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谎言”到底应不应该说?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快乐,那就应该关爱、慈悲其他众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这样做不仅道德正确,也是更自然、更符合事物真实状况的做法。——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善意的谎言”到底应不应该说?

师兄们可能会想:“我老发脾气是因为没持好戒,而没持好戒又是因为没布施,那我明天就去布施。”

实际去做时也许会难以取舍,比如十块钱既可以供灯开智慧,也可以放生救度生命,二者都是善法,我们往往不知该如何选择。再比如,守八关斋戒时不能打妄语,可偏偏总有人打电话进来,我既不愿意跟他说我在守戒止语,也不能打妄语说自己在开会不能说话,这又该如何处理呢?

处理这些情况的核心原则是:“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不要做“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事。

也就是说,行持善法要简择功德大、对众生利益大的去做。发了菩提心的行者,最重要的事业就是利他。所以此处衡量“大”“小”的标准就是利他功德的大小。

比如我们放生那天恰好在守持不妄语戒,这时有人问你:“是不是在放生?”如果你明明知道他想撒网捞鱼,那肯定要说:“我没有在这儿放生。”

因为如果被他知道了,很多众生就会因此而丧命。从妄语戒的角度,不说妄语肯定有很大功德,但与之相比,众生的性命更加重要。这就是“大”。菩萨最重要的事业就是利益众生,因此我们要两权相较取其重,选择对众生的利益更大的去做。

大乘佛法唯一的核心就是利益众生,无论菩提心是大乘之关要,还是此处所说的行持任何善法需以对众生利益大小来谨慎取舍,都体现出“利他”是大乘菩萨道非常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

所以,当我们在衡量一件事是否有功德、值不值得去做时,应首先考虑对众生有无利益。在修行中学会比较和选择,才能慢慢趣入菩提心。

莲花生大士曾开示道:“虽然我这个游方僧已证得成就,却从未有时间找消遣。看到所有迷失的众生,被轮回的追求和迷妄、烦恼和恶业所折磨,我就想掉泪,失望、伤痛地心痛着。”

莲师说他自己是“流浪的僧人”,在我们看来这位僧人已经获得了成就,如同上了保险,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莲师却说:我没有时间消遣玩乐,因为无量众生的痛苦一直在我的心中,想到这里,我不由地流泪、失望。

所以莲师才以不可思议的威德力和智慧投入到轮回中,乃至轮回未尽之间永远利益众生。即使如莲花生大士这样的诸佛总集的化身,所思所为都是不疲厌地利益众生,我们也需如是随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