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都是“百萬富翁”

最近,本君看到一份《中國十大城市育兒成本排行榜》,排名前10就是100萬元起步,而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養娃成本平均需要200萬以上。


有網友戲稱,父母真心不容易,養大一個娃,就要消滅一個百萬富翁。


中國式父母,都是“百萬富翁”



是啊,天下的每位父母其實都是隱形富豪,他們傾其所有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但這筆養育賬我覺得不是數字可以衡量的。

養不起?不敢生?


還記得前段時間,一個5歲孩子的逆天簡歷嗎?


中國式父母,都是“百萬富翁”



這種新聞給全社會所傳遞的焦慮感,實在太可怕!

似乎所有人都在向你傳遞一個信息:

從幼兒園開始,一步差,則步步差,最後沒有一個好的學歷起點,孩子在起跑線就已經輸給人家一大截。你作為父母,以後對得起孩子嗎?

“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不要太在意起點上的細微差異”。

道理家長都懂,但自己就這一個娃,如果自己有條件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為啥要放棄呢?

如果沒條件呢?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啊!

所以越來越多經濟條件優越,甚至還沒那麼好的家庭,都拼早教、拼學區、拼教育。

甚至我看到很多媽媽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都是在家全職帶娃,對此本君深感敬佩!

我們家是有給力的老人幫忙,才讓夫人能迴歸職場,在夫人休產假全職帶娃的那些日子,一個人精力上的消耗實在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但育兒成長之路,不僅需要你耗費海量時間和巨大心血堆積出來,而且還需要很多金錢作墊腳石,才能走到最後。

“房奴”雖然可怕,但那個數字是你買房前就明明白白擺在面前的,一算就能算出來。

但“孩奴”更可怕,因為教育投入這件事,是個無底洞,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別說二胎了,就算是一胎,也讓很多年輕人打起了退堂鼓。

如果你已經有一個娃


當我成為一個孩子的父親後,我曾很認真地考慮過是否生二胎。

我自己就是獨生子,回想小時候,缺乏兄弟姐妹陪伴,只能和電子遊戲作伴,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一件很讓人感到遺憾甚至悲傷的事。

更可怕的是長大後,父母終究要離你遠去,尤其到老了,連個能走動的至親都沒有,真的滿淒涼的。

我第一次強烈萌發生二胎的念頭,是今年第一次帶孩子去遊樂園玩的時候。

我發現孩子總喜歡跟在不認識的小哥哥小姐姐身後,主動去搭訕,和其他幾個小孩玩的很開心。

等人家一個個都走了,孩子的失落感立刻寫在臉上。

那一刻,我真覺得我的小孩挺可憐的……

因為回想起我小時候,也是這麼可憐。

雖然我們也經常抽空和孩子一起玩,但大人陪孩子玩,和孩子之間一起玩,真的不一樣。

什麼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把孩子生下來,就是一種責任。

養活是一回事,養好又是另一回事了。

對於如何教育孩子沒有標準答案,哪怕是教育學專家,給出的建議也不一定適用所有人。

本君不是專業搞教育的,我只是結合自身經歷和對社會的觀察,分享我的見解,不喜可噴,歡迎拍磚指正。

我認為做父母的在教育問題上最大的認知誤區是:

總把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強加在孩子身上,把我們自己或學校老師或主流社會意識形態認為重要的教給孩子。

為什麼大家不反過來想想:“20-30年後,孩子在社會上立足時,真正最需要的是什麼技能?”

如果我們從30年後孩子需要的社會生存技能出發,倒推現在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就會發現,“財商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出生時,當父母的會在孩子身上看見無數可能性,從而對孩子寄予無限的想象和期望。

但這種過高的想象和期望,對孩子很不公平。

我們自身就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憑啥要孩子將來事事完美?

我們自己都沒考上“雙一流”,憑啥非得逼孩子考上?

我們自己就是身無所長的平凡人,憑啥要孩子將來成就卓越?

殘酷的現實就是:世界上99.99%的人都是普通人,既不會富甲天下,也不會成為社會名人,更不會寫入史書——我們這代人如此,下一代也一樣。

所以你現在最煩惱的事,超大概率也是30年後,你孩子最煩惱的事。

大部分人現在最大的煩惱,是啥?

沒錯,缺錢。

你孩子以後超大概率也一樣。

所以拋開那些空想,把孩子當成一個平凡人看待,他最需要的,其實是財商教育。

而這恰恰是正統學校教育的空白——從小學到大學,體制內都缺乏系統的財商教育。

我所認為的財商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延遲消費”和“複利投資”。

越早能控制自己的消費衝動,做到延遲消費(很多成年人現在都做不到),越早啟動複利投資,今後對比同齡人,在財富上的領先程度就會越大。

反過來說,當同齡人缺乏財商教育,而你的孩子從小就接受了科學而系統的財商教育,他才真正在與同齡人的競賽中,贏在了起跑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