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作為晚清同治、光緒兩朝的最高決策者,以“垂簾聽政”、“訓政”的名義統治中國達47年,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儘管,她在權術方面有過人之處,一點也不亞於任何一位帝王,甚至能和武則天相提並論,但在對國家改革富強的貢獻上,她則是最大的“攔路罪人”。
中國若沒有她,或許不會有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也不會飽受列強欺壓達數十年之久。因此,將慈禧比為昏庸、腐朽、專橫、殘暴的妖后,還真沒有言過其實。
選秀進宮奔前途
首先,慈禧作為一國之後,在身世問題上卻是一個謎,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興趣和疑問。自古以來,像武則天、呂雉等掌握天下權柄者的女性人物,其身世都是很清楚的,史學家也有詳細記載,但對於慈禧的出身,一直是史學界難解的謎。譬如,著名清史專家俞炳坤先生在《慈禧家世考中》說:“對於慈禧家世的研究,始終是一個較為薄弱的環節。
這不但表現在所記史實過於簡略,留有許多空白,而且眾說紛紜。”
有學者做出研究,認為慈禧(葉赫那拉氏)是漢人,生於山西省長治縣(今山西省長治市),並在此度過童年。依據是1989年6月,長治市郊區(原屬長治縣)下秦村77歲的村民趙發旺聲稱自己是慈禧的五輩外甥,又經學者考證得出,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省長治縣西坡村一戶貧窮農民家庭,取名“王小謙”。
4歲時,她被賣給本縣上秦村宋四元為女,改名“宋齡娥”。12歲時,她又被賣給潞安府知府惠徵為婢,改名“玉蘭”(蘭兒),並在衙西花園專設書房中獲精心培養。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她以葉赫那拉惠徵之女的身份應選入宮,從此平步青雲。
另外,也有學者提出,慈禧是滿洲鑲黃旗人,其家庭屬葉赫部(今吉林省四平市附近)。她的父親其實就是徽寧池廣太道道員惠徵,而不是什麼西坡村的普通農民。因為,在皇族家譜中記載,她是“葉赫那拉氏惠徵之女”,雖有姓,但無名。
至於這些考證到底是否真實,暫不討論,接著講述下面的故事。
是的,17歲的葉赫那拉氏在咸豐二年二月十一日(公元1852年2月),被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
進宮之後,葉赫那拉氏受到了咸豐皇帝的寵幸,未到兩年時間,她就火速晉封為懿嬪。之後,她又生下了皇子載淳,也就是咸豐皇帝的第一個兒子,也是唯一的兒子。母以子貴,自此,葉赫那拉氏的地位迅速提高,並於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三月,晉封懿妃,第二年她又晉封懿貴妃,成為後宮妃嬪中的二號人物。
僅用了5年時間,慈禧就從一個普通的婢女,升任到貴妃位置,的確是一個奇蹟。當年,武則天爬到這個位置,卻不知費了多少周折。從這點來說,慈禧是幸運的。
咸豐駕崩雙後共掌政
更幸運的還在後面,葉赫那拉氏的丈夫咸豐帝體弱多病,當北有英法聯軍入侵京城、南有太平天國反清運動,內憂外患之時,這個短命的皇帝更加心力交瘁。
據傳,由於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工於書法,病重的咸豐帝便時常口授,讓其代筆批閱奏章,並允許懿貴妃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一定程度鍛鍊了慈禧在治國實踐上的能力,也為後來的掌權理政埋下了伏筆。
1861年8月,倒黴的咸豐帝在熱河駕崩,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一同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希望他們輔佐同治帝載淳處理朝政。
另外,咸豐帝又給皇后和皇太子(由皇帝生母懿貴妃代管)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相互牽制,以維持清朝的長遠統治。
咸豐帝死後,慈禧的兒子載淳即位,定年號為“祺祥”。葉赫那拉氏與皇后鈕祜祿氏(當時的中宮皇后慈安)並尊為皇太后。
此時,矛盾就產生了,兩後與顧命八大臣之間出現了爭權的局面。八大臣企圖聯合起來對抗兩後專權,卻首先遭到了權力慾更高的慈禧不滿,於是慈禧藉助恭親王奕,利用帝后和咸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了著名的“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位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
參與此次政變的奕立了大功,不久就被封為“議政王”。從此,權力回到了兩後手中。1861年12月2日,清朝改年號為“同治”,兩宮太后御政養心殿,垂簾聽政,從此“兩鳳凰”共同執政的局面正式形成。
兒子同治英年早逝
在執政初期,慈禧太后還願意與慈安一同商議,共掌國政。但是慈安太后對權力沒有多大欲望,因此實際上是由慈禧一人掌握了權柄,獨霸朝廷。
在執政前期,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武裝維護統治,又在列強支持下,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
到了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慈禧太后已掌握朝政達11年之久,她的兒子載淳也已17歲,到了該親政的年齡。無奈,慈禧便為同治帝選了一位皇后。
次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但同治帝親政後,並沒有擺脫掉慈禧的干預。為了享樂,慈禧私下授意同治帝給自己修繕圓明園,以供其居住。同治帝為了討好慈禧,也為了自己母親能高高興興地把權力交給自己,便不顧財政緊缺,堅持開工修復,引起了奕等王公大臣的強烈反對。
同治帝這時急紅了眼,認為奕等人簡直不懂事,竟準備下令將他們全部革職。慈禧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出面制止了同治帝這一決定。為什麼慈禧會這麼做呢,不僅僅是當年發動政變奕立了大功,更重要的是,野史記載奕還是慈禧的男寵。
此事,同治帝沒能辦成,心情也不是很舒暢。然而,等待他的是更悲慘的事。1875年1月,20歲的同治帝就因得了重病,不治身亡,英年早逝。他親政治國的念頭,也只有到陰間去實現了。
光緒成為傀儡皇帝
同治帝死後,國家不可一日無君。由於咸豐帝只有一個兒子,因此慈禧便選定了她的外甥(咸豐帝的侄子),4歲的愛新覺羅·載湉為帝,此人便是有名的傀儡皇帝光緒。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崩卒,享年45歲。官方說法為腦溢血,但民間野史認為是慈禧所害。此事尚無定論,讀者可以自行判斷。
慈安死了,光緒還是小屁孩,這時的慈禧便沒有任何對手,一人獨霸朝政,享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雖然,她掌管著大清王朝的命脈,卻並沒做出多少貢獻,反而簽訂了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阻礙了中國的發展。
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該條件嚴重有利於法國,使其獲得了不少侵略利益。
1894年,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這時已19歲的光緒主戰,慈禧卻要求“不準有示弱語”,還大興土木,浪費財政修建頤和園,竟還動用軍費。有大臣提出暫停工程,號召全力抗日,卻遭到慈禧辱罵:“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清軍在朝鮮戰場、黃海戰場雙雙失利,遭受嚴重挫折。但慈禧仍然沒吸取教訓,依然如故舉辦自己的六旬慶典。同時,她還支持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打擊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在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照常在寧壽宮度過了自己的60歲生日。
1895年,中國海陸兩個戰場均遭失敗,以慈禧為首的主和派派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和。該年4月17日,清政府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強幹涉下,後以白銀3000萬兩贖回)、臺灣島、澎湖列島,開放4個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礦設廠。
甲午戰爭失敗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為了救亡圖存,1898年6月,光緒帝發佈“明定國是上諭”(即《明定國是詔》),實行變法。
此次變法觸動了滿洲舊勢力貴族和眾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們聚集起來竭力反對阻止,當聽說光緒帝企圖讓袁世凱派兵殺死榮祿時,慈禧等人發動“戊戌政變”,拘禁了光緒皇帝,並處死譚嗣同等6人,變法遭遇失敗。中國清朝歷史上,本有機會改革富強的機會,也就這麼被慈禧給扼殺了,從此以後不斷淪陷,走入戰亂落後的漩渦中。
“剿匪”不成反失敗
戊戌政變剛剛失敗,中國北方就興起了義和團運動,先期差不多就是由白蓮教等民間秘密團體組織利用農民的愚昧掀起的一場革命。
最開始,慈禧決定剿滅,但多次鎮壓居然均告失敗。慈禧又破天荒想出採用《水滸傳》中的手法,希望像利用梁山土匪一樣,藉助義和團去攻打西方列強。
於是,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將軍督撫認真佈置戰守事宜,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軍;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又分別致國書於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元首,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並將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與列強談判。
但是,八國聯軍沒有停止進攻,一同攻入紫禁城,慈禧倉皇帶著光緒帝、皇后等人出逃北京,令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併發布上諭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其罪惡嘴臉令人不齒。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辛丑條約》,規定按照當時中國人口的數量賠款4.5億兩白銀,39年內賠款9.8億兩白銀,並懲辦主戰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臺等。1902年初,慈禧與光緒帝等才灰溜溜地回到了北京。
臨時抱佛腳變法
為了維持統治,改變自身守舊無能的形象,慈禧太后居然也在“西狩”期間宣佈實行“新政”,進行多方面的改革舉措。
當時,國內人民普遍意識到君主立憲優於君主專制,要求清政府進行憲政改革。慈禧於是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宣佈預備立憲,並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內容仿照德國和日本的憲法,維護皇帝的“君上大權”。
病入膏肓為時晚
1908年11月14日,本想有一番作為的光緒帝不幸駕崩,可憐可悲。由於沒有子嗣,慈禧太后安排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其子溥儀為皇儲。
1908年11月15日,葉赫那拉氏於中南海儀鸞殿病逝,享年74歲。這有些神奇。為何光緒才死一天,慈禧就去世了呢?雖然歷史記載是病逝,但對此很是懷疑。
世界上哪有這麼巧的事呢!
不過,慈禧臨終時的遺言卻很有意思,她說:“此後,女人不可與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看來慈禧到死才說出了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話,可惜已經晚了,這位中國改革富強的最大“攔路罪人”,死有餘辜。
閱讀更多 古今縱橫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