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禄庆长之役中大明军队的困难,以及总参谋部的纸上谈兵

文禄初年,日本来袭,双方在朝鲜接战,相持不下

大致来说,明朝的艰难如下:

一 .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实施的困难

按兵部总参长(尚书)石星的计划,计划出兵50~60万人。这个计算是以日军总进攻力量,2个师团共人数15万人来计算,以现代的军事思想来看攻方必须要有守方3倍的兵力,石星的战略构想确是超越同代,但是以当时明朝的生产力、运输能力和管理制度无法实现

二 财政支出

明清2代是一个赋税过低的时代,赋税低到只能负担政府平日一般行政事务的支出,任何突发的财政支出都会造成政府财用的不足。援朝战争因为火器在战争中的大量运用,使这场战争比以往的战争更花钱,制造火炮需要钱、制造火药需要钱、运送火炮需要庞大的运输队包含牛与驮马等等。

三 对明朝军事战略研究的影响

明军以火器有效的驱逐了日军,而日军的铁炮队一再得使明军的骑兵在战役期间蒙受重大损失,促使明军将领重视火器甚于传统的骑兵。在朝鲜战场上可以说骑兵已经成为次要兵种,而日军受限于铁炮的射程,往往在会战时受到明军火炮的大量杀伤,促使日军积极发展守城战术。在战争的后期可以说几乎看不到日军采取积极的攻击战术,几乎都是明军攻城,日军守城的攻防战,为了进行这种战争,明军不得不在每次战役期间运用大量的运输队,集结大多数的火炮与火药、粮食补给,在从集结区前进到攻城区,这种战争方式远比我们今日想像的困难,一门火炮往往需要2~4头牛来拉运,明军火炮数量以2万5千人来计算大约有400~600门火炮,这就表示需要最少800头牛来拉炮车。

如果以蔚山战役明军动员30万人来看,一共有9600头牛负责运送火炮,光是牛吃的饲料就会造成庞大的负担。加上明军是以援军的身份来到朝鲜作战,这跟日军不同,日军是侵略者,可以就地征发粮食强劫财物。明军必须要保持道德上的正义之兵的形象,粮秣支出就必须由后方源源不断的补给而来,还好朝鲜军握有海权,可以使用海运来运送粮秣。否则日军光是用封锁,恐怕就可以饿死援朝的明军,这是后话。

总之,到了战争后期,明军的作战方式变为非常钝重的一种形式,等到明军在萨尔浒之战,面对轻装骑兵为主的清军时,这种钝重的形式无疑也就压垮了明军的机动力与作战能力。因为在所有的补给没有集结之前,明军时无法动员与出兵的,这就是杨镐当时想跟朝廷表达的,偏偏总参谋部脑残的内阁大臣们都想要速战速决,强迫杨镐出兵作战。于是,无数的步兵加上他们的庞大的火器与运输队就在蜿蜒曲折的山脉中卖力的行军。还没有正式会战,就在清军的骑兵突击战当中全军覆没五路俱败。

以马后诸葛亮之明来看,对付鞑靼军最好的战术,就是李如松、祖承训等最擅长的骑兵骑射战。握有火器的步兵为何无法抵抗骑兵的突击呢?原因就是当时的步兵还没有发展出刺刀,而火器的每射击一次的装填,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根据统计使用大将军炮射击的间隔是在60分钟;使用佛朗机炮时因为使用子窠的缘故,射击的速度比较高,但是射击的距离比较近,一般号称有200步的最大射距;至于鸟铳的射击速度则是训练精良的士兵可以在每1.5分钟射击一次,普通士兵则是每三分钟装填射击一次。在行军中的步兵则是除非能即时摆成方阵,并且拥有防栅的保护,否则对于骑兵几乎是没有抵抗的能力。明军参加沙尔浒战役的将领几乎都打过援朝战役,不算是没有作战经验的将领,而且在援朝战役中都有或多或少不错的战绩,最后的失败只能说真的是用错了战术。像是后来的辽东都督袁崇焕就很能认识火器的长处,往往以火器让清军钝兵在坚城之下,望城兴叹,这才是正确使用火器的战术。可以说朝鲜之胜正是引起萨尔浒之败的主要原因。

如果这场战争日本人的大局观和军事战略在灵活一些,如果日本惨胜大明是不奇怪的,如果同时北方鞑靼乘虚入侵大明,陕西流寇又起,大明肯定无力同时打2场战争 双方可能会签定如下和约:

1 日本和大明为平等之国

2 大明承认朝鲜的独立性,朝鲜自行负责其内政和外交,双方以北纬36度线划分势力范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