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城市品位,為大灣區注入強勁文化動能

日前,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深圳市加快推進重大文體設施建設規劃》,深圳將重點規劃建設“新十大文化設施”、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區”。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深圳曾經有過兩次文體設施建設高潮。上世紀80年代末,被譽為“金色精靈”的深圳大劇院等八大文體設施先後建成,構成了深圳經濟特區最早的文化群落骨架。2000年以後,深圳一口氣建成了深圳音樂廳等一批新的文化地標。眾多頂級文藝活動、體育賽事,以及深圳讀書月、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鋼琴之城等閃亮的深圳文化符號,都與之相關。

但是,與國內外先進城市相比,與深圳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相比,深圳在重大文體設施建設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輪廓日益清晰的背景下,如何為大灣區注入更強勁的文化動能,是一個值得考量的問題。

文化是競爭力,也是粘合劑。對大灣區來說同樣如此。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最為重要的就是文化的融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員,深圳在文化建設領域的發力,無疑有助於提高整個大灣區的文化天際線。

升級城市品位,為大灣區注入強勁文化動能

致力於建設成為現代化、智慧化、高科技應用程度最高的綜合性自然博物館。 深圳自然博物館

即將開展的重大文體設施建設,將成為深圳歷史上第三個文體設施建設高峰。它們將對標世界一流,成為深圳努力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的有力註腳。

以深圳歌劇院為例。深圳一開始便建立了對高雅文化的自覺追求,而歌劇院是古典高雅音樂的典型建築載體,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奧地利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等世界知名歌劇院,往往是所在城市的旅遊景點與文化名片。對一個擁有眾多高雅文化受眾的城市來說,未來的深圳歌劇院完全可以安放人們這方面的想象。

而深圳自然博物館定位為“中國領先、世界一流”的現代大型綜合性自然博物館,它的設立將使我國自然博物館的佈局更加均衡,也將使深圳的自然科研與自然教育呈現出新的氣象。對向海而生、致力於打造“海洋強市”的深圳來說,一座海洋博物館,將讓人們更多地從海洋的視角來打量深圳,讓“海洋深圳”成為城市更醒目的標記。

進一步看,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城市和創意之都,都是以豐富的國際性文化活動為標識的。所以我們也看到,深圳在建設作為“硬”件的一流文體設施的同時,也秉承更開闊的視野,著力升級作為“軟”件的各類文體活動。

今年8月舉行的《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中期評估會,亮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比如,作為“2020方案”第一個落地的項目,深圳首個英文門戶網站“EYESHENZHEN(愛深圳)”上線後,即獲得世界各地的粉絲點贊。2018年3月,該網站躍居當月“地方政府英文網站訪問量”榜單第一名。

去年5月,深圳首發城市文化菜單,成為國內城市裡第一份對標國際一流城市推出的文化菜單。2018年度的城市文化菜單更是豐富多彩。無論是已舉辦兩屆的“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還是讓市民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到全球頂尖創意設計的深圳設計周,抑或是致力於打造設計界“奧斯卡”的環球設計大獎,都進一步夯實了市民的文化權利。

我們希望,接下來深圳還能創辦更多世界級的文化活動,以更好地呈現與城市實力和地位相匹配的文化氣象、文化生機。一手抓“硬”件,加快推進重大文體設施建設;一手抓“軟”件,推出一系列一流文化活動——如此“軟硬”兼施,深圳在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的同時,也必將以文化的名義,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貢獻更大力量。(作者:李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