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裡,有多少期望,就有多少失落

婚姻裡,有多少期望,就有多少失落

01

一群小友小聚,說起了自媒體人咪蒙的離婚事件。

有人唏噓,有人感慨,有人傷懷,有人揣度。

也許,大家都非有意對他人的離婚事件做一番評說,畢竟每個人婚姻中的苦樂絕非外人能一眼識別;

我們都不曾經歷過他人所經歷過的人生,所以也無權對別人的生活加以批評和指責。

然而我們卻都希望能從別人的婚姻裡獲得一些啟示,畢竟無論是認同還是否定他人的做法,對於當事人來說,都是沒有任何建設性意義的;

而那些從熱烈漸漸走向陌路的婚姻,卻多多少少能給我們一些思考和警醒。

對於咪蒙,一個走在自媒體前端的女作家,不是她的粉絲,不喜歡她的三觀,也談不上有多討厭——畢竟一個每天帶著全公司的人工作到深夜三點的女老闆,她的拼是值得我們敬佩的,她的成功也是我們看得見的。

每個人的精力有限,世界上很多事都難以兩全,事業太拼,就容易忽略家庭,做個家庭主婦,又會與世界脫節,活得沒有自我。

縱觀生活中的各種婚姻,柴米油鹽裡,

有人因為忙碌使得夫妻交流甚少漸漸走向疏離,

有人因為出軌使得感情出現裂痕破鏡無法重圓,

有人因為厭倦覺得生活枯燥的讓人無法忍受而選擇逃離。

形形色色,當年大多數人都是因為相互吸引走到一起,卻又因不同的因素有了不同的結局。

有個小女友問道:婚姻的真諦究竟是什麼?到底又有多少夫妻能從黑髮走向白頭?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般美好而至死不渝的愛情約定,究竟對於現代人來說還有無勝算?

離婚,在當今時代,越發的普及並常態化了。

三年之痛、七年之癢,十年之危,這些被世人總結出來的種種婚姻之痛,似乎冥冥中也成為一種導向,讓一些人為婚姻中或多或少的問題找到搪塞逃避的理由。

因為相比較去了解、接受或寬恕,發怒和放棄會更加容易。

其實,每段親密關係都會遇到困難,許多人情願忍受不愉快的權力鬥爭,也不願意去面對爭吵背後的問題和根源。

曾經,我們都以為只有雙方努力,才能挽救一段關係,卻不知單邊改善也能讓我們抵達心靈的彼岸;

我們都以為親密關係中的爭執更多的是源於性格不合或者不愛,而其實,這其中卻隱藏著更多雙方童年的需求。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也體驗過狂喜與極樂,我們渴望建立永恆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

那麼如何穿透自我障礙,用愛釀造幸福秘方?

多年後重讀這本《親密關係》,又有了新的啟發和感悟。

終歸,沒有人能年復一年的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係裡,但我們卻能在親密關係裡,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習接受和放手,走出受害者、迫害者抑或拯救者的角色,迴歸到親密關係的當下,再次感受愛帶給我們的力量和幸福。

02

婚姻裡,有多少期望,就有多少失落


我們都曾經如此深信愛情的力量,以至於當我們在“找到彼此”時是如此狂喜,不管曾經被灼傷過多少次,都仍然能被熱情的火焰所吸引。

《正面管教》裡曾說,一個孩子一生都在尋找兩樣東西,那就是自我歸屬感和社會價值感。

如果孩子年幼時沒能夠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愛,沒有感受到自己存在於社會以及家庭的價值,那麼TA終極一生都會去尋找可以給予TA這樣感覺的人。

我們會帶著所有的情感、幻想和無數未被滿足的需求,展開尋覓之旅。

當我們邂逅了這樣的一份美好時,那份“找到彼此”的狂喜和熱烈,會讓我們進入到親密關係的“月暈”階段。

我們追求或者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TA的陪伴、親暱、照顧、理解、讚賞和支持。

然而,沒有一把恆尺,可以丈量我們幸福的杯子是否飽滿。

閃閃發光物,並非盡黃金。

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都投射在那個愛我們、並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的身上,並希望可以將TA塑造成我們心中的理想伴侶。

有人喜歡明說,有人深諳於暗示,總歸,我們都懷有一個同樣的期冀,就是希望自己哪怕只是一個簡單的眼神,對方也能立馬心領神會,明瞭我們的需求並讓我們得到滿足。

當對方沒有感知到,甚至厭倦了這樣的方式時,我們就會感到失望與憤恨,也會覺得自己對於對方來說,終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重要。

03

婚姻裡,有多少期望,就有多少失落


一旦我們的心理出現這樣的落差,負面情緒也會應運而生,同時我們可能會做出一些偏差行為來。

通常,偏差行為有這樣四類:

1、 引起注意,

比如佯裝可愛、有趣,一旦被識破,便會變得沮喪而鬱悶;電視劇中男女主角為了討喜對方,經常會費盡心機,可大多時候依然達不到自己想要的預期。

2、 權力鬥爭,

誰都想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力量,以突顯自己的重要性;大多人寧願爭吵也不願意面對傷痛,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更容易,大多時候我們會把發怒作為一種手段,以發洩我們不被重視的痛苦,我們總是試圖控制對方的行為,其實是藉以控制我們從小潛藏在內心的創傷。

3、 報復心理,

有時候我們會刻意的去傷害對方,從而減輕自己的痛苦,因為獨自承受痛苦遠沒有報復他人來的直接並充滿快意。

那麼如何確定你有沒有報復行為呢?

當你覺得對方在承受痛苦而沾沾自喜時,你的報復之路就已經開始了。

4、 自我放逐,

這是一種自暴自棄的心態,當我們覺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已化為泡影,自己已無力掌控大局,挫敗的感覺如影隨形,於是就會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放縱自己,走向不歸路。

這幾種行為,在我們還是孩童時,因為需求不被滿足,就曾經被深刻的沮喪和痛苦驅使,讓我們做出一些毀滅性行為;

多年以後,當我們再次從伴侶這兒感受到同樣的痛苦時,舊傷就開始死灰復燃,來左右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克里斯多福·孟說,

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就的。

而期望會阻斷我們內心的愛,就像耳塞能阻斷聲音一樣。

當婚姻中的倆個人都對彼此做過度的情緒索求,便會讓親密關係變得更加脆弱,期望終究會轉變為憤恨。

親密關係中的幻滅之旅由此展開。

04


婚姻裡,有多少期望,就有多少失落


從表面看,爭執的雙方似乎是站在相對的立場,但事實上,所有的爭執都起源於雙方共同的痛。

只要雙方能覺察出彼此的問題,就能化爭吵為理解。

但這通常也是最難的。我們總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並堅持我們自己就是對的。

當雙方都各執一詞,不肯退讓時,憤怒就會由此爆發。

憤怒的情緒一般有這樣三種表達方式:

1、 攻擊;

攻擊是公開、明顯表示憤怒的方式,比如言語上的中傷和肢體上的傷害,當我們因為某件事吵得越來越兇時,通常已經和爭論的事情沒有太大關係,我們更多的是在用言語傷害對方,並同時為自己的行為找個符合邏輯的藉口。

2、 情緒抽離;

這是一種較沉默的表達憤怒的方式,不要覺得沉默是一種軟弱,它有時候比大呼小叫更讓人抓狂。冷淡而不以為然的態度,會讓發怒的人更加火上澆油,因為,無論你怎麼攻擊,對方都沒有回應,這就會使得發怒的人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壞人,而對方卻只是一個受害者。

3、 被動攻擊;

它就像零星的戰火,假裝好像不介意伴侶的行為,但言語間卻充斥著批評、諷刺、嘲弄和抱怨,也可能是裝作很受傷,但又不直接指控對方,這樣的態度通常會讓對方覺得愧疚,進而達到操控對方的目的,實質是是讓對方為你自己的痛苦買單。

親密關係給了我們機會去體察過去和現在的痛苦。

所以不管我們以何種方式攻擊伴侶,都會讓我們失去療愈自己的機會。

那麼出路只有一個:就是對自己誠實,選擇面對我們自己的痛苦,重溫一下我們潛藏在內心多年的渴求,而不是將痛苦轉嫁於伴侶。

在我們遇到困難時,其實雙方都是渴望能夠和平解決問題的,因為我們內心還有一種感覺,驅使我們去學習和如何真心地愛自己和對方,這種不自覺的慾望,我們稱之為“愛意”。

愛意會讓我們剋制衝動,用負責任的態度來處理自己心中的不快,而不是脫口說出指責的話語來。

通常,一個人的存在感,來自於TA的感受能被別人看見,尤其是被親密而在乎的人看見。當這種訴求被無數次漠視、忽略,那種隱藏多年的傷痛就會迫使我們去再次尋找另一份關係來彌補內心的訴求。

其實,無論我們經歷過多少段情感,經歷過幾番波折的婚姻,最終,我們都會和自己相遇。

所有幸福的起點都源於我們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接受伴侶的本來面目。

一味的向對方索求,只希望從給對方身上得到滿足,這種修飾或者徹底改造伴侶的企圖,很快就會讓我們走向通往地獄之路。

最終,讓我們重新陷入情感的沼澤。

只有穿破越自我障礙,用對的方式去愛,不改變對方,也不委屈自己,才能得償所願的去愛與被愛。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