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最嚴“斷奶”新政後,中國光伏業去年整合提速、出口增長

2018年經歷史上最嚴苛的“531斷奶新政”後,中國光伏行業是在至暗時刻中偃旗息鼓還是加速邁向平價上網的春天?由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主辦、1月17日在京舉行的“光伏行業2018年發展回顧與2019年形勢展望研討會”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國光伏產業的生存現狀。中國光伏行業正由補貼依賴逐步向平價轉變,從粗放式發展向精細化發展轉變,後補貼時代的行業整合仍在繼續。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在研討會上稱,“531光伏新政”令光伏行業經歷了2013年以來最大的政策環境變動。但新政頒佈後,國內依然保持較高的裝機熱度,全年光伏新增裝機量超過43GW(1GW=1000MW,1MW=1000KW),繼續位居世界首位。從製造端各環節來看,2018年全年表現雖低於年初預計,但高於新政頒佈後行業低迷狀況下作出的悲觀判斷。產能利用率上,不同產能規模的企業呈現明顯分化,年產能較高的一線企業由於規模優勢、海外市場發達等原因,平均開工率在七成左右,受國內政策衝擊較小,產能較小的企業則開工率嚴重不足、低於五成。此外,2018年是中國光伏企業在技術創新進步上最活躍的一年,光伏產品出口繼續增長,棄光率也繼續下降至3%。

2018年國內光伏產業繼續增長,出口達到歐美“雙反”後最高水平

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的持續擴大是促使主管部門尋求產業政策轉向的主因之一。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已達到1000億元。

2018年6月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公佈的千餘字光伏發電新政,在全行業引發了不亞於數年前歐美對華光伏“雙反”的巨震。該新政文件的落款時間為5月31日,故被業內稱為“531光伏新政”。儘管能源主管部門曾在去年早些時候釋放過政策收緊信號,但“限規模、降電價、降補貼”多管齊下,以“強力收韁”為標誌的新政之嚴厲和無緩衝期,遠超業內預期。隨之而來的生產企業開工率下滑、部分企業啟動降薪裁員和光伏產品價格斷崖式下跌,令中國光伏行業被不斷蔓延的悲觀情緒所籠罩。

從全年情況看,2018年光伏產業繼續保持穩增長。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去年全年製造端各環節產量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同比增長:2018年,多晶硅產量超過25萬噸,同比增長超過3.3%;硅片產量109.2GW,同比增長19.1%;電池片產量87.2GW,同比增長約21.1%;組件產量約85.7GW,同比增長14.3%。

與此同時,光伏發電量在繼續升高、棄光率則持續下降。2015-2018年,光伏發電量從400億度左右增長至1700億度,棄光率從兩位數以上降至3%左右。

经历最严“断奶”新政后,中国光伏业去年整合提速、出口增长

在產品價格繼續下滑的情況下,受全球光伏市場繼續增長以及海外基地產能逐步釋放的拉動,去年國內光伏產品出口量繼續增長。2018年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總額161.1億美元,達到“雙反”後最高水平,同比增長10.9%;硅片、電池片受價格跌幅影響,出口價減量增;組件出口額和出口量雙升;各環節出口量均超過2017年,其中組件出口量增長30%至41GW。

经历最严“断奶”新政后,中国光伏业去年整合提速、出口增长

隨著歐盟對華長達五年的“雙反”告一段落(2018年8月歐盟宣佈,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在當年9月3日到期後終止),歐洲市場復甦,中國去年對歐洲主要國家(荷蘭、德國、英國)的組件出口同比增長、對烏克蘭、西班牙的組件出口大幅增長。

為避免貿易保護風險,據行業協會統計,國內已有超過20家光伏企業通過合資、併購、投資等方式在海外佈局產能,主要集中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海外基地的產業配套能力逐漸增強。“531新政”影響下,國內企業將電站開發、EPC、運營服務、儲能業務向海外拓展布局,行業正在興起新一輪“走出去”熱潮。

行業整合還將繼續,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依然“壓力山大”

2019年,行業洗牌還將繼續。光伏企業正扎堆IPO或借殼上市,一旦成功,募集資金將推動產能的持續擴張和行業整合。行業協會認為,在多晶硅領域,2019年新增產能持續釋放,中東部地區硅料因成本原因將逐步淘汰,產業佈局將進一步向西部地區集中;硅片環節,隆基、中環、協鑫、晶科四巨頭格局初現,而且隨著高效電池產能越來越多,下游對硅片品質的要求正在提升,增加了單晶硅片環節的進入壁壘;電池片環節,通威、隆基、愛旭、展宇等異軍突起,排名電池產能產量前列,中國臺灣地區電池產能逐漸落幕;組件環節,因按需生產、開工靈活性大,不存在需要持續性生產的問題,因此不會發生大的整合,大企業因品牌、渠道等門檻繼續保持競爭優勢,中型企業生存壓力將加大,小企業因可獲得大企業代工訂單仍留有一定生存空間。

一系列洗牌與調整後,中國光伏行業的風險和挑戰仍存。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日益增大依然是壓在頭頂的一座大山,王勃華稱,預計2018年缺口超過1400億元,其中光伏缺口超600億元。電站持有量大的企業補貼拖欠數額已達幾十億元,且正在以每月幾億元的速度增加,承受了巨大的資金壓力。

“矛盾的是,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能源革命的積極推進需要保持一定市場規模。而補貼的缺口一方面造成電站開發商無米下炊,另一方面也束縛了行業主管部門制定年度裝機規模,影響了未來幾年的價格、規模等政策的出臺進度。” 王勃華說道。

此外,當前的光伏產能存在著成長中的、階段性的過剩傾向,需要行業整合走向可持續發展。但複雜的內外部形勢下,穩增長和維穩壓力較大,給行業整合帶來較大壓力,影響落後產能的及時退出。行業標準的數量多與實踐難之間,也存在不協調和爭議之處。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吳勝武在研討會上指出,2018年國內光伏產業在產能階段性、結構性供需失衡、產品結構單一、企業差異性不大、標準檢測認證體系滯後等方面亟需調整。光伏產業和企業發展正面臨多方面挑戰。在國內,面臨結構調整、產業格局重塑、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等強大壓力,企業決策稍有不慎,就有被淘汰出局的風險;在國外,貿易環境越趨複雜,部分國家或地區光伏製造業加快規模化發展也給產業帶來一定競爭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