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建」忻州老城凌雲樓


「忻州古建」忻州老城凌雲樓


忻州老城凌雲樓,又名明遠樓或明月樓。在北城門南近百米,元遺山祠略北處的馬路中間曾建有一座當街的磚木結構建築,因其高高聳立,似登樓可得月有“凌雲”之勢而得名。樓體橫跨路中,狀如一截城牆的高臺,臺基礎為“明七暗八”即下埋八層,上露七層石條,中部留有偌大的門洞,行人車馬從中通過。高臺之上建有三重簷歇山式木構主樓,二層高懸“凌雲樓”匾額,每層四角飛簷,明柱周匝,底層明窗欞大隔扇圍攏,高臺基座高約4米,四邊原有精巧的石制護欄,護欄上雕刻有形態各異的小石獅子,因年久殘缺不全,解放初以木柵護欄替代。頂層高脊聳起,中部有尖頂的圓形脊樓,視覺上給人有直上雲霄之感,故稱“凌雲樓”。建築造型美觀,做工精巧,雕琢藝術堪稱一絕。登樓入口處在遺山祠大門北側,沿磚砌的梯階上了東牆頂,跨過西沿的空中通橋直達高臺之上。


「忻州古建」忻州老城凌雲樓


凌雲樓的修建發始於明代的魏允貞,魏允貞(1542年-1606年),字懋忠,號見泉,明大名府南樂縣(今河南南樂)人。明萬曆五年(1577年)進士,歷任許州判官、右通政,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魏允貞一生剛直不阿,清操絕俗,為民請命,直言敢諫,被海瑞譽為"直言第一"。就任山西巡撫7年裡,招撫流民墾荒造田,獎勵耕作;罷除苛捐雜稅,打擊-汙吏;辟書院,選賢能;開互市,繁榮經濟;修邊牆,廣積糧,鞏固邊防,山西得到大治,深的百姓愛戴。因直諫朝廷弊端,深感仕途危艱而辭官還鄉,返鄉之日山西士民垂淚相送。明神宗朱翊鈞加任其兵部右侍郎虛職在家供職,因憂患國事,抑鬱而逝。天啟年初朝廷追諡為都察院右都御史,諡號"介肅"。州城第二次維修是在明神宗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 歷時兩年半。山西巡撫魏允貞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為修築城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忻州人為感謝這位好巡撫,州城在凌雲樓西立魏公生祠以彰其德,起名“魏中丞祠”,後改義學,同治四年“遺山祠”遷於此。

凌雲樓的準確創建年代不詳,應為明萬曆年間與魏中丞祠同期建設,想登凌雲樓,先拜魏中丞。凌雲樓主要用於官宦、名人紳士中秋賞月和宴請南來北往的賓客(後來宴請移在南門 “燕喜廳”),同時也壯觀了忻州老城。據考證,崇禎十七年二月北上路過的闖王李自成曾在凌雲樓前看過戲。

解放初期文化部門把底樓作圖書館。門洞兩側的標語“互助合作是大家走向富裕的唯一道路”“我們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時代印記。1954年因阻礙交通而拆除。

據悉,這次忻州老城改造工程,把凌雲樓復建列入計劃之中,忻州人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古城風貌》.郭仲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