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年的味道有很多,有些只能嘗,有些只能聞,但有些要用心去感受。過年意味著團聚,意味著喜悅,意味著家味。年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對於廣西人來說,年味是家鄉人準備過年忙碌的身影和開心的笑容,是臘月集市的喧鬧和繁榮,是家鄉美食的噴香。

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每當春節來臨之際,南寧市民便會準備許多過年食品,其中,年糕、粽子、粉利是南寧人過春節必備的傳統食品,民間俗稱春節食品“三件頭”。在廣西過年都有吃年粽的習俗,和端午節是的粽子不一樣,年粽裡面包裹的餡料更加的豐富,粽子有大有小,有類似元寶的矩形,還有三角形。年糕與粽子寓意“年年高(糕)中(粽)”,南寧人買年糕要印“發”字;而粉利則與春節期間擺設在門戶兩邊的盆桔組合成“歲歲吉(桔)利”之意。

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過去,南寧人春節拜年有“初一仔、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的習俗,即初一小輩給長輩拜年,初二新女婿給岳父母拜年,初三後則是出嫁女攜兒偕夫回孃家拜年。拜年時,除了要拎只大閹雞,還必須送上年糕、粽子、粉利“三件頭”,意圖將好兆頭饋贈親友。

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在桂平-玉林-梧州一帶,這裡的人們過春節頗具地方色彩。年前數日便開始“三忙”:一忙“潔戶”,家家要打掃衛生,去汙除垢;二忙“辦年”,準備過年所需的雞(閹雞為主,陸川一帶則以鵝為主)、鴨、魚、肉,各類蔬菜。以及春聯、鞭炮、香紙蠟燭等;三忙“炸食”,製作各種油炸食品如“白散”、酥角、脆子、薄脆之類。

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北海、欽州、防城港北部灣一帶,春節習俗基本一致。春節──農曆年初一通通關門閉戶,家家貼上紅對聯,慣例初一不出街。“恭賀新禧,添丁發財”這句話隨時隨地都能聽見。過年習俗“初一吃齋”,不得倒水落地,拜年道賀是新年見面的禮節,長輩慣給封包給小孩。正月初二頭牙要拜,生意老闆特別盛大,新年出街要擇日,擇時辰,擇方向才有吉利。初二起,街上行人穿紅戴綠,擁擠起來,煞有一片新氣象。新婚夫婦在初二、初四(雙日)忙回孃家拜年,岳父請酒是免不了的。

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百色、德保、靖西、隆林一帶,習慣守歲至午夜零時,家家戶家爭先恐後鳴放鞭炮,在一片喜氣洋洋之中辭舊迎新,並開始以最美好的言詞互相祝福。 在容縣、博白等地除夕守歲大多徹夜不眠,守一個通宵。在桂西百色市不少縣農村,至今仍然沿襲著一些各地不一、各有特色、饒有興味、多姿多彩的古老舊的過年習俗。每年過年的時候,還有不少地方的農村都殺豬過年。

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直到現在,廣西的有些地方還有著大年初一不梳頭不掃地的風俗,據說梳了頭來年生財就不那麼如意,會像梳子和頭髮一樣越梳越掉越梳越少越梳越空,而在大年初一掃地則會把新年喜氣和財富掃掉,不利於來年治家生財。

除了以上這些,廣西還有特有的“壯年”。壯年即壯族新年,時間比漢族早一個月。過去,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閤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壯年還有很多有趣的習俗。

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壓年飯

壯族人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餈粑。除夕這天,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起,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飯,叫“壓年飯”,這是預祝來年五穀豐登的意思。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梳洗打扮,迎接新春的開始。

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新年挑水

大年初一的拂曉之前,壯族的巧婦就紛紛到泉邊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像的石頭回家,並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聲。回到家裡,就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祈求六畜興旺。然後,用新水煮新年茶給全家喝。因為他們相信大年初一的水最純淨、最吉利,可以給一家人帶來整年的好運氣。

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伶俐水

大年初一壯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由村中公認的“伶俐嫂”擔的清水,壯家女子相信這樣可以變得更加地聰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藉此機會補求在新的一年裡找到如意郎君。據說喝了伶俐水,小孩會變得聰明伶俐;姑娘會嗓子清甜;老人會祛病長壽。

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舞雞舞春牛

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幽默舞雞歌,使主家喜笑顏開。主家從“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祈求六畜興旺。

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撐著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由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驅趕著“春牛”,簇擁著春牛的還有敲鑼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蕩蕩,喜氣洋洋。

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打扁擔 過新年

“正月舂堂閉轟轟,今年到處禾黍豐。”這是廣西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壯家流傳的一首古諺。唐代劉詢在其《嶺表錄異》中曾生動地記載了舂堂的舞韻:“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兩邊,約排了檸,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聲若鼓,聞於數里,雖思婦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農家的扁擔,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擔的娛樂形式煥發了生機。

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散年 吃母粽

大多數的壯家人大年初一是不串門的,白天吃湯圓,晚上才吃葷菜,據說可以消災去病。到了大年初二,婦女們帶著孩子在丈夫的陪同下,拿著禮品紛紛回孃家。壯族人的春節新奇而又熱鬧到了元宵節,再次祭祖以後,家家戶戶才把供品撤掉,這被稱為“散年”。“散年”是由家中長女攙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長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後剝開“母粽” (超級大的粽子),按家中年齡長幼有序地分發,每個人則須恭敬地接受並將其吃完,這就是“吃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拿著粽葉、香火,到叉路口或江河邊,焚香肅立,邊唱“避邪歌”,邊拋撒粽葉,以此“送兇禍”。

廣西人過年的那些事兒

除了壯族,廣西還有很多少數民族,這裡的每個民族過年都有不同的風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點, 唯一不變的是文化傳承中“年味兒”。你的家鄉現在還保留有哪些春節習俗?一起在評論裡分享自己家鄉過年的風俗與特色吧!(素材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