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逃不過酒局?


導讀

談判桌是界限分明、規則明確的場所,而酒桌營造的氛圍卻填充著灰色,職業的事兒放到非職業的場所解決,本身就是缺乏邊界感的表現。


你,為什麼逃不過酒局?


近些年的都市題材影視劇,彷彿總喜歡加進一點飯局的橋段。譬如某電視劇就展現了一場經典的飯局,油膩的氣息幾乎黏在了空氣裡。有兩個細節我到現在還記得。一是某老闆說珠海在海南,一姑娘一臉諂媚著應和,但其實那姑娘自己就是珠海人。二是席間有個舞蹈學院的姑娘,在包廂的方寸之間,竟然跳了一段。這不禁惹得觀眾露出“你懂的”一樣的微笑。

影視劇裡表現的心酸,其實也是當代年輕人的煩惱。調查顯示,酒水消費人群中,80後、90後這波人開始“冉冉升起”,成了消費主力。這其實倒沒啥好驚訝的,掰著指頭算一算,80後、90後都差不多步入壯年了,職場也好,生意場也罷,都開始冒頭了,換個說法,“進入社會了”,所以,你以為你逃得過喝酒這件事?

所謂“逃不過”的酒局

“感情深一口悶”?

酒桌上有一句話叫“感情深一口悶”,其實感情不夠,才用酒來湊。只要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我們的感情不需要摻合那麼多“水分”嘛。

跟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喝酒,是一種苦痛;跟喜歡的人在一起喝酒,是一種快樂。

談判桌上乾了這杯這個單子就能談成?

很多人認為酒之於社交、甚至之於事業前途,都能發揮奇妙的功用,談判桌上談不成的事,飯桌上開瓶好酒聊一聊,沒準就撥雲見日了。但其實談判的成功與否作最終看中的其實還是本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以及發展前景。所以不必逢迎,更不必被灌醉。

難過的時候喝酒能解愁?

你的心情在低落的情況下身體的各項機能都會下降,你的重要解酒的器官——腎臟和肝臟的工作也會懈怠。加上你的心情不好,自然會醉的很快。所以傷心的時候別喝酒,而且傷心的時候喝酒特別容易損傷心臟。要注意身體,身體可是自己的。

“都在酒裡”是真的表示雙方“心意相通”?

酒局上有句萬能套話叫“都在酒裡”。這句話是很耐人尋味的。它既可以被理解為,你我心意相通,盡在不言中,也可以被翻譯成“對方不想跟你說任何話,只好砸來一杯酒”。前者的情形是存在的,譬如好友之間,不過後者恐怕才是酒局上更常見的形態。你我若本半生不熟,酒的作用,怕是敷衍尷尬多過昇華感情。

在這些酒局中你要是喝醉了就能證明你是一個“實在人”,但是在酒桌上,所有的實在和逢迎是換不來尊重的,甚至是自取其辱。

所以說,絕大部分的飯局都是不管用的飯局,絕大部分人都是不管用的人,絕大部分酒桌上的話都可當作是耳旁風。有些酒局,只要你不是請客的人,不是被請的人,去也可,不去也可;去了喝也可,不喝也可;對於那些勸酒的,聽也可,不聽也可;態度呢,認真也可,敷衍也可;對於勸酒呢,給面子也可,不給面子也可!

你,為什麼逃不過酒局?

作為黨員領導幹部或國家工作人員,以下幾種情形的飯局不能參加

(1)無接待公函的公款吃喝與宴請;

(2)單位組織的無實質性公務內容的公款同城相互吃請;

(3)以加班、誤餐等名義舉行的公款吃喝;

(4)提供或接受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宴請;

(5)用本單位或下屬單位、企業公款支付應由個人負擔費用的接待與宴請;

(6)由下屬單位、企業或有業務關係單位承擔或攤派費用的接待與宴請;

(7)弄虛作假,巧立名目,以會議、培訓、招商、參展、考察等名義變相公款吃喝;

(8)違規在工作日午餐飲酒;

(9)公務接待中超標準安排工作餐,包括在高消費餐飲場所安排工作餐,提供魚翅、燕窩等高檔菜餚和用野生保護動物製作的菜餚,飲用高檔酒,提供香菸,以及陪餐人數超標等;

(10)在私人會所或具有私人會所性質的場所舉行的公款和私款宴請;

(11)由基層村(居)級組織用集體資金安排的接待與吃請等。

(12)其他形式的違規公款吃喝。

闖蕩社會的年輕人逃不過酒局?

“酒局”這個詞,其實詞眼在“局”。局,形勢嘛。有些地方的酒文化頗為“講究”,主位賓位分得有條不紊,和誰喝、喝幾杯、按啥順序喝,都有不成文的規則。這時候酒的作用,其實是宣誓和維護某種權力結構。

喝到吐,要麼是自己不懂節制,要麼就是被欺負了,跟真心不真心沒啥關係。

你,為什麼逃不過酒局?


不過,所謂“酒品見人品”,倒不全然荒謬。它的道理,不在於“喝得痛快就是痛快人”這樣的膚淺類比,而是從一個成年人對待酒的態度裡,你是可以對其人的修養窺探一二的。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善意提醒,如果你不想喝酒,那一定要給出清晰而篤定的理由。比如,“我酒精過敏”“我生病了”,言語間不能含糊,不能表述成“有些過敏”或者“身體有些不舒服”。這忠告很關鍵、很實用,因為你總免不了遇上“沒節操”的勸酒者,能從“有些”這樣的副詞裡,斷定你只是託詞,進而不依不饒,“你不喝我不走”,嬉皮笑臉地逼你就範。

這是很典型的邊界感、分寸感缺失。不客氣地講,酒桌上沒原則的勸酒愛好者,清醒的時候很難指望他把握得好人際關係之間的界限。往遠一點扯,本該談判桌上說的事兒愣要挪去酒桌,這種現象本身就挺曖昧的:談判桌是界限分明、規則明確的場所,而酒桌營造的氛圍卻填充著灰色,職業的事兒放到非職業的場所解決,本身就是缺乏邊界感的表現。

說來說去,酒在社交場引發的憂傷,其實核心不在酒本身。杯中管窺的,到底是人。要反思的,是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可別讓酒背了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