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拜七歲孩子為師,他是什麼來頭?

孔子為什麼拜七歲孩子為師,他是什麼來頭?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不少神童,比如我們熟知的曹衝,據說他在6歲的時候智商就已經超過成年人了,我們小學課文中學習過曹衝稱象這個典故,這件事就是發生在他6歲的時候,可見他驚人的智商。還有北朝時期的元嘉,大家肯定都玩過這麼一個遊戲,左手畫方右手畫圓,元嘉一邊畫,一邊在心裡數前面吃草的羊的數量,口裡還背誦文章,同時把這幾件事都做好了。

孔子為什麼拜七歲孩子為師,他是什麼來頭?

最讓人佩服的還是要數春秋時期魯國的一位神童項橐,《三字經》裡面有這麼幾句“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仲尼說的是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十分好學,當時有個孩子叫項橐,孔子就向他學習,偉大的聖人時刻不忘記學習,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孔子在魯國講學的時候常常聽說東邊的紀障城裡面的百姓都非常博學,孔子也去那邊看看順便想學習學習,帶著一批的學生風塵僕僕的就去了。

一行人駕著馬車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看見前方有幾個兒童正在路中央玩耍,看見來車了紛紛避讓,只有七歲的項橐依舊站在路中間,孔子的車不得不停下,他很好奇的問你怎麼不躲開,是有什麼事嗎?項橐指著腳下用泥巴堆砌的城池說“向來都是車避城牆”。孔子於是繞城而走。

孔子為什麼拜七歲孩子為師,他是什麼來頭?

本以為只是個調皮的小孩正打算這麼走了,後面的弟子覺得被為難了,於是出了個問題想難住項橐,結果他機智的回答並反問,反倒難住了後面這些弟子,孔子感嘆後生可畏啊!這個小孩不一般,打算再考考他,當時他父親正在一旁做農活,孔子就問你知道天上有多少星星嗎?你知道一年能收多少五穀雜糧嗎?

這種問題一般7歲孩子都會認死理,項橐很快回答“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穀”。說完就跳到旁邊的水池裡游泳,喊他也下水,孔子不會水拒絕了,項橐說“鴨子也不會但照樣下水。葫蘆也可以漂浮在水上”。孔子認真回答鴨子有羽毛可以浮起來,葫蘆中間是空心的所以沉不下去。項橐又說鐘的中間也是空的怎麼就能沉下去?這把孔子難住了。

孔子為什麼拜七歲孩子為師,他是什麼來頭?

因為這個七歲的孩子孔子不去紀障城,就在這裡停下來拜項橐為師。有人說這是後人杜撰的故事,但是從史料上看來這件事有一定的真實性,前面說了《三字經》上記載過,這個故事最早是在《戰國策》上面,而且寫得很詳細,還有《史》《志》上面都記載了。

有人就會奇怪為什麼項橐的記載有頭無尾,後來怎麼樣了?其實項橐出生很普通,並沒什麼來頭,只是因為孔子才名聲大噪。但是歷史對他的記載並不是很多。當時孔子拜七歲孩子為師的事情傳開了,很多人諸侯都派人來找他想為己所用,這樣的人才誰都不想錯過,據說當時吳國和齊國的人同時找到項橐,兩邊的將士都想帶走他,雙方短兵相接場面混亂,吳國將士眼看搶不過來一劍將項橐刺死,真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啊!但是他的死有爭議,一說因被人爭奪而死,還有說在十歲那年病死的。

孔子為什麼拜七歲孩子為師,他是什麼來頭?

項橐長相非常清秀,他的學識大多都是通過自己的學到的,父母並沒有特意給他安排老師,而且他對所有事物都好奇,遇到不懂的就問,問的問題也不是一般孩子想的,鄰里和父母常常被他的問題難倒。他善於發現和思考,小小年紀對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孔子為什麼會拜七歲孩子為師呢?都知道孔子的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習路上不分年齡,這說明了孔子對於學習的深刻認識,也就是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做到不恥下問,採集百家之長,才是做學問的真諦。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大家該如何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