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縣:王吉屯村——粉條加工成產業,繪製發展“新座標”

睢县:王吉屯村——粉条加工成产业,绘制发展“新坐标”

村民在晾曬紅薯澱粉

12月11日,雪後天晴,記者一行慕名到睢縣尤吉屯鄉王吉屯村採訪。剛入村頭,遠遠望去,村南側空地上一排排晾曬的粉條猶如一條蜿蜒的長龍,在陽光的照射下晶瑩剔透;生產線上,20多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清洗紅薯、打粉、晾曬;進入粉條加工車間,裊裊炊煙香氣撲鼻,每塊足有30斤重的粉塊碼放在一起,煞是壯觀,6名工人各司其職,把和好的紅薯麵粉置於漏斗中,下粉、撈粉、上杆、外運。

“進村不用問,十戶八戶做細粉;進村不用瞧,十家八家有粉條。”這是過去睢縣人對尤吉屯鄉王吉屯村粉條加工的真實評價。如今,該村的粉條已成功註冊“王吉屯”商標,打響了特色品牌,走出一條“綠色+電商+效益”發展的新路子,從而使該村的粉條加工業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組合了供應鏈,培育出農村新產業、新模式。

“現在我們一家三代從事粉條加工,75歲的公公負責技術指導,我和丈夫負責生產,兒子負責銷售。”該生產車間負責人薛勤告訴記者,目前該車間日生產粉條2000多斤,用工30餘人,除管吃以外,工人每天工資130多元,產品銷往周邊縣、市及上海、山東等地。

“我們村粉條加工已有130多年的歷史,俺村40歲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會下粉條。”負責撈粉的陳汝法說,當時他們村家家從事粉條加工業,每逢早集,村民就挑著挑子到尤吉屯鄉、陽驛鄉、縣城等地的集市上售賣,常常是早集還沒結束就已經賣完了。

到上世紀70年代,該村粉條加工陷入低潮,粉條製作只有偷偷加工,村民挑著挑子走村串戶售賣,銷售方式是物物交換,相當辛苦,有許多作坊停止了生產。

村民李國祥告訴記者,1978年改革開放後,那時的農民致富門路少,只有依靠自身的技術發家致富。然而粉條加工是個苦活、累活,還需要七八個人合作才能完成,收入甚微。到上世紀80年代,受打工潮的影響,一些年輕人開始外出務工,只有上年紀的人才在家從事加工業。

“1994年我在廣州打工,接到丈夫的電話,說有個睢縣老鄉吃中咱家的粉條了,預訂了1.8萬元的粉條欲發往美國送給朋友。”薛勤說,聽到這個消息後,她認為粉條加工前景廣闊,就回來從事粉條加工,這一干就是24年。

“俺村今年發展紅薯種植面積300餘畝,每畝產量6000餘斤,畝均收入2100元。按三斤出一斤粉面計算,一畝出2000斤粉條,一斤粉條10元,畝均增收1.8萬元。”該村黨支部書記李金華說,2014年他從睢縣運輸公司回鄉任黨支部書記,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依託本村粉條原生態、不摻假、品質好、備受周邊群眾青睞的資源優勢,該村成立了睢縣金華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採取公司+農戶的運作方式,融合該村的粉條加工業,併為該村粉條註冊“王吉屯”商標,運用“互聯網+”的思維,利用官方微信公眾號將粉條優勢與特性對外宣傳,採用“微店+電話購銷”的模式,為加工戶提供多種購銷渠道。

談到今後的發展,李金華說:“目前我村粉條‘老字號’申報工作已經完成,正在審批,下一步將打造‘王吉屯粉條文化產業園’,把粉條文化以壁畫、視頻的形式進行歷史再現,並擴大紅薯種植規模,新上烤紅薯、水果紅薯、高澱粉紅薯新品種,拉長產業鏈條,發展紅薯醋、免洗粉條等項目——,為下一步打造生態鄉村遊做鋪墊,達到旅遊+產業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