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穗:“以菜为媒”做大做强“一村一品”

贵州三穗:“以菜为媒”做大做强“一村一品”

调洞村位于三穗县瓦寨镇北部,与镇政府隔河相望,2014年由原调洞、坪城、柑子院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共19个村民小组805户3015人;全村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全年无霜期300天,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近年来依托党社联建,做大做强村级主导蔬菜产业,建成占地面积1200亩,拥有1000立方米的产地型蔬菜冷库1座、钢架大棚482个、智能控温大棚2个、蔬菜配送专车2辆的千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实现了以产扶贫带富的优势循环,成为了瓦寨镇的“党社联建”产业发展样板村和三穗县的蔬菜主供应区,故而素有三穗“菜篮子”的美称。

精心谋划 找准定位 联合发展

调洞村村支两委通过多年长期对村情民意的全面调查和异地产业的深入调研,了解到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单独依靠传统的种植和分散经营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再走老路不但经济效益低,且没有竞争力,必将严重制约着蔬菜产业的有序发展;为此,2011年村支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集体研判和精心谋划,于12月成立了瓦寨镇调洞春晖蔬菜专业合作社,并由蔬菜种植经验丰富且经济发展思维活跃的村主任担任合作社理事长。

贵州三穗:“以菜为媒”做大做强“一村一品”

同时为使合作社领办下的蔬菜产业实现发展规范化、市场化,科学实行“三加一创”(农户+合作社+基地,创建基层党组织带富发展模式),以供凯蔬菜基地建设为平台,依托集镇村交通区位优势,示范带动引领周边村逐步打造成集中连片千亩的农业产业园区。

强强联合 以技训农 抱团发展

调洞村始终坚持“为民服务,增产增收”的办社宗旨,强化为民服务职能,持续为种植农户提供产、供、销全方位的服务,合作社联合多名致富带头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集中培训等方式,对蔬菜种植技术、大棚田间管理、合作社运行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带领考察和组织培训,并以技术服务为抓手,派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着力解决群众“不会种、不会卖”难题。截止目前,全村带领群众外出考察21次,累计举办指导培训班19期,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培养种植致富带头人36人。

贵州三穗:“以菜为媒”做大做强“一村一品”

通过联合种植能手大户,常态施行“以技训农”机制,实现了农户种植技艺的有效强化和产业信心的大幅提升,形成了“菜篮子”集群发展的优良格局。

深化模式 融入市场 多元发展

调洞村村支两委深知,蔬菜产业要想真正“走出三穗,甚至走出贵州”,依靠目前的冲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们多方市场调研并立足村情,以扶贫带富为立足点,深化“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由合作社与种植精品蔬菜的农户签订采购合同,按照市场价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解决群众销路难题;同时新增学生“营养餐”项目,鼓励引导群众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采取“235”模式进行分配(即按利润的2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为滚动发展资金,50%作为农户分红),有效调动了农户共参共建积极性,此外,下步还要延伸生产、包装、经销、运输、保鲜、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产业链条,努力提升商品蔬菜的科技含量,实现商品蔬菜的高附加值,形成淡季不断档、旺季不滞销的良性发展。

贵州三穗:“以菜为媒”做大做强“一村一品”

截止目前调洞村流转土地500亩,参社股民192 人,产业覆盖贫困群众102户367人,带动贫困群众就业126人,实现户均增收1713元;今年全村实现分红18.23万元,贫困人口户均分红1534元。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现村集体经济积累已达60万元。如今“蔬菜产业”即为该村典型的“一村一品”,形成了以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多产业齐头并进的多元发展格局,并最终让瓦寨镇调洞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菜篮子”。

贵州三穗:“以菜为媒”做大做强“一村一品”

贵州三穗:“以菜为媒”做大做强“一村一品”

贵州三穗:“以菜为媒”做大做强“一村一品”

贵州三穗:“以菜为媒”做大做强“一村一品”

潘仁华 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杨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