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債兩線並進 保險紓困產品“下單”提速

一日落地三單,保險專項產品新年元旦前一週的動向,預示著這一為紓困上市公司及優質民營企業而生的特殊產品,開始進入提速階段。

據消息人士透露,保險紓困專項產品今年落地的速度還會加快,將通過權益、固收等模式紓解上市公司的流動性壓力。並優先進行以權益法核算為目的的投資,支持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價值,探索構建化解股權質押風險的長效機制,提高救助效率,而不只是一時的應急性救援。

股債“雙箭齊發”

2018年12月27日,人保、國壽、陽光三家保險資管公司的保險紓困專項產品同時落地。上證報記者獨家獲悉,加上國壽資產及新華資產最開始的各一單,截至目前,保險紓困專項產品已落地五單,投資規模合計逾22億元。

自去年10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允許保險資管公司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後,各保險資管公司便迅速著手落實。

上證報記者獨家獲悉,截至目前,共有9家保險資管公司在中保保險資產登記交易系統共完成9個專項產品的登記,合計目標規模1060億元。包括:發行人主動公佈的國壽資產-鳳凰、陽光資產-穩健、太平資產-共贏、人保資產-安穩投資、新華資產-景星、泰康資產-聚力智選、中再資產-新安等7個產品,以及上證報獨家獲悉的太保資產-永全、華泰資產-創贏。

根據基礎資產和交易結構情況,保險紓困專項產品具體可包括權益類產品、混合類產品和固定收益類。目前已落地的五單中,有四單透露了操作模式:一種是權益類模式,如國壽資產兩單都是直接買入上市公司的股權;一種是固定收益類模式,如人保資產投資民企上市公司發行的公司債券,陽光資產投資上市公司大股東發行的可交換公司債券。

業內人士表示,通過固收類模式紓困上市公司,體現了保險紓困專項產品在固定收益市場為民營企業降低再融資成本的作用,以及提升債券投資者對民營企業的信心,和維護市場穩定的作用。

優先權益法核算的投資

有接近監管的人士明確向上證報記者表示:“設立保險紓困專項產品的宗旨與目的,在於引導保險資金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為優質上市公司和民營企業提供長期融資支持,維護金融市場長期健康發展,而並非謀求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至於具體的篩選標準,則按照市場化原則運作,由保險資管公司自行進行投資價值與風險判斷。

據一家已設立保險紓困專項產品的保險資管公司人士透露,整體的投資策略是,在滿足風險管理要求的前提下,選擇質地優良、但短期內由於股票質押產生流動性風險的上市公司作為投資標的。重點選擇先進製造業、民生消費和鄉村振興等行業,並且經過公司長期跟蹤研究,符合保險資金穩健運作的要求。

“質地優良”的具體維度包括:具有可預見的前景和市場、發展健康的企業,基本面良好,有較強的品牌、專有技術和資源,經營狀況和現金流良好,當前估值處於行業及歷史低位,但短期內由於股票質押使其股東產生流動性風險的上市公司。

“我們在挑選標的時,並不限制上市公司是國有還是民營屬性,還要關注是否能夠與集團的保險業務產生戰略協同。”上述人士進一步透露說,同時,在交易對手方面,優先選擇上市公司單一實際控制人或第一大股東作為交易對手,同時關注交易對手已質押的股票比例及所獲資金的用途、是否存在其他擔保抵押等事項、是否存在大額體外資產等。

此外,優先進行以權益法核算為目的的投資,支持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價值,實現權益類資產的穩健運作和保值增值。保險資管公司將紓困上市公司的這筆投資確認為長期股權投資並採用權益法核算,關鍵在於持有期內收益不受二級市場公司股價波動所影響。

記者同時獨家獲悉,為有效預防和管理專項產品運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在之前出臺的一系列風險監測及防控措施的基礎上,銀保監會目前還在研究建立專項產品的公開信息披露機制,通過社會監督進一步強化保險資管公司的自我約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