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文化圈出了個新聞,臺北故宮要把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跡(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借給日本展出了。

“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即將亮相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此次展覽將推出一大批稀世珍品、甚至相傳已經絕跡的中國古代書畫真跡,引發業界人士驚呼。
日本這般雀躍宣傳奔走相告,為何卻不見島內媒體進行報道?
原來這幅“國寶級別”的真跡是被臺北故宮偷偷借出去的。
顏真卿是以楷書聞名於世的。這篇看似有眾多塗改的《祭侄文稿》,為何被歷代文人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事實上,這篇《祭侄文稿》是顏真卿面對著侄子顏季明的頭顱揮淚寫下的。
唐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河北24郡紛紛瓦解,僅顏真卿堂兄顏杲卿及其子顏季明守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縣西南),顏真卿守平原郡(今山東省陵縣),但最終,顏氏一門30餘口被害。
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顏真卿收復常山郡,命人至河北尋得顏季明頭顱,揮淚寫下《祭侄文稿》一文,23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字。
為什麼說這篇《祭侄文稿》是稀世珍品
《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這篇文稿是在顏真卿極度悲憤的情緒下寫就的,是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筆墨隨書家情緒起伏。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故《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
位列第一的王羲之《蘭亭集序》現在已經失傳。前三名中,目前還留存在世的真跡就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現在和蘇東坡《寒食帖》一起,藏於臺北故宮。
《祭侄文稿》無比珍貴 連跋都珍貴
這份手稿上蓋著收藏家各種密密麻麻的印,當然少不了乾隆皇帝的印。前隔水有“顏魯公書祭侄帖”題識,乾隆書引首“祭侄稿記”。內中鈐有“趙子昂氏”、“鮮于樞伯機父”、“張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寶笈”、“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鑑藏印。前隔水有題識;幅後有周密、屠約、僧德一、王圖炳等觀款。又有張晏、鮮于樞、王頊齡、徐乾學等跋。
紙壽千年 絹本折半 恐怕今後再難見到原本了
《祭侄文稿》的真跡到今年已經1261年了。
躲開了風化、潮溼、塵埃、蟲卵的侵害,這脆弱的紙纖維保存至今上千年已屬運氣。看一次傷一次,展一次少一次。此番勞師動眾的折騰真跡赴日展出,這稀世珍品的壽命恐怕真是要盡了。
為什麼如此諂媚的要把真跡送到日本展出?
書畫文物複製技術已經非常完善,展出副本完全可以。以保護文物為原則,將複製品送到日本展出皆大歡喜,或者乾脆讓日本人來臺北故宮親自觀賞真跡。現在冒著文物毀損的危險,把自己看家底的寶貝豁出“性命”顛顛的送去給日本人欣賞,臺北故宮的負責人,安的這是什麼心?
事情曝光之後,臺灣島內開始上演羅生門,互相推卸責任。現院長說是前院長籤的協議,你們去找他。前院長又說不是他乾的。
《祭侄文稿》中從顏真卿的行筆可感受到他身處巨大的悲痛,幾乎是寫到墨幹了再蘸墨,所以墨色上有濃有枯,歷代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臨摹這篇行書,卻沒有一個人可以臨出如此氣象,全文234字,塗抹30字有餘,寫到最後的“嗚呼哀哉尚饗”已字不成形。
如此深刻的痛楚,不設身處地無法感受。
感情穿越千年卻從未改變過,若你也曾體會過類似的痛楚,你也一定能穿越千年,讀懂顏真卿。
可如今這天下第二的千年珍品,竟被被島內政客當成了諂媚的籌碼。
真是可悲可嘆
嗚呼哀哉
閱讀更多 華夏經緯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