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雁”之谜——王昭君为何先后嫁于父子两代为妻?


历史的疑云总是无穷无尽的,我是麦芒,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希望能与大家在下面的评论区相见!

王昭君(约公园前52-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为“明妃”,王明君。(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百科)元帝时被选入宫。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自请嫁入匈奴。

“落雁”之谜——王昭君为何先后嫁于父子两代为妻?

王昭君为何会被历史所铭记?难道只是因为她拥有“落雁之姿”?我想不是的。在所有名垂千古的历史名人中,无不是给历史带来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大豪杰,大英雄。要么是立下千秋基业,要么就是为我们的文化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那么王昭君名垂千古是因为什么呢?她没有领兵打仗的才能,运筹帷幄的计谋,也没有能妙笔生花的文采。她靠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靠的是对于一个时代的无畏奉献。她不远万里入胡地、住穹庐、食畜肉、饮乳浆,而最令这个封建时代汉族的女子痛苦事不是这些,也不是不满三十岁丈夫便离世,而是她的皇帝要她 嫁给她的“儿子”。

“落雁”之谜——王昭君为何先后嫁于父子两代为妻?

据史料记载,后呼韩邪单于死,其子阏氏子代立,要求王昭君入胡籍,按胡俗“父死妻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自己的父亲或兄弟死了,自己的后母或兄弟的妻子,自己都应该娶过来做妻子。),对王昭君“欲妻之”。王昭君不愿接受这种落后的风俗,她上书汉成帝,要求归汉。她也只是个弱女子,她也有心中的底线,谁都很难接受自己的底线被打破,更何况一个封建旧社会的女子呢?她盼望汉成帝,这个自己汉人的王能救救自己。最后她却只等来三个字“从胡俗”。

王昭君作为“和亲使者”,一切行为的行为都很可能影响到汉匈关系,如果她不“从胡俗”,毅然归汉,那将是对汉匈关系的一次重大打击,因为她和单于的婚姻实际上是汉匈两族政治上的反映。历史的巨轮也许都会随之改变。王昭君妥协了,与自己的“儿子”继续维持着这段汉匈的“友谊”,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奉献了自己最后的力量。她自此再也不抱希望能再望故乡的月,饮故土的水,看故土的山,与亲人道一声晚安。最后客死胡地。古有杜甫诗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王昭君——这个被你那个时代所压迫的女人,又有着远超过你那个时代的觉悟的女人,你用自己的所有的一切吟唱出来的史诗巨作,如今被所有的人熟知。永远铭记这个坚毅的女人——王昭君。

好了,历史的疑云总是无穷无尽的,我是麦芒,期待下次与你相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