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生學習——混進“圈子”,學習可以像呼吸一樣成習慣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體發展的需要,終生學習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但很多時候,我們寧願玩遊戲、追劇、看小說,也不願去學習了,寧願吃生活得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我們為什麼不願再學習?

相信大家在學生時代都聽過一句話:等你考上大學就輕鬆了,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沒有人會管你。的確,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這種思維模式:高考之後,就可以不用學習了。因為是應試教育,成績的高低彷彿決定了一切,學習變成了一件很功利性的事情,學習就好像只是為了高考,所以上大學之後,我們很容易就放縱自己。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進入社會之後,我們可能會在一個相對穩定、沒有太多變化的環境下工作、生活,這樣就會給我們造成一個錯覺:我們所掌握的知識是夠我們用的。這樣我們就沒有學習的理由和動力,而且我們也經常會聽到長輩說要熬資歷,等資歷變老了就會好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顯然不是。古語有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的大腦是不用則退的,不是有小夥伴常說腦子生鏽了。而且之前的文章就有講過幸福感的重要性,而學習,就是為我們帶來更有幸福感人生的一大保證。

當然,我們不願學習,可能還有一個原因:被一萬小時定律給嚇到了,喪失了學習的信心。覺得一萬小時實在是太長了,還是不學了。但所謂的一萬小時定律,是指從一個普通人到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我們並不需要成為世界級大師,我們只需要知道、瞭解一些知識就好了,我們只需要一個二十小時定律。

有了動力和信心,我們該如何才能將學習終生化:

1、 想好自己要的是什麼,永遠不要自我侷限;

2、 互助式的學習模式;

3、 浸潤式的學習環境;

4、 你在和誰做朋友,你有什麼微信群。

在之前的文章就有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就能很好的自我激勵,而我們和歐美學習文化的差異,就在於他們更敢於挑戰權威。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被所謂的標準答案和最優解所限制,在我們能夠承擔的風險下,勇於跳出現有的圈子,嘗試不一樣的東西。

而互助式的學習模式,也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內化知識,而且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可以很好的提升我們的滿足感。至於學習環境也很好理解,有學習氛圍是可以很好的督促我們學習的,如果沒有,也要想辦法尋找或自己創造。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很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慢慢變成什麼樣,在好友圈裡有一個榜樣,不僅可以很好的激勵你去學習,而且他還可以帶著你一起學習,帶著你進入他的學習圈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