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逗”娃?這些人麻煩離我孩子遠點


中國式“逗”娃?這些人麻煩離我孩子遠點

中國式的“逗”娃,就是把心靈單純而又敏感的孩子,變得像成年人一樣絕望和粗俗。

一位爸爸帶5歲的女兒去餐廳吃飯。女兒吃得興高采烈,不小心將陶瓷勺子摔斷了。

爸爸對女兒開玩笑說:“勺子摔壞了,吃完了要把你押在餐館過夜。”

看聽到爸爸那麼一說,女兒哇的一聲哭了,哭得很傷心,半天都平復不下來。

一旁的媽媽白了爸爸一眼,把女兒抱在懷裡安撫了好久才消停。

在一旁的我見了,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小時候,一大家子親戚過節出去聚餐,吃到一半,有個叔叔嚇唬我,說要把我留在餐館洗碗付飯錢。

當時我這頓飯,吃得真是憂心忡忡,生怕大家吃完飯把我一個人留在這兒。

中國式“逗”娃?這些人麻煩離我孩子遠點

中國式“逗”小孩常用語:

1、再不聽話,就把你送給別人養。

2、再哭,就讓壞人把你抓走。

3、你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

4、我兒子長得好秀氣,像個姑娘。

5、媽媽生了弟弟,以後就不喜歡你了。

這些中國式“逗”娃的言語,說的人或許覺得好玩,但毫無底線的“逗”孩子,會傷害到孩子。

李學軍在《兒童心理學》一書中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

4—6歲是兒童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認同感形成的關鍵時期。

兒童自我認同感的形成和完善,與外界環境的反饋有著緊密的聯繫。

兒童的理性思維能力和對周遭事物進行客觀評判的能力尚不夠完善和獨立。

所以他對自己的判斷,重要依據他人的評價。


中國式“逗”娃?這些人麻煩離我孩子遠點


對於他人語言的反覆強調,孩子會放在心上,內化成對自己的一個主觀認知。

假如這些語言是積極的,那麼孩子就會自信、樂觀。

假如這些語言是消極的,孩子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成長,就容易變得自卑,孤僻。

所以,這些玩笑話的殺傷力不容小覷。

中國式“逗”娃?這些人麻煩離我孩子遠點

曾有一名淮安市漣水縣的男孩,從小父母就外出打工,周圍鄰居常會和他開玩笑,說他不是父母親生的,是外面撿來的。


中國式“逗”娃?這些人麻煩離我孩子遠點


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男孩和父母很少交流,從小就覺得自己真是父母抱養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性格也愈發孤僻自卑,不願意和別人交往。

終於在17歲那年,一時想不開,用煤氣自殺。

在外人看來,左鄰右舍的玩笑話,孩子居然還當了真,甚至還去自殺,似乎有點不可思議。


中國式“逗”娃?這些人麻煩離我孩子遠點


其實對於孩子而言,是不是玩笑話,他又怎麼懂得區分呢?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曾說:孩子不能區別現實和笑話,他們會信賴大人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有這樣的新聞,一個6歲的小女孩,弟弟過滿月辦酒席,有鄰居跟她開玩笑,說:“你媽媽有了弟弟,以後就不要你了!”結果在大家聚餐時,小女孩偷偷地把剛剛滿月的弟弟從樓上扔了下去,弟弟當場死亡。


中國式“逗”娃?這些人麻煩離我孩子遠點


對於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對現實與玩笑是無法判斷的,為了得到父母的愛,把弟弟扔下了樓,當真是一句話毀掉了一個家庭。

各位父母,不要因為面子而屈從,讓孩子遭了中國式“逗”娃的害。

另外,我也想跟這些三嬸四伯二大爺們鄰居朋友們說,中國式“逗”娃,若你愛他,就不要這樣“逗”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