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曆史上的'‘三姓家奴’'究竟是誰?

說到“三姓家奴”,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就是三國時期的呂布,根據影視作品留給我們的印象,呂布唯利是圖、貪圖美色,董卓用一匹赤兔馬就讓呂布殺了“義父”丁原,王允用貂蟬便讓呂布殺了第二個“義父”董卓,在電視劇中被張飛大罵為三姓家奴。不過,這都是在三國演義文藝作品中的描述,而在歷史上,有一個真正的“三姓家奴”,而他是被司馬懿殺死的,他是誰呢?又經歷了怎樣的人生,才會成為一個三姓家奴呢?

三國曆史上的'‘三姓家奴’'究竟是誰?

一叛劉璋

建安初年,孟達與法正為了躲避饑荒,逃入益州成為劉璋的屬下。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璋聽說曹操將派兵到漢中征討張魯,想到張魯若被曹操擊敗,蜀中門戶漢中失守,益州恐亦不得保全,於是引進劉備入川助拳。

三國曆史上的'‘三姓家奴’'究竟是誰?

劉璋派去迎接劉備入蜀的,正是孟達和法正。這兩人覺得劉璋無能,呆在劉璋手下只有自取滅亡,便商量投奔劉備。於是,兩人就這樣跳了槽,成了劉備的人。與法正不同的是,劉備奪取益州後,封法正為蜀郡太守,封孟達為宜都太守。

對於這樣的任命,孟達覺得委屈。他一直覺得自己功勞、能力不弱於法正,而法正在漢中戰後為尚書令,與諸葛亮平起平坐,孟達僅僅是宜都太守。曹操放棄漢中,孟達從秭歸進攻房陵,斬殺房陵太守蒯祺,然後進攻上庸。這時,劉備卻派劉封自漢中出發,與孟達會合於上庸,成了孟達的上司。

三國曆史上的'‘三姓家奴’'究竟是誰?

二叛劉備

建安二十四年孟達攻打上庸時,劉備派自己的義子劉封從漢中來協助他,劉封率軍趕到後,與孟達合兵一處,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劉封來統帥孟達的部隊,孟達本來就一肚子意見,兩人相處得非常不好。劉封軍事才能突出,又是劉備義子,一直心高氣傲,沒拿孟達當回事。期間,劉封奪了孟達的鼓吹依仗,雙方之間水火不容,這可能也是後來他拒絕救援關羽的原因。關羽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被東吳大將呂蒙偷襲荊州,佔了他的大本營江陵,被困樊城、襄陽的。他一不能像法正那樣不斷升官,二不被劉備信任,叛逃時給劉備寫信說:“臣委質已來,愆戾山積,臣猶自知,況於君乎!”信中並沒有說別的,滿紙委屈而已。

三國曆史上的'‘三姓家奴’'究竟是誰?

關羽正在與樊城守將曹仁對峙時,被呂蒙偷襲後,關羽立時處於兩面受敵的被動局面,要求劉封和孟達派兵救援,卻遭到拒絕,理由是“山郡初附,未可動搖”。關羽失敗被殺,他們難辭其咎,闖了大禍,孟達再次叛逃。孟達來投時,魏主曹丕剛繼位,雖然他也不喜歡這種反覆無常的人,但他把孟達來降視為他有吸引力的表現,所以還是很歡迎的,而且委以重任,任命他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他平陽亭侯,讓他擔任新城太守。

三國曆史上的'‘三姓家奴’'究竟是誰?

三叛曹魏

曹丕死後,孟達又開始三心二意,原因是“自以久在疆場,心不自安”。這話令人費解:為什麼久在疆場會心裡不安呢?“與吳蜀固好”——《晉書·宣帝紀》中的這句話,似乎揭開了他為何心不自安的秘密。

三國曆史上的'‘三姓家奴’'究竟是誰?

而且從“與吳蜀固好”這句話來看,孟達竟然還與吳國保持著友好關係!這是幾個意思呢?難道他是在給自己留後路,而且留了還不止一條?他的心不自安,完全有可能來自這個原因,所以曹丕一死,再也沒人罩著他了,他害怕新主人饒不了他,又想來個大轉移。諸葛亮得知後,就“陰欲誘達”,希望他重歸蜀漢,孟達便與諸葛亮約定了起兵的日子。

三國曆史上的'‘三姓家奴’'究竟是誰?

司馬懿知道後,擔心孟達突然起兵,先給他寫了一封信,是把他穩住,免得他突然發難而不好收拾。孟達當然不信司馬懿,但他天真的以為司馬懿帶兵來討伐他,需要先向天子請示,得到批准後才會發兵,至少需要一個月。哪知司馬懿沒有報請天子,立即率兵日夜兼程,僅用八天時間就抵達了新城。公元228年(太和二年)正月,司馬懿攻城,堅守了十六天後,孟達外甥鄧賢和部將李輔開城投降,他則被自己的部下申耽一槍刺死,司馬懿砍下他的腦袋,傳示洛陽。

三國曆史上的'‘三姓家奴’'究竟是誰?

縱觀孟達的一生,雖然他的反覆無常有這樣那樣的原因,甚至還遭受過不公平待遇,但他受不了委屈、又反覆背叛(一叛劉璋,二叛劉備,三叛曹魏),註定不會有好結果。無疑也是一種沒有“職業道德”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