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灌陽竹枝詞》裡說道:“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開時湧岸邊。喜看榪槎頻撤處,歡聲雷動說耕田。都江堰市以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建於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風雨仍發揮著越來越巨大的作用,千年古堰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標準。都江堰市原名灌縣,早在夏禹時代稱“導江”,傳說因夏禹治水導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渠首工程位於市區西北部,秦國時期,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同時,景色秀麗,文物古蹟眾多的都江堰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大家從成都來,都看到沿途縱橫交錯的河渠,奔湧著盈盈清水,流淌進遠近碧綠的田疇,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兩千多年以來,古堰把滔滔東瀉的岷江水引到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國”的富饒和美麗。

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締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是公元前三世紀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帶領人民群眾建造了舉世無雙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學地實現了導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後,由於都江堰水利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設置專門的官員管理,前後有不少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維護中不斷地將積累的經驗變成規範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一直髮揮著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說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閃射出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典範,是毫不誇張的。

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站在樓臺的敞廊上遠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見岷江從山裡滾滾而來,在拐彎處被一條像魚頭的長壩一分為二,堤壩這邊的江水順玉壘山腳流到一座孤立的山頭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著山這邊走向遠方,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長堤的頭部叫魚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飛沙堰,孤立的山頭和玉壘山之間的水道叫寶瓶口。魚咀、飛沙堰、寶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體工程,魚咀用於分水,讓灌溉的水進內江,多餘的水走外江;飛沙堰用於溢洪排沙;寶瓶口用於引流入渠。就是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長存的“不壞金身”。今天我們看起來,它們是那樣的簡單。甚至覺得平凡。其實正印證了—句“偉大出於平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蘊涵著極大的科學性,其設計和建造所體現的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可以稱之為最高水平的成就。

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二王廟座落於玉壘山麓,是紀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這座廟宇原是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時遷“望帝祠”於郫縣後,為表達對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後來這裡就被更名為“崇德廟”;宋朝,由於李冰父子相繼被救封為王,便改崇德廟為“王廟”;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為“二王廟”。二王廟的建築有五大特點:一是佔地少,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築密度高,達到60%;三是不強調中軸對稱,這與大多數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特點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規模宏大,佈局嚴謹,令人賞心悅目。

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走出二王廟,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內江,架在江上的鐵索橋,就是著名的安瀾橋。請大家隨我過橋去魚咀參觀。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全長320米。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1803年),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它是溝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

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橋的原址本來在魚嘴處,1974年因興建外江水閘,經國務院批准,將索橋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鋼索建造。索橋是我國古代人民為征服高山峽谷,急流險灘,利用本地竹木資源創建的懸空過渡橋樑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過這晃晃悠悠的橋,去體味如履簿冰的感覺吧,過索橋可是遊都江堰最有樂趣的項目之一呵!

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大家已經知道,魚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體部分。站在魚咀的壩口,看岷江迎面而來,經魚咀一隔分為兩股,即外江和內江。魚咀就是分水堤的頭,為什麼要修在這裡呢?起多大作用呢?這就要回到二王廟石崖上刻的“分四六、平潦旱”的兩句話上了。魚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魚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韓家壩的穩固性和分水作用,並在此基礎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魚嘴的堤壩,把岷江水一分為二,分為內江和外江。由於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內低,再加上正有一個彎道,所以魚咀分水後在春耕季節江水流量較小時,主流就有約六成的水進入內江,首先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用水。洪水季節,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勢受河床彎道的制約明顯減少,再由於外江一側江面較寬,內江—側江面較窄,內江的流量會自動低於外江,進水約四成,這樣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難題。這種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經中所說的“分四六、平潦旱”。

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緊接魚咀的這道長堤叫金剛堤,每年內江淘河起來的泥沙就用來堆積加固堤壩,既保證內江護岸,又解決了泥沙的出路,這就是歲修“三字經”上說的“挖河沙,堆堤岸”。金剛堤盡頭處成了一個斜坡,然後是一道矮壩,這就是飛沙堰了。飛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個主體工程,這堰修在離堆之側,是一道低壩,堰頂距河床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為內江洩洪排沙。從魚嘴分進的內江水,被離堆一頂,自然旋流起來,每當夏秋之季水流量大於寶瓶口的可流量時,寶瓶口不能通過的水,主要從飛沙堰洩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從飛沙堰一齊流出去。“飛沙”二字的意思就在於不僅溢洪還能排沙。

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寶瓶口是都江堰系統工程的關鍵環節。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猶如瓶口一樣,嚴格控制著江水進人成都平原的流量,當寶瓶口的進水量飽和後,無論岷江發生多大的洪水,寶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納。這種穩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防洪、運輸等都產生了特大效益。寶瓶口旁的這座小山叫“離堆”。

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選擇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是極其科學的。它使內江水經過一段流程後水勢便於控制,水質進一步澄清,然後被迎面獨立的離堆頂託江水,創造了飛沙堰洩洪排沙的功能和寶瓶口的瓶頸效用。保證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說,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決定了整個渠首工程的佈局。兩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設計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國古代水利科學水平,難道不值得我們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奮嗎!

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離堆是當年李冰在此處開鑿的一個引水口。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國,還沒有火藥,而且鐵器的使用也較落後,這玉壘山十分堅固,要人工開鑿缺口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於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燒岩石,使之熾熱,然後澆水醋。鑿去一層,再燒一層,如此反覆進行,終於在八年後,開了—個缺口,這口子使玉壘山分出了離堆,也建成了寶瓶口。

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據傳,在開鑿寶瓶口時,李冰不僅身先士卒,奮勇當先,同時李冰的女兒“冰兒”也為之英勇獻身。當寶瓶口還差最後一層巖牆就可打開時,每人都知道開這層巖牆的人便必死無疑。“冰兒”卻毅然要求去,寶瓶口鑿開了,可“冰兒”卻被滾滾的江流吞食了,人們說她死後羽化成仙,神靈便附在玉壘山上,從遠處便可見“冰兒”安祥地仰臥在玉壘山,日日夜夜地守護著這千年古堰。

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看到這裡,我們今天的都江堰之行就要結束了。“岷江奔瀉沖決去,過堰激流似安瀾。陸離長鍤數千載,英雄只為田間民。”都江堰,這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不僅給了我們一個新的現代化發展的城市,也給了我們一份古樸、悠然的心情。帶你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都江堰的介紹全在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