年11月15日,慈禧逝去,隨後愛新覺羅.溥儀登基為帝,其父載灃為攝政王,就這樣一對父子組合成為了清帝國最後三年的當家人。這樣的安排到底透露著哪些信息,有什麼好處呢?

兩句話前後矛盾,慈禧臨死前的頂級權謀,對各方平衡的安排

慈禧一生罪惡多端,給清政府帶來了無數的恥辱,這一點慈禧心裡跟明鏡似的,因此她怕死後會有人清算啊,那如果是一個長君承繼了大統,定能做到統一各方言論,主導輿論導向,將慈禧拉出來作為國政失策的罪人也未可知,到時她真要死不瞑目了。載灃的哥哥是光緒,光緒一生坎坷,最後被囚禁至死,說載灃沒有怨氣那是騙人的,而有鑑於此,立載灃之子溥儀為帝,那載灃一下成為了皇帝他爹,掌控整個大清王朝,如此肯定會對慈禧感恩戴德。

其二,慈禧有著對自己長命百歲的遐想,歷代帝王都想要萬壽無疆,慈禧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意識到可能自己不行了,可是她對活著還是有著殷殷希望的,如若到時自己不死,又立了長君,那她將來的操控將很不好進行,而幼主的話,憑藉慈禧多年來垂簾聽政的經驗,這都是小菜一碟。

兩句話前後矛盾,慈禧臨死前的頂級權謀,對各方平衡的安排

其三,袁世凱於戊戌變法中兩面三刀,而今又掌控軍權,是一個禍患,慈禧如今病入膏肓,已經有心無力了,只能繼希望於繼任者了,溥儀太小,可是載灃正如日中天,載灃對袁世凱是有仇怨的,再者內閣奕劻和袁世凱兩人關係匪淺,也是需要有人制衡,載灃於公於私都是最合適的人。

其四,各方都有人予以制衡了,那載灃身為攝政王也是需要有人制衡的,否則一人獨大,慈禧的安排豈不是付諸於流水,最後一個被考慮的人就是隆裕太后,也就是光緒的皇后,慈禧的親侄女,溥儀弱小,隆裕太后垂簾聽政,如此再現了同治帝時期的政治格局,凡事到最後還是需要隆裕太后一錘定音,也就是說隆裕太后是朝堂上最後的決策者,這是一招妙棋,如此慈禧既解決了被清算的可能,也解決了權利互相平衡的問題。

兩句話前後矛盾,慈禧臨死前的頂級權謀,對各方平衡的安排

慈禧在臨死之際有過這樣的訓斥: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而她在彌留之時還有過另外的一句話:遇有重大事情,必須請皇太后懿旨。這兩句相互矛盾的話語,表明了慈禧對權勢的無限痴迷,同時給了隆裕太后成為慈禧第二的無限可能。這句話就是權力閉環的一個關鍵,而最後得意者就是隆裕太后。

如此頂級的政治權謀,一環扣一環,讓人著實佩服,可是最後仍舊是敵不過歷史滾滾而行的大趨勢,而慈禧機關算盡也終是避不了這個叫做孫殿英的“東陵大盜”。

兩句話前後矛盾,慈禧臨死前的頂級權謀,對各方平衡的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