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的驢肉火燒你吃過嗎

保定驢肉火燒是河北保定著名漢族小吃,和保定三寶(王鐵匠鐵球,保定麵醬,保定春不老)並駕齊驅。即把熟驢肉夾到火燒裡食用,火燒口感酥脆,驢肉肥而不膩,回味醇厚。

驢肉火燒為一種麵食,一般為死麵做成(注:死麵為未經發酵的麵粉,經過發酵的麵粉叫做活面,用活面做成的類似東西稱為“燒餅”),將其在餅鐺裡烙熟後,架在灶頭裡烘烤,使其外焦裡嫩,別具風味;趁熱用刀劈開,加入熱騰騰的熟驢肉,是最正宗的吃法。另有肉湯加澱粉熬製的燜子夾入火燒佐食,其中以保定南部定州地區的燜子最為美味和著名。

保定的驢肉火燒據說起源於明初。朱棣起兵謀反,殺到保定府徐水縣漕河,打了一場敗仗。燕王眼瞅著餓得就要見閻王去了。士兵出了個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其實所謂“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別好吃。但是飢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著當地做的火燒吃了。哪知味道還很不錯。於是後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馬肉火燒”,而且馬肉火燒因為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因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馬。這裡的馬可不是做火燒吃的死馬,而是活生生的戰馬。馬成了戰略物資,當然就不能由著老百姓做火燒吃了。但是想吃馬肉火燒了怎麼辦啊?於是就出現了替代品——驢肉。驢肉纖維比馬肉細膩,而且純瘦不肥,自古就是下餚的佳品。而且保定一帶,屬於冀中平原,水草肥美,最適合養驢。河北地區的驢有兩種,一種是沿海一帶的渤海驢,一種是山區和平原的太行驢。保定的驢一般都是太行驢,而另外一種驢肉火燒——河間的驢肉火燒則是渤海驢。相比來說,太行驢比渤海驢好吃一些。於是在種種際會之下,驢肉火燒就誕生了。

另外一種傳說是,在保定城和徐水之間的漕河地區,曾經有兩個較大的幫派:漕幫和鹽幫。漕幫把持漕河運輸,影響著京畿的民生。鹽幫以販賣私鹽為主,運輸上常常依賴鹽幫。後二派起了爭鬥,鹽幫只好改私鹽水運為陸運,驢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漕幫多次襲擊鹽幫的運鹽隊,常常獲勝,繳獲大量毛驢。後試以滷製驢肉為食,得美味。為了方便攜帶,以當地火燒裹夾驢肉以充乾糧。故爾保定漕河地區的驢肉火燒最為口味正宗。另外還有位叫於向陽的保定歌手為火燒寫了歌,幽默風趣,把火燒也演化成了精神食量

保定的驢肉火燒你吃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