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城市品位,为大湾区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日前,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深圳将重点规划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区”。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深圳曾经有过两次文体设施建设高潮。上世纪80年代末,被誉为“金色精灵”的深圳大剧院等八大文体设施先后建成,构成了深圳经济特区最早的文化群落骨架。2000年以后,深圳一口气建成了深圳音乐厅等一批新的文化地标。众多顶级文艺活动、体育赛事,以及深圳读书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钢琴之城等闪亮的深圳文化符号,都与之相关。

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深圳在重大文体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轮廓日益清晰的背景下,如何为大湾区注入更强劲的文化动能,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文化是竞争力,也是粘合剂。对大湾区来说同样如此。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最为重要的就是文化的融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员,深圳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发力,无疑有助于提高整个大湾区的文化天际线。

升级城市品位,为大湾区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致力于建设成为现代化、智慧化、高科技应用程度最高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 深圳自然博物馆

即将开展的重大文体设施建设,将成为深圳历史上第三个文体设施建设高峰。它们将对标世界一流,成为深圳努力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的有力注脚。

以深圳歌剧院为例。深圳一开始便建立了对高雅文化的自觉追求,而歌剧院是古典高雅音乐的典型建筑载体,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奥地利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世界知名歌剧院,往往是所在城市的旅游景点与文化名片。对一个拥有众多高雅文化受众的城市来说,未来的深圳歌剧院完全可以安放人们这方面的想象。

而深圳自然博物馆定位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大型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它的设立将使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布局更加均衡,也将使深圳的自然科研与自然教育呈现出新的气象。对向海而生、致力于打造“海洋强市”的深圳来说,一座海洋博物馆,将让人们更多地从海洋的视角来打量深圳,让“海洋深圳”成为城市更醒目的标记。

进一步看,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城市和创意之都,都是以丰富的国际性文化活动为标识的。所以我们也看到,深圳在建设作为“硬”件的一流文体设施的同时,也秉承更开阔的视野,着力升级作为“软”件的各类文体活动。

今年8月举行的《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中期评估会,亮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比如,作为“2020方案”第一个落地的项目,深圳首个英文门户网站“EYESHENZHEN(爱深圳)”上线后,即获得世界各地的粉丝点赞。2018年3月,该网站跃居当月“地方政府英文网站访问量”榜单第一名。

去年5月,深圳首发城市文化菜单,成为国内城市里第一份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推出的文化菜单。2018年度的城市文化菜单更是丰富多彩。无论是已举办两届的“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还是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全球顶尖创意设计的深圳设计周,抑或是致力于打造设计界“奥斯卡”的环球设计大奖,都进一步夯实了市民的文化权利。

我们希望,接下来深圳还能创办更多世界级的文化活动,以更好地呈现与城市实力和地位相匹配的文化气象、文化生机。一手抓“硬”件,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一手抓“软”件,推出一系列一流文化活动——如此“软硬”兼施,深圳在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必将以文化的名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贡献更大力量。(作者:李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