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灼的渴望,推我們前行

“我真希望自己能知道實情。我不喜歡無知。”

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在1980年寫下這兩句話,彼時,他正在為宇宙寫一本書,浩渺太空的神秘與美深深吸引了他。如今,重讀《宇宙》的我們仍包裹在對“無知”的惶惑中,38年飛逝,知識的點滴累進難以撫慰情感上焦灼的渴望。

被這份焦灼驅動著,過去一年,我們繼續穿行於書籍的雨林之中,力圖勾勒一幅清晰、開放、全面的人文知識圖景。今天,在歷經一個多月的徵選、初選和終選後,我們推出歷史、社科、自然領域的年度最佳圖書。這是第一財經的第一份人文圖書年選榜單,背後卻是十三年來,第一財經對於思想一如既往的確信,確信我們的靈魂深處,對於知識與真相的永恆渴望。

2017年,世界似乎變得更難以捉摸、溝壑難平,幸而閱讀燭照著我們。在這張榜單中,葉禮庭行走在民族紛爭的最前線,理查德·威爾金森追問財富與健康的關聯,王子今將秦漢史置於全球的視野下考察,王原還原著中國古脊椎動物進化的壯闊歷程……他們來自不同的領域,卻都是思想之網上堅定的編織者。作為讀者,我們處在這網絡的某一點上,每一次邊界的移動都輕輕地牽動著我們,只要我們足夠敏感、足夠好奇,就將領悟到其中的意義。

文化的尺度向來隱而不現。當我們選出這些書時,訴諸的既是理智的判斷也是內在的聲音:一種當下的關切、一種清晰包容的寫作方式、一個新穎的角度、一段充分的論證和一種親和的姿態。它們無法分割,共同鍛造著優質閱讀的底色。就像《宇宙》的成功,不僅是因為在物理學、天文學意義上解釋了這無限的星際,也從感性的角度呼應了我們對於自身所在的極大好奇。今天,在閱讀世界的大門上,銘刻著同樣的召喚:打開一本書,以理性和感性的雙重方式。

-歷史類十佳-

(全球史、國別史、專門史和個人史)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

【法】阿敏·馬盧夫 著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7年5月版

2017年底,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無疑往本來就不太平的中東地區扔下一枚火藥彈。耶路撒冷究竟歸誰?中東問題根源何在?其中一個繞不開的歷史事件,就是持續兩個世紀的十字軍東征。

關於十字軍東征,西方世界不管是在歷史還是小說、電影中,都有自己的解讀。本書則是根據阿拉伯歷史學家的記錄,站在阿拉伯人視角來看當時發生了什麼。世界著名中東問題專家阿敏·馬盧夫認為,十字軍東征在西歐掀起了經濟和文化上革新的同時,卻在東方導致數世紀的衰敗和文化上的封閉,影響時至今日依然存在,“穆斯林世界開始閉關自守,伊朗、土耳其或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縱使到了今天,依然搖擺在極端傳統派和西化派之間”。雖然本書法文版出版於上世紀80年代,馬盧夫的這部代表作至今讀來仍意味深遠。他書寫了當年阿拉伯世界的情形及阿拉伯人的感受,提供了一個當今主流視角之外的獨特文本。

本書是阿敏·馬盧夫的成名作。他是一位原籍黎巴嫩的阿拉伯作家,本人又出生於基督教家庭,父母都是基督教徒,少年時代就讀於貝魯特的耶穌會學校,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親眼目睹了黎巴嫩內戰之後移居法國。獨特的身世使得阿敏·馬盧夫對阿拉伯人深懷手足之情,對基督教又沒有根深蒂固的偏見,因此,他的書在穆斯林世界和西方讀者群中都很受歡迎。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

【美】梅天穆 著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後浪2017年10月版

把蒙古帝國對歐亞大陸的史無前例的征服,放到世界史與全球史的視野下進行描述和研究,以前似乎更多是日本學者的強項,比如剛去世的岡田英弘的《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從蒙古到大清:遊牧帝國的崛起與承續》,比如爭議頗大的杉山正明的《蒙古帝國的興亡》《忽必烈的挑戰:蒙古帝國與世界歷史的大轉向》《遊牧民的世界史》《蒙古顛覆世界史》等。其實,美、蘇、法等國學者也不乏這方面力作。

梅天穆(Timothy May)是美國蒙古史權威,著有《蒙古戰爭藝術》《蒙古的文化與習俗》等。本書是他的新作,也是近年來蒙古帝國史研究領域中的重量級作品。梅天穆重點描繪了由成吉思汗推動的歐亞文化交流,以及蒙古各汗國陸續崩解後,一個新的歐亞世界的產生過程,時空跨度上涵蓋了蒙古帝國的形成、元朝、四大汗國乃至之後數百年。在蒙古統治者的強制推動下,東西方交流繁榮一時,“蒙古治世”孕育出了嶄新的歐亞文化,蒙古作為毀滅文明世界的蠻族形象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

【英】尤金·羅根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2017年1月版

當今全球最動盪不寧的兩個地區,中東和巴爾幹半島,曾經隸屬於同一個橫跨三洲的龐大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奧斯曼帝國的瓦解,某種程度上釋放出了這兩個地區被壓制了500年以上的能量,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火藥桶”地區。英國曆史學家尤金·羅根在本書中揭開了中東地區在一戰中的真面目。這裡雖然不是一戰的主戰場,但依然有讓後來的丘吉爾首相長期蒙羞的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等著名戰例。依靠德國在資金、兵力和軍事策略上的支持,奧斯曼帝國抵抗住了來自俄、英、法的強大壓力,還竭力煽動穆斯林發動針對協約國的伊斯蘭聖戰,並在亞美尼亞進行了大屠殺。戰後,奧斯曼帝國被戰勝國分解,也因此埋下了現代阿拉伯世界無休止的衝突的種子。

奧斯曼帝國並不是被一戰終結的唯一一個大帝國,與它一起走向末路的還有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以及沙俄帝國,但是論及對今日世界局勢動盪的深刻影響,似乎還要首推奧斯曼帝國的瓦解。直到近幾年土耳其、埃及、敘利亞、伊拉克以及庫爾德人地區頻繁的政局變動,依然可見其深深的陰影。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戰敗者:兩次世界大戰間歐洲的革命與暴力,1917-1923》

【德】羅伯特·格瓦特 著

譯林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關於一戰和二戰,研究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以致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就發生兩次史無前例、慘絕人寰的戰爭,關注的人卻並不多。

事實上,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來說,1918年11月11日固然意味著戰爭的結束,而對於戰敗國來說,它卻是一場巨大暴力災難的開始。很大程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的破壞性並不只是西線殘酷的戰鬥,而是其所導致的毀滅性後果,即在戰後爆發衝突的地區,人們被革命、大屠殺、種族清洗和不斷升級的軍事衝突徹底野蠻化了。1917~1923年間,遍佈中歐、東歐和東南歐的暴力衝突導致數百萬人死亡。正如丘吉爾所說:“無論是戰勝者還是戰敗者,雙方都毀滅了。所有的皇帝及其繼承人都被殺死或廢黜了……所有人都是戰敗者;所有人都遭了殃;他們所給的一切都屬徒勞。沒有人能得到什麼……那些從戰場上數不清的日日夜夜中倖存下來的老兵,歸來時無論是帶著勝利的桂冠還是失敗的噩耗,他們的家園都已被戰禍吞噬。”正是在這樣的戰爭廢墟上,極端意識形態開始形成,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分別在意大利和德國取得勝利,並由此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青年斯大林》

【英】西蒙·蒙蒂菲奧裡 著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浦睿文化2017年3月版

國內這幾年出的斯大林傳記有好幾部,賣點也都是比較客觀,不像早年那樣意識形態色彩比較濃重。儘管如此,國內出版的第一本關於青年時代斯大林的傳記依然有其獨特價值。作者歷時10年,走訪了9個國家23座城市,掌握了最新披露的權威檔案,重述了斯大林如何從鞋匠的兒子最終成為列寧的左右手這一鮮為人知的成長曆程,還原了蘇聯的“史前史”。

斯大林早年鮮為人知的成長曆程是多樣的、矛盾的,作者做了詳盡的研究,從而為我們更好地理解他後來的發展,理解他內心的種種裂變,提供了最好的切入點。

本書作者是寫《耶路撒冷三千年》和《大人物的世界史》的著名歷史學家西蒙·蒙蒂菲奧裡,如果讀過那兩部全球暢銷的史學佳作,就會對其博學、睿智和極佳的文筆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之下,蘇俄史更是他的專長,專著有《羅曼諾夫皇朝》《葉卡捷琳娜大帝與波將金》《斯大林:紅色沙皇的宮廷》等,並寫過小說“莫斯科三部曲”(《薩申卡》《正午的紅色蒼穹》和《冬天的一夜》),對於斯大林及其時代的理解,要比其他西方歷史學家深入得多。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臺前幕後》

【美】沙希利·浦洛基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天地出版社2017年5月版

1991年的蘇聯解體是20世紀發生的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浦洛基將敘述視角集中到蘇聯解體前的5個月,也就是1991年7月末到1991年12月末,認為這段時間蘇聯和美國的重要決策改變了蘇聯命運和世界面貌。但這段戈爾巴喬夫辭職前的關鍵歷史卻被很多歷史研究者忽視了。

浦洛基是哈佛大學俄羅斯及烏克蘭史教授,也是東歐諸國史的頂尖學者。他精通多國語言,能夠查閱英語、俄語、波蘭語、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的文獻,這讓他的視角更為全面,能夠呈現一個關於蘇聯解體的全新的、戲劇性的故事。

全書根據最近解密的老布什總統圖書館的絕密檔案,包括總統顧問的備忘錄和老布什與世界各國領導人的絕密電話記錄,重新解讀了蘇聯解體的歷史,挑戰了關於冷戰結束的傳統觀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試圖結束冷戰、保全蘇聯作為其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夥伴的複雜遊戲。敘述圍繞著蘇聯解體中的四個關鍵人物——喬治·布什、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鮑里斯·葉利欽和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來展開。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中國1945:中國革命與美國的抉擇》

【美】理查德·伯恩斯坦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17年3月版

1945年是中國歷史上關鍵的一年,抗戰勝利並沒有給中國帶來最終的和平,內戰的陰影又在中國上空籠罩,原本就複雜的國共兩黨關係因美國和蘇聯的介入而增加了更多變數。美國本有機會構建與毛澤東和中共之間的良好關係,然而這一年最終成為一個重要分水嶺,不僅徹底改變了中美之間的關係,也永遠地改變了東西方關係的走向。

本書主要討論的問題是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面對複雜中國時局,美國的政策抉擇。當時,駐華美國官員試圖達成三個自相矛盾的目標:一、阻止中國爆發內戰;二、保證美國政府不捲入這場戰爭;三、阻止共產黨及蘇聯從美國與蔣介石政府手中奪去對中國北方的控制權。

曾任《時代》週刊駐北京辦事處第一位主任伯恩斯坦,用引人入勝的筆調描述了這個美國與中國關係的轉折之年。他從1944年底至1945年初的畹町戰役寫起,回顧了中國在二戰中的巨大犧牲和貢獻,對二戰中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及其變化、中國通們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建議及爭論等諸多內容進行了考察。他認為,無論當時美國採取怎樣的政策,都不可能根本改變歷史的走向,決定中國未來結局的絕不是美國的政策,而是存在於中國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中古門閥大族的消亡》

【美】譚凱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17年4月版

中國中古歷史上曾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折,那就是從先秦貴族一脈相承而來的豪門士族,轉變為更多依憑於科舉制度的士紳宗族。然而,儘管有種種解釋,主導中古中國數世紀之久的門閥大族為什麼會在十世紀完全消失,依然困擾著歷史學者。

唐代歷史研究中,近代以來在西安、洛陽等地大量出土的墓誌提供了新的文獻資料。但與國內學者更偏重於對出土墓誌文獻進行微觀的歷史研究、考證不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譚凱(Nicolas Tackett)的研究明顯更為宏觀,研究方法也令人耳目一新。他把上千份墓誌和3萬多個唐代人物傳記整理成一個數據庫,從大數據分析角度,發現唐代精英在權力地理分佈和社會網絡組成上的特點,進而重新審視舊時大族的社會適應性,以及為何隨著唐代滅亡,他們在歷史上突然消失。

譚凱的結論是,即便是改朝換代,中古門閥大族的適應程度都超過後人的想象,因此他們的家族才能在幾百年內都處於上層。直到880年黃巢佔領長安之後的30年大動亂時期,他們的政治影響力才因大範圍的肉體消滅而崩潰。譚凱新書在北京發佈時,有中國學者用了“振聾發聵”來評價這種大數據統計在唐代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唐代高層文官》

賴瑞和 著

中華書局2017年8月版

賴瑞和早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唐代歷史時,經常被史書和墓誌中的一連串唐代官名弄暈,不知道什麼意思。博士導師杜希德(Denis Twitchett)的一番話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讀傳統的歷史傳記時應當留意,那些看起來好像是無血無肉的骨架式履歷,只有連串的官名,但是,史官在寫這些傳記時,他心目中的‘內行’讀者,必定會發現這仕歷中的每一段,都有它的意義和內涵。”

他由此決定對唐代職官做“解讀”,讓今人再看唐人履歷時,就像讀專業同行的履歷那樣一目瞭然。他於是先後寫下《唐代基層文官》《唐代中層文官》。本書是唐代文官“三部曲”的第三部,聚焦最接近皇權的高層文官。

唐代有五大類高層文官:宰相、詞臣、史官、財臣、牧守,最全面掌控國家財賦,在地方上治理百姓。這些高層文官在唐代經歷了使職化的過程,從普通的職事高官,演變成皇帝的特使,在此過程中皇權也得到進一步擴張。本書通過個案分析,試圖闡釋唐代高層文官複雜官銜的特徵和深層意義,細緻解讀官員履歷材料,展現出級別的升遷或貶黜、職事的清要或邊緣、俸祿的豐厚或微薄,再現唐代士人宦途沉浮的經過。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秦漢史:帝國的成立》

王子今 著

中信出版集團·新思2017年10月版

這是臺灣三民書局組稿的“新編中國史”系列中的一卷,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大陸版。與傳統中規中矩的斷代史書寫不同,《秦漢史》不管在章節設置和內容上都令人耳目一新,重新展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大帝國400多年古樸而充滿活力的魅力,以及對後世的巨大影響。

作者從迥異於今日的秦漢時期的自然環境說起,闡釋了自然環境變化導致的權力更迭,並將帝國大幕的掀開放到了當時的世界格局範圍內,視角比較宏大。除了傳統歷史學家都會著墨的秦漢時代的政治制度,他還花了相當多的筆墨展示秦漢時代人的生活情狀、精神世界、時代節奏、女性地位,甚至兒童生活。其中關於秦漢人富貴追求、鄉土觀念、家國意識、精神寄託,以及漢代人的女權等方面的論述,都很精彩。作者還將中國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經濟重心南移的時間上推到秦漢時代。

作為國內著名秦漢史專家,王子今在寫作過程中吸收了最新的學術研究和考古資料,但在具有專業的嚴謹性和客觀性的同時,也很注重可讀性。

-社科類十佳-

(社會理論和社會觀察)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解放的悖論——世俗革命與宗教反革命》

【美】邁克爾·沃爾澤 著

商務印書館·三輝圖書2017年10月版

“阿拉伯之春”是宗教與社會革命之間複雜糾葛的最新實例。塵埃落定之後,這些最初以自由民主為口號的運動,幾乎都為基要派的宗教運動所覆蓋,保守的宗教派別輕而易舉地乘著人們激情的翅膀成為主要勢力,甚至掌握最高權力。

這樣的事情其實並不新鮮。早在“二戰”結束不久,紮根“民主”等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運動就曾在世界範圍內風起雲湧,然而一旦實現民族獨立,新創設的國家制度與原則,總會不可避免地面臨來自宗教領域超乎尋常的激烈反撲。

“民族解放運動究竟怎麼了?”當代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之一邁克爾·沃爾澤(Michael Walzer)試圖在本書中回答這個問題。他分析了二戰後建立的三個獨立國家印度、以色列和阿爾及利亞,以及伴隨其民族解放運動的宗教力量,如印度教激進分子、極端正統派猶太教徒和彌賽亞猶太復國主義者、伊斯蘭教激進分子。在沃爾澤看來,世俗的解放運動總是招致帶有強烈宗教性質的反撲,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民族解放運動醉心於世俗的抱負,忽視了傳統的宗教和民族立場,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在解放鬥爭勝利數十年之後,這些強大的力量殺了回來,與解放運動糾纏,甚至壓倒後者。因此鼓吹更徹底的世俗化,恐怕無助於真正改變這一令人無奈和悲哀的歷史事實。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公平之怒》

【英】理查德·威爾金森、凱特·皮克特 著

新星出版社2017年9月版

歷史上第一次,窮人的體重超過了富人,肥胖、心腦血管疾病逐漸從富人身上轉移到窮人身上;在美國出生的嬰兒,也可能比人均財富僅有美國一半的希臘嬰兒預期壽命更短。財富與健康究竟呈現怎樣的關係?社會上居於不同階層的人在預期壽命上究竟為何呈現差異?發達國家發生的變遷刺激著兩位流行病學家去探明這些問題。他們在這個問題上加起來已經花了50年時間,其間,他們蒐集了大量西方國家財富、幸福感與預期壽命的數據,論述了不平等對社會造成的多重影響,包括相互信任度、壽命、青少年懷孕、肥胖、精神疾病、犯罪率、社會流動性、教育等。

本書得出的結論是:在富裕國家,總體財富增長已經無助於幸福感和壽命的提升。決定一個社會死亡率和健康狀況的,不在於該社會的財富總量,而在於財富是否被平均分配。財富分配得越平均,社會的健康狀況就越好。這顯然是一份非常不利於自由市場和涓滴理論信奉者的研究報告。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托克維爾傳——革命時代的民主先知》

【英】休·布羅根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2017年5月版

托克維爾,這位誕生於212年前的法國思想家,因為王岐山在4年前推薦他的《舊制度與大革命》,而為更多中國人所關注。他對法國大革命及美國民主制度的研究,至今在史學界仍有巨大影響。1950年代,休·布羅根在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歷史系本科時,便已經開始研究托克維爾。在埃塞克斯大學歷史系任教期間,他又輾轉於世界各地名校開展材料蒐集和學術討論。直至他寫成此書,已經是與托克維爾認識50多年的“老相識”了。這部傳記全面、深刻地闡述了托克維爾的寫作生涯和政治經歷,出版後在學術界大獲好評,曾被英國媒體《經濟學家》評選為2006年度十大好書。

除了寫托克維爾本人的經歷,本書還深入挖掘他的人際關係。對托克維爾家族歷史的詳盡刻畫,使他身上的矛盾性得以顯現:這是一個出身貴族家庭,對舊制度充滿懷念的人,同時也是一位進步論者。此外,布羅根對他與妻子、學術夥伴、摯友之間的關係的描寫,也讓他的形象更為鮮明生動。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儒家角色倫理學——一套特色倫理學詞彙》

【美】安樂哲 著

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版

在美國退休了的著名漢學家安樂哲,在中國又重新“上崗”了,而且一干就是好幾份活,包括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席教授、山東“儒學大家”及“翻譯中國”項目擔綱者、智庫博古睿研究院學者,以及“國際儒聯”的副主席。

與崇尚個人主義、推崇個人自由的歐美人不同,安樂哲的亞洲學習經歷、他的漢學背景以及他個人對孔子的推崇,都決定了他更注重的是“關係”而非個人。他主張人應當在“關係”當中認識自我、履行責任,“關係”應該成為個人作為的方向,並希望借用儒家角色倫理來修正西方社會過於濃重的個人主義色彩,這一點與西方社群主義有相通之處。這部新作正是基於儒家角色倫理中的“關係”,來凸顯仁愛、忠恕、禮義等德行和規範的價值。

安樂哲從事中西比較哲學研究近50年,翻譯過《論語》、《中庸》、《道德經》、《孫臏兵法》、《淮南子》等中國哲學經典。這部《儒家角色倫理學》某種意義上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可以看作是他的儒學思想的綜合性表述,對中國古典思想進行了頗具特色的現代闡釋。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宗子維城: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

【美】羅泰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6月版

“禮”是傳統中國的重心所在,孔子對自己的思想的“夫子自道”,無非是“克己復禮為仁”,也即以恢復崩解的周禮為己任。但究竟何為“周禮”?這恐怕不能僅僅用傳世文獻的自我論證來解決,這時候,考古學顯示了其特別的重要性,能夠給出相對中性的解說。

那麼,中國青銅時代晚期的考古材料能勾勒出怎樣的社會狀況?在《宗子維城》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羅泰分析了周代氏族社會的基本情況、其內部融合與外部分界,以及東周時期的變革與重組。

與文獻資料與考古材料結合的分析方式不同,羅泰用以勾勒社會狀況的基礎幾乎全部來源於考古發現,極少用文獻資料做輔助。為了將考古材料與廣泛的歷史現象聯繫到一起,羅泰謹慎地建立了長長的演繹鏈條。除了考古學之外,書中還有一些人類學研究的痕跡,這體現在他復原了短工、船伕、廚師、客棧掌櫃等不見於文獻的普通人的情況,以及他對當時社會分層的刻畫。這可能得益於他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的學習經歷,以及作為著名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張光直親炙弟子的身份。

在羅泰看來,周禮並非一成不變可以去復古的某種最高典範,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孔子時代熟悉的周禮及其習慣法並非完全源自周公,而是源自公元前八世紀以來禮制的持續演進。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血緣與歸屬:探尋新民族主義之旅》

【加拿大】葉禮庭 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三輝圖書2017年8月版

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理解當時全世界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葉禮庭實地走訪了南斯拉夫、庫爾德斯坦、北愛爾蘭、烏克蘭、魁北克、重新統一的德國這六個國家和地區,親歷民族紛爭的最前線,勾勒“後冷戰”時代的民族主義地圖。在戰爭、分裂、遊行和恐怖襲擊背後,他看到一波洶湧的種族民族主義浪潮正席捲世界舞臺,血緣似乎重新成為國際關係中的關鍵要素,而公民民族主義正遭受嚴峻挑戰。為此他除了寫作本書,還為BBC拍了一部6集電視紀錄片。在葉禮庭看來,公共種族自身並不能創造社會凝聚力,因為這只是忠誠的條件之一,更多時候,人們會因為工作、配偶和其他稀缺資源而發生矛盾。可即便種族民族主義並不符合社會組織原則,它依然有著強烈的誘惑,並掀起一陣陣戰爭浪潮。

葉禮庭的身份很多元,他是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曾獲喬治·奧威爾獎、漢娜·阿倫特獎等,2009~2011年間甚至出任過加拿大自由黨黨魁。這本書裡,他顯現出歷史學者的深邃與理性,也透出強烈的現實關懷。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蝶變:澳門博彩業田野敘事》

劉昭瑞、霍志釗著

商務印書館2017年10月版

港產賭片,《賭神》、《賭聖》之類,看多了,會對澳門博彩業形成一些固定的成見。那麼真實的澳門賭場是怎樣的呢?本書的合作模式頗為有趣,作者之一是學者,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博導,另一位則是“局中人”,現任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文康社會事務部行政經理、澳博娛樂場員工俱樂部會長、金碧文娛中心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等要職,因此既有“內幕”,又有超然的學術視野。書中運用人類學調查方法,描摹了澳門博彩業的方方面面——中外“賭戲”的規則玩法、全球資本的競相爭奪、幫會社團的紛爭、政府的監管和控賭,等等。因為博彩業在澳門“一業獨大”的狀態由來已久,此書其實也覆蓋了澳門的社會文化以及市民生活情況。

這是一本非常紮實的調查報告,數據與參與式觀察交叉運用,在大量訪談資料的基礎上,形成了條理分明的分析。大量鮮活、深入的訪談資料和受訪者故事,也為此書增添了趣味性,可以滿足許多人對賭場內部神秘的運作機制的好奇心。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尋路阿富汗》

【英】羅瑞·斯圖爾特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版

這不是一本旅遊書,甚至不是一本稍具人文價值的旅行筆記,而是一段一開始就富有強烈使命感的危險旅程。雖然全書內容稍顯零散,但卻有不可低估的意義。因為作者羅瑞·斯圖爾特正是現任英國外交國務大臣,此前曾任英國駐印尼、波黑和伊拉克的外交官,也給兩位英國王子做過家教。他對英國當前的外交政策極具影響力,而英國正是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一直以來堅定的支持者。

回到2000年,27歲的斯圖爾特開始他徒步穿越亞洲的計劃,途經伊朗、尼泊爾、印度和阿富汗,行程近萬公里。本書記錄的就是他2002年初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經歷。當時,塔利班政權垮臺後的阿富汗尚未陷入另一段軍閥混戰亂局,斯圖爾特抓住這個轉瞬即逝的歷史窗口,花了36天從赫拉特向東徒步前往喀布爾。畢業於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完全受西方精英教育的斯圖爾特,在這趟旅程中真正見到了在地緣與文明的夾縫中掙扎的國家及其人民的生存狀態。不知道比所有其他西方政客更深入地瞭解阿富汗、中亞和中東的斯圖爾特,是否有可能作出一些改變?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

【法】賈克·阿達利 著

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版

相比於影視,音樂更具有滲透和爆破的力量,人們可以不去看,卻很難躲避周遭的聲音。希特勒曾在1938年說過:“少了擴音器,我們就沒法征服德國了。”音樂到底能對人施加怎樣的影響?本書提醒人們注意到一個被忽略的問題,音樂與社會秩序的操縱、掌握、預期行為有著密切而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

阿達利把音樂史分為四個階段:從遠古到17世紀的“犧牲”階段、從14世紀開始的“代表”階段、19世紀留聲機發明後“重複”和“創作”難解難分的階段。而這整部音樂史背後,正是噪音如何被接納、轉化,進而傳播、製造新社會秩序的政治經濟史。

阿達利是法國著名政治經濟學家,曾擔任密特朗總統的特別顧問,也曾被薩科齊總統邀請組建解放經濟增長委員會,他著述豐厚,特別愛好音樂。對於音樂背後的政治、經濟意涵,他有非常敏銳的洞察。在本書中,圍繞著“權力”,他講述了音樂的方方面面,也加入了很多現實的例子,比如,希特勒對瓦格納音樂的偏重、蘇維埃音樂健康進步的原則、音樂家地位的轉換、明星音樂人對青少年的制約、音樂暢銷排行榜等等。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

【美】N.凱瑟琳·海勒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版

隨著人工智能的進展和《未來簡史》等書的暢銷,“人”本身的未來越來越成為一個問題。尤瓦爾·赫拉利提出了“神人”,也就是一小部分智人特質發生改變,與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而進化成更高級的人類。事實上,近來有報道,芯片植入技術在美國已經開始進入日常實用階段,“身體”和“機器”之間的區別正變得越來越模糊。本書正是站在技術哲學/社會學的高度,深入探究“身體”在信息時代的命運,指出我們作為“人類”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人本主義主體將被消解,我們終將成為“後人類”,並且必須學會與其他生命形式共享這個星球甚至人類自身。

本書作者海勒是一名精通化學的文學教授。為了探明人與計算機的關係,她花了6年時間,閱讀大量人機關係學檔案,採訪計算機生物學和人工生命科學家,也鑽研了多個領域的技術論文。看得出來,維納的控制論對作者的基本思路有很大影響,並通過對菲利普·迪克的賽博朋克小說等流行文化的引用,提出了一個反笛卡爾式主體思維路線的關於“人的概念”的新思路。

-自然類十佳-

(自然、環境、科技)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宇宙》

【美】卡爾·薩根 著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8月版

卡爾·薩根(1934~1996)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成功也最知名的科普作家,當然,他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成功的科幻小說作家——雖然只寫了一部小說(《接觸》)。薩根的名作,如《宇宙》、《魔鬼出沒的世界》、《暗淡藍點》、《伊甸園的飛龍》、《布魯卡的腦》等,都早已有了中譯本,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無疑是《宇宙》,這是與他自編自導的13集同名科普電視系列片配套的書,曾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70周。

薩根在書中指出,在遠古時代,人們自覺與星星有緊密聯繫,試著背誦咒語召喚宇宙的力量來緩解他們的牙痛。但是隨著現代科學的巨大進展,他擔心宇宙的浩瀚無邊和它那令人驚愕的年齡,會讓現代人覺得自己無足輕重和形單影隻。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寫作和拍攝工作,讓人們嘗試去了解這“令人入迷的壯麗”,並重申“從現實和更深遠的意義上來說,我們是宇宙的一部分,我們誕生於宇宙,我們的命運與宇宙緊密相連”。

《宇宙》30年前就出過一箇中譯本,20年前和10年前都曾重版,此次的譯者陳冬妮是天體物理博士、北京天文館副館長,足夠專業,文筆也乾淨利落,完全可以取代早先的譯本了。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小宇宙:細菌主演的地球生命史》

【美】林恩·馬古利斯、多里昂·薩根 著

灕江出版社

目前多數關於演化歷史的圖書都在描述脊椎動物誕生之後的故事,對於早期的生物極少著墨。《小宇宙》卻將重點放在脊椎動物誕生之前、地球生命混沌初開之時。這是一個屬於細菌的世界,這種尺寸很小但對環境影響很大的單細胞生物,是大約40億年前地球開始有生命時的唯一居民。它們統治了地球至少20億年的歷史,持續地改變地球表面和大氣層結構。

《小宇宙》的兩位作者馬古利斯和薩根,分別是卡爾·薩根的前妻和兒子,本身也是知名的生物學家與科普作家。他們集合各種新研究成果,還原了演化之初的神奇面貌。如今海底大陸板塊裂縫附近岩漿、蒸汽、氣體仍像太古代一樣和海水混合著,30億年前在原始海洋中呼吸氧氣的細菌現在以線粒體的形態存在於我們體內,人類身體裡的碳百分之九十曾至少通過板塊裂縫或開口一次,這些事實都充滿趣味,同時毋庸置疑地佐證著作者的論點:人類不過是進化歷史上的新來者。馬古利斯和薩根的這部作品有助於我們修正對於演化的誤解:原始細胞在漫長時光中,已發展出生命所需要的多數技能。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征程:從魚到人的生命》

【加】舒柯文、【中】王原、【澳】楚步瀾 著

科學普及出版社2017年4月版

脊椎動物的演化不僅是一個全球現象,也帶有地域的特色。最近二十年間,中國境內大量關鍵時期、過渡類型的化石的發現和研究,極大地影響了生物演化理論。《征程》特別聚焦了“從魚到人”演化中的9個重要事件,如頜的起源、飛行能力的演化等等,凝練、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古脊椎動物的進化史。

地史時期極其漫長,脊椎動物演化的時間步伐也以百萬年或千萬年計算。古生物學家利用化石信息重建地球生命史,隨著新化石出土,信息仍在不斷更新和充實之中。作為三國學者合作的成果,《征程》加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圖文翔實,一些中國特有的高清晰化石圖片和結構復原圖是首次得以呈現,寫作上也突破了傳統模式,新鮮可讀。

正如作者所言,演化以“槍林彈雨”的方式持續在進行中,而今人類卻極大地影響了這個星球的生態系統,正在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脊椎動物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展現了豐富的可能,如果希望幾百年後脊椎動物類群仍能生動多彩,我們必須善待地球。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創造自然:亞歷山大·馮·洪堡的科學發現之旅》

【德】安德烈婭·武爾夫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後浪2017年10月版

18~19世紀,德國文化史上有幾對兄弟特別厲害,比如格林兄弟、施勒格爾兄弟以及洪堡兄弟。本書主角正是洪堡兄弟中的弟弟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他被同時代的人們認為是繼拿破崙之後最著名的人物,而今卻消失在他所創造的自然觀念之後。作者安德烈婭·武爾夫以生動的筆觸和翔實的資料將洪堡的個人傳記、旅行歷險和自然觀念的演變交織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學史上的樞紐地位(他對歌德、柯勒律治、達爾文、梭羅、海克爾等一大批巨人均有深刻影響),也搭建起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學家與現代的聯繫。

洪堡著迷於科學儀器、測量和觀察,以無窮盡的探索之心行走在南美洲與歐洲的高山。他將自然看做一種覆蓋全球的力量,發明了等溫線、等壓線,構想出全球植被與氣候帶的概念。基於“整體性”的觀念,他革新了我們今天看待自然的方式: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關聯。洪堡宛如一位21世紀的通才,帶著遠超同時代人的前瞻性視角,將敏感的心靈注入對奴隸制、環境問題與科研發展等的探討。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王立銘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廬文化2017年5月版

在2003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後,關於我們自身的遺傳秘密已經一覽無餘。然而,揮舞起“上帝的手術刀”的人們,在嘗試著修補人體基因以治療疾病的同時,是否也會利用這些技術來改造自己、改造下一代?基因編輯,究竟是阿拉丁的神燈,還是潘多拉的魔盒?

這是回溯整個基因編輯歷史所無法迴避的問題。在大幕拉開之際,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以幽默活潑的文字,帶讀者穿越人類認識基因的漫長曆史,回顧了最近幾十年改造基因、編輯基因的科學歷程,並探討了基因技術未來的發展前景及可能遭遇的倫理爭議。這不僅是一部探索基因的歷史,更是整個分子生物學科學史,以技術和商業雙線演進,多次驚天逆轉,可謂高潮迭起。

王立銘此前著有暢銷的科學讀物《吃貨的生物學修養:脂肪、糖和代謝病的科學傳奇》。身為鐵桿科幻迷,他的科普寫作也運用了頗多“小說”筆法,生動而有趣。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雜食者的兩難》

【美】邁克爾·波倫 著

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7月版

是人類馴化植物,還是植物馴化人類?在自然進化的圖景中,邁克爾·波倫筆下的人類是被誘惑者。植物利用人對於甘甜、美麗、陶醉和控制的慾望,獲得遺傳上的成功,這是波倫最為出名和石破天驚的觀點。在《雜食者的兩難》一書中,他用以審視人類的餐桌:玉米,現代食品工業最為廣泛使用的原料,如何以其豐產和多變徵服了人類,隱身於你在市場上買到的幾乎所有食物。

由艾奧瓦州的玉米田到堪薩斯州的飼養場與肉品包裝場,波倫一路追隨著以玉米為基礎的食物產業鏈。在這條複雜的工業鏈條上,人類逐漸喪失了與自然之間的原始聯繫,離真實的食物越來越遠,對於食品的困惑卻越來越多。他在這趟探尋旅程中再現了食物走向餐桌的過程,也從各個角度——植物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等,思考這一過程中人與土地、人與人的關係的變遷。

對波倫而言,改變的當然不止我們餐桌上的玉米和雞肉。這位新聞學教授、知名飲食作家在書中展示了他一直以來的包容性和現實感:食物是現代社會的縮影,我們所吃的東西,或多或少就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海洋中的愛與性》

【美】馬拉·J·哈爾特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未讀探索家2017年8月版

這本由海洋生態學家寫作的科普讀物,被評為2016年美國亞馬遜年度好書。它的副題比書名更有趣:“變性的魚,浪漫的蝦,怪癖烏賊及其他深海情色奇葩”。

本書的視角聚焦于海洋動物的性愛,以擬人化的詼諧筆法和科學嚴謹的寫作,描寫了海洋動物不可思議的性行為,及其涉及的方方面面。如作者所說:“這就是海洋中的性。這是一種對我們來說完全陌生的性,不過還是會有熟悉的味道,雖然也只是一點點。就絕大多數而言,波浪下的性看起來跟我們想象中的性行為沒有任何相似之處。然而,這就是經歷了幾億年的激烈競爭所產生的奇特現象——一切都是為了繁殖儘可能多的後代……從最高的礁石頂到最深的海溝底,繁殖與逃生是這個星球上的動物最關心的兩件事。因此,大自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性和生存上面……在大自然中,有一系列令人難以置信的方式來搞定這件事……真正的性進化是在荒野中完成的,而在野外,沒有哪裡比海洋更鹹溼、更狂野。畢竟,那兒才是性的發源地,也是自然母親練習她的生殖創造力時間最長的地方。”

此外,作者還講述了過度捕撈、氣候變化、汙染等等會如何影響海洋動物的繁殖,而海洋中的性反過來也會影響人類,因為它關於食品安全、健康、經濟發展等諸多問題。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倫敦霧:一部演變史》

【英】克里斯蒂娜·科頓 著

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2017年7月版

世界上的首都不少,但被稱為“霧都”的則只有近代的倫敦。這並非偶然。因為歷史上的各國都城,大體上都只是政治、文化、商貿中心,但只有率先實現工業革命的英國創造了一個新形態:它把自己的心臟地帶也變成了一個工業中心。“倫敦霧”(London fog)乃是一種“現代工業之霧”,在倫敦歷史上,從無霧到有霧再到無霧,可以說大體對應著這座城市的三個階段:前工業化時代、工業時代以及後工業化時代。

英國學者克里斯蒂娜·科頓在《倫敦霧:一部演變史》中梳理了19世紀以來那100多年裡英國人在報章、文學、詞典、繪畫、戲劇和影視作品中所談到的倫敦霧,勾勒出倫敦人對霧的曖昧態度:他們將霧稱作“倫敦特色”(London particular),既“體現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屬性,一種首都之城令人豔羨的優越感,但也包含著反諷意味”,因為這畢竟又不算是多值得羨慕的特色;與此同時,人們雖然對霧感到無奈,但一切工作似乎又運轉如常(反正有人工照明),以至於他們在很長時間裡也並沒有多大動力去改變這一點。沒有了霧,冬季似乎都不算完整,而倫敦好像也都少了點什麼似的。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雜草記》

【日】柳宗民 著,三品隆司 繪

四川文藝出版社·新經典2017年3月版

日本是世界上少有的四季非常分明的國家,一年到頭都有花開,看草看花就能知道到了什麼季節,所以花道之類在日本格外發達,便是必然。但是花花草草中絕大多數不起眼甚至難看的品種,是無法進入花道,被賞玩以至供奉的。在植物學中,一般把妨礙其他植物生長的都叫作“雜草”;而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所有不知道名字長得也不夠好看的草統統會被歸為“雜草”。但在柳宗民眼中,“沒有一種草,該被叫做‘雜草’”,因為“並不是只有長得好看的人才能稱之為‘人’啊”,相反,“只要認真觀察,再不起眼、再無趣的植物都蘊蓄著生命的堅韌與美好”。

柳宗民是日本民藝運動創始人柳宗悅第四子,著名園藝家、園藝評論家,曾主持在日本非常受歡迎的NHK電視臺《園藝的愛好》節目。《雜草記》將專業知識與人文關懷熔於一爐,是一部嚴謹翔實的自然筆記,也是一曲洋溢著愛與尊重的生命禮讚,柳宗民以專業的眼光去觀察、去體悟,娓娓道來每一株普通雜草的獨特與不凡。此外,書中還配有120幅手繪插圖,全部由著名科普作家兼插圖師三品隆司繪製,非常精美古雅。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 | 焦灼的渴望,推我们前行

《我在亞洲的狗》

【瑞典】斯文·赫定、傑西卡·S·斯赫爾 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2017年4月版

生命中最後一段時光,在故鄉斯德哥爾摩一幢安靜的兩層小樓裡,功成名就的探險家斯文·赫定,腦海中清晰浮現出來的是17年亞洲腹地探險生涯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狗。那是1952年秋天,令他獲得世界級至高榮譽的樓蘭古城大發現,三次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填補亞洲地圖上未知區域空白的輝煌探險經歷,俱往矣。相反,這個老人想起的是一次次孤獨寒冷、危險艱辛的路途中,跟隨他的流浪獵犬尤爾達仕、母狗皮皮和它的孩子小皮皮、藏狗尤爾巴爾斯……

“直到我的首次亞洲之行開始,我在瑞典從來沒有養過狗。”在最後一本書《我在亞洲的狗》中,斯文·赫定寫下這樣的一個懷舊的開頭。書中,他一如既往地延續了早前就讓無數中國讀者為之迷戀的、在《亞洲腹地旅行記》(又譯《我的探險生涯》)中展現的優美而隨性的文筆。唯一不同的是,探險家回想起年輕時在異國他鄉與狗以及其他動物的萍水相逢,多了一份淡淡的懷舊。

與此同時,他完全沒有今日動物保護主義者或者寵物豢養者的那種矯情,相反,秉持一種真正的“自然主義”,將動物與人的生死都看作自然界大循環的一部分,透著一種“堅硬的柔情”。《我在亞洲的狗》完成兩個月後,87歲的斯文·赫定長眠於斯德哥爾摩一個教堂墓地。

-第一財經年度圖書評選委員會-

周健工 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CEO

應民吾 第一財經綜合新聞中心主任

馬俊 第一財經客戶端(網)總監兼互聯網視頻產品中心主任

許雲峰 第一財經評論部評論員

王培霖 第一財經評論部評論員

羅敏 第一財經閱讀週刊主編

彭曉玲 第一財經閱讀週刊記者

孫行之 第一財經閱讀週刊記者

-第一財經閱讀週刊-

理性思想/純淨閱讀

沉澱十餘年的第一財經閱讀版塊,於2017年以全新“閱讀週刊(CBN Reading)”呈現,在報紙、網站、APP、微信等多個平臺同步釋放,勾勒清晰、開放、全面的人文知識圖景。

“閱讀週刊”欄目包括深度訪談、綜合報道、評論、專欄、書單、書摘等等,介紹中文出版界最新、最好的作品,傳達人文知識領域新鮮、專業的寫作。

基於十餘年的知識積累與資源積累,秉承一年來閱讀週刊的選書標準與選書目標,融合大陸重要人文出版社的力量,第一財經推出2017年度圖書,在歷史、社科、自然等領域,推選年度最可讀人文讀物。

-附:Top50入選書單-

(排位不分先後)

歷史類:

1.《中古門閥大族的消亡》,【美】譚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2.《亞洲史概說》,【日】宮崎市定,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3.《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法】阿敏·馬盧夫,民主與建設出版社·紅點文化

4.《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美】梅天穆,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後浪

5.《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英】尤金·羅根,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

6.《青年斯大林》,【英】西蒙·蒙蒂菲奧裡,民主建設出版社·浦睿文化

7.《黑旗:ISIS的崛起》,【美】喬比·沃裡克,中信出版社

8.《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臺前幕後》,【美】沙希利·浦洛基,四川人民出版社

9.《朝鮮戰爭:一段你耳熟能詳,卻遠未了解的歷史》,【美】布魯斯·卡明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0.《當圖書進入戰爭》,【美】莫里·古皮提爾·曼寧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11.《秦漢史:帝國的成立》,王子今,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

12.《戰爭的餘燼:法蘭西殖民帝國的滅亡及美國對越南的干預》,【美】弗雷德裡克·羅格瓦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3.《唐代高層文官》,賴瑞和,中華書局

14.《追尋歷史:一個記者和他的20世紀》,【美】白修德,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

15.《北京口述歷史系列:衚衕裡的姑奶奶》,定宜莊 等,北京出版社

16.《現代日本史》,【英】安德魯·戈登,中信出版集團

17.《維米爾的帽子》,【加】卜正民,湖南人民出版社

18。《中國1945:中國革命與美國的抉擇》,【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19.《萬用之物:鹽的故事》,【美】馬克·科爾蘭斯基,中信出版集團

20.《美麗靈魂:黑暗中的反抗者》,【美】埃亞勒·普雷斯,中信出版集團

21.《孤燈下的記憶》,趙絪,山西人民出版社·漢唐陽光

22.《拜占庭帝國:拯救西方文明的東羅馬千年史》,【美】拉爾斯·布朗沃思,中信出版集團

23.《潮來潮去:海關與中國現代性的全球起源》,方德萬,山西人民出版社·漢唐陽光

24.《九月的十三天:卡特、貝京和薩達特在戴維營》,【美】勞倫斯·萊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5.《中國科學幻想文學史》,【日】武田雅哉,浙江大學出版社

26.《吐番絲綢之路》,張雲,江蘇人民出版社

27.《學術江湖》,桑兵,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8.《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法】費爾南·布羅代爾,商務印書館

29.《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瑞典】皮特·恩格倫,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

30.《弦誦復驪歌:教會大學學人往事》,岱峻,商務印書館

31.《明史:多重性格的時代》,王天有、高壽仙,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

32.《東京審判:為了世界的和平》,程兆奇,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33.《末代沙皇公主回憶錄》,【美】瑪利亞·帕芙洛娃,中國畫報出版社

34.《文明史》,【法】費爾南·布羅代爾,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

35.《十字軍的故事》,【英】鹽野七生,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

36.《中華帝國的衰落》,【美】魏斐德,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37.《大月氏:尋找中亞謎一樣的民族》,【日】小谷仲男,商務印書館

38.《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傳》,【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新星出版社

39.《巴黎:現代城市的發明》,【美】若昂·德讓,譯林出版社

40.《印加帝國的末日》,【美】金·麥誇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41.《安第斯山脈的生與死 》,【美】金·麥誇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42.《康拉德文學傳記》,【英】塞德瑞克·沃茨,江蘇人民出版社

43.《海洋與文明》,【美】林肯·佩恩,天津人民出版社·後浪

44.《南齊書》,(南朝)蕭子顯,中華書局

45.《1913,一戰前的世界》,【英】查爾斯·埃默森,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

46.《戰敗者:兩次世界大戰間歐洲的革命與暴力》,【德】羅伯特·格瓦特,譯林出版社

47.《真實的卡斯特羅》,【英】萊斯特·科爾特曼,江蘇人民出版社

48.《宮崎市定亞洲史考論》,【日】宮崎市定,上海古籍出版社

49.《明星與素琴》,雲從龍,東方出版社

50.《父親的失落園》,【美】阿里埃勒·薩巴爾,新星出版社

社科類:

1.《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美】漢娜·阿倫特,譯林出版社

2.《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美】C.萊特·米爾斯,南京大學出版社

3.《被遺忘與被仰望的》,【美】蓋伊·特立斯,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4.《村落裡的單身漢》,彭大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道德景觀——科學如何決定人性價值》,【美】薩姆·哈里斯,中信大方

6.《德國人和他們的神話》,【德】赫爾弗裡德·明克勒,商務印書館

7.《蝶變——澳門博彩業田野敘事》,劉昭瑞 霍志釗,商務印書館

8.《發現的時代——21世紀風險指南》,【南非】伊恩·戈爾丁【加】克里斯·科塔納,中信大方

9.《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家、社會和經濟》,【美】彭慕蘭,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10.《公平之怒》,【英】理查德·威爾金森,新星出版社

11.《國家構建: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世界秩序》,【日】福山,學林出版社·理想國

12.《何故為敵——族群與宗教衝突論綱》,【德】李峻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3.《基因之外——文化如何改變人類演化》,【美】彼得·裡克森 羅伯特·博伊德,浙江大學出版社

14.《記憶的性別——農村婦女和中國集體化歷史》,【美】賀蕭,人民出版社

15.《技術、性別、歷史——重新審視帝制中國的大轉型》,【英】白馥蘭,江蘇人民出版社

16.《解放的悖論——世俗革命與宗教反革命》,【美】邁克爾·沃爾澤,商務印書館·三輝圖書

17.《精英的黃昏》,【美】克里斯托弗·海耶斯,上海譯文出版社

18.《禮物的流動》,【美】閻雲翔,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19.《理學、士紳和宗族》,章毅,浙江大學出版社

20.《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英】尼古拉斯·漢弗萊,浙江大學出版社

21.《貿易的猜忌》,【英】伊斯特凡·洪特,譯林出版社

22.《女性貧困》,【日】NHK特別節目錄製組,上海譯文出版社

23.《青苔不會消失》,袁凌,中信大方

24.《權力的生成——香港市區重建的民族誌》,夏循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5.《日本新中產階級》,【美】傅高義,上海譯文出版社

26.《儒家角色倫理學》,【加】安樂哲,山東人民出版社

27.《社會學家的肖像》,姜利標,上海人民出版社

28.《審美的腦——從演化角度闡釋人類對美與藝術的追求》,【美】安簡·查特吉,浙江大學出版社

29.《食物語言學》,【美】任韶堂,上海文藝出版社

30.《私人生活的變革》,【美】閻雲翔,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32.《思想的力量——智識之旅的非常規自傳》,【匈】雅諾什·科爾奈,上海人民出版社

33.《斯文——唐宋文化轉型》,【美】包弼德,江蘇人民出版社

33.《四種分叉》,趙汀陽,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4.《托克維爾傳》,【英】休·布羅根,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

35.《為什麼長大?》,【美】蘇珊·奈曼,上海文藝出版社

36.《餵養中國小皇帝》,景軍 等,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7.《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美】凱瑟琳·海勒,北京大學出版社

38.《我在現場——性社會學田野調查筆記》,黃盈盈 等,山西人民出版社·漢唐陽光

39.《五十四種孤單——中國孤宿人群口述實錄》,普玄,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40.《學以為己》,李弘祺,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1.《血緣與歸屬》,【加】葉禮庭,中央編譯出版社·三輝圖書

42.《尋路阿富汗》,【英】羅瑞·斯圖爾特,北京大學出版社

43.《謠言如何威脅政府——法國大革命前的兒童失蹤案件》,【法】阿萊特·法爾熱,浙江大學出版社

44.《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法】 賈克·阿達利,河南大學出版社

45.《正統與華夷——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研究》,劉浦江,中華書局

46.《中國新工人——女工傳記》,呂途,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7.《轉型與交往——一個工廠的勞工民族誌》,劉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8.《宗子維城——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美】羅泰,上海古籍出版社

49.《走私如何威脅政府——路易·馬德林的全球性地下組織》,【美】邁克爾·卡瓦斯,浙江大學出版社

50.《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一個組織學研究》,周雪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自然類:

1.《雜食者的兩難》,【美】邁克爾·波倫,中信出版集團

2.《海洋中的愛與性》,【美】馬拉·J.哈爾特,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未讀探索家

3.《雜草記》,【日】柳宗民 三品隆司,四川文藝出版社·新經典

4.《遊隼》,【英】J.A.貝克,浙江教育出版社

5.《花朵的秘密生命》,【美】沙曼·阿普特·蘿賽,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未讀探索家

6.《深海》,【美】詹姆斯·內斯特,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未讀探索家

7.《探尋自然的秩序》,【美】保羅·勞倫斯·法伯,商務印書館

8.《癌症·新知》,李治中(菠蘿),清華大學出版社

9.《地圖之上:追溯世界的原貌》,【美】西蒙·加菲爾德,電子工業出版社·譯言東西文庫

10.《四季啊,慢慢走:北京自然筆記》,年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1.《征程:從魚到人的生命》,【加】舒柯文【中】王原【澳】楚步瀾,科學普及出版社

12.《香港方物志》,葉靈鳳 餘宛霖,商務印書館

13.《一根稻草的革命》,【日】福岡正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樂樹文化

14.《偉大的海洋》,梅拉尼·L.J.斯蒂斯尼,重慶大學出版社

15.《草地上的嗡嗡聲:一位昆蟲學家的自然筆記》,【英】戴夫·古爾森,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16.《泥土:文明的侵蝕》,【美】戴維·R.蒙哥馬利,譯林出版社

17.《醉酒的植物學家》,【美】艾米·斯圖爾特,商務印書館

18.《半個地球:人類家園的生存之戰》,【美】愛德華·威爾遜,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廬文化

19.《人類的誤測》,【美】斯蒂芬·傑伊·古爾德,重慶大學出版社

20.《新水源:乾涸世界的希望》,【美】朱迪思·D.施瓦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1.《創造自然:亞歷山大·馮·洪堡的科學發現之旅》,【德】安德烈婭·武爾夫,浙江人民出版社·後浪

22.《北極夢:對遙遠北方的想象與渴望》,【美】巴里·洛佩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23.《宇宙》,【美】卡爾·薩根,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4.《倫敦霧:一部演變史》,【英】克里斯蒂娜·科頓,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

25.《羽毛:自然演化中的奇蹟》,【美】托爾·漢森,商務印書館

26.《極簡進步史》,【英】羅納德·賴特,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7.《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王立銘,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廬文化

28.《哲學早餐俱樂部:四個傑出科學家如何改變世界》,【美】勞拉·J.斯奈德,電子工業出版社·譯言東西文庫

29.《小宇宙:細菌主演的地球生命史》,【美】林恩·馬古利斯【美】多里昂·薩根,灕江出版社

30.《第三極的饋贈:一位博物學家的荒野筆記》,【美】喬治·夏勒,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1.《我在亞洲的狗》,【瑞典】斯文·赫定,貴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

32.《地球正義宣言——荒野法》,【美】科馬克·卡利南,商務印書館

33.《鯨背月色》,【美】戴安娜·阿克曼,中信出版集團

34.《引力波》,【美】珍娜·萊文,中信出版集團

35.《我們人類的進化》,【英】亞歷山大·H.哈考特,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

36.《菜籃子革命: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7.《乳房:一段自然與非自然的歷史》,【美】弗洛倫斯·威廉姆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8.《人體的故事》,【美】丹尼爾·利伯曼,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廬文化

39.《宇宙的尺度》,【美】大衛·布拉特納,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未讀探索家

40.《海錯圖筆記(貳)》,張辰亮,中信出版集團

41.《鏽蝕:人類最漫長的戰爭》,【美】喬納森·瓦爾德曼,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42.《草間居遊》,魚山,中信出版集團·活字文化

43.《我們人類的基因》,【英】亞當·盧瑟福,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

44.《林奈傳:才華橫溢的博物學家》,【英】維爾弗裡德·布蘭特,商務印書館

45.《人工智能簡史》,尼克,人民郵電出版社

46.《思無邪:詩經名物圖解》,程俊英 細井徇,上海古籍出版社

47.《成為農夫:我和兩隻羊的奇妙生活》,【美】道格·範恩,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48.《日益寂靜的大自然》,【德】馬歇爾·羅比森,林欣怡,北京大學出版社

49.《超人類革命》,【法】呂克·費希,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博集天卷

50.《人類2.0》,【美】皮埃羅·斯加魯菲,中信出版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