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公轉私≠漏稅,有風險,但不必焦慮

企業:公轉私≠漏稅,有風險,但不必焦慮

企業從對公賬戶轉賬到私人賬戶,經常發生,給員工發工資、報銷,法人自用,這些都是正常的。公轉私的風險來源於哪?就是稅。

​金稅三期上線以來,給無數的會計帶來了機遇,比如許多工作時間不長的會計被迫給企業做破產清算,做企業註銷,為自己的簡歷添上了輝煌的一筆。

為什麼很多企業紛紛註銷?就是因為搞不定自己的爛賬。這裡的爛賬指的是雖然之前報稅沒問題、財務做的賬沒問題,但是企業私賬業務太多,明著沒交多少稅。大數據監測下,這種企業全走公賬會賠錢,所以及時止損。

偷稅、漏稅這種事在中小企業中很常見,企業招聘財務也考察的是財務做假賬的能力,誰省的稅多,誰工資越高。不過這種情況已經被金稅三期打破了。

企業:公轉私≠漏稅,有風險,但不必焦慮

金稅三期、新社保、新個稅,三重壓力直接籠罩著各個企業老闆與財務,大數據監測法人私人賬戶、對公賬戶、會分析企業庫存、成本、盈利,計算企業是不是偷稅漏稅,想想還是很可怕的。

上市公司就不會有這種擔心,他們一直都是正常繳稅,所有企業都按規定繳稅,對上市公司和一些正常繳稅的公司會比較公平,但是企業賺不賺錢,稅務就不考慮了。

企業:公轉私≠漏稅,有風險,但不必焦慮

金稅三期會監測什麼呢?公對私、私對私(法人),超過5萬就被重點監測了。舉個例子,學校期末考試,一個學生經常低頭撿筆,你要是監考老師,你肯定會重點看他,如果學生有小抄,就會被處分,如果學生沒小抄,就沒事,頂多會被多關注一下。換言之,法人私人賬戶大額的資金來往,如果不涉及公司業務偷稅漏稅,也沒人管。如果是公轉私,也要注意處理好稅的問題,比如報銷的項目有沒有是應該計入工資部分的,個稅申報了嗎,還有社保有沒有按工資繳納,只要符合規定,多被看幾眼不用慌、不用急,最多去稅務跑一趟解釋一下。

好多企業老闆抱怨,簡直沒活路。我認識的幾個老闆,合規之後,有的還不如去上班(這是賺了),有的賠了點,有的乾脆註銷(註銷也很心酸),正常繳稅確實有很大的壓力,只希望以後出臺越來越多的稅收優惠政策了,寒冬雖冷,但不至死,還是希望每個企業都賺錢,這樣大家就不用擔心失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