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為什麼總是不缺“戲精”?三本書告訴你答案!

在我們的生活裡有那麼一群人,總是特別愛演,愛給自己加戲,甚至有時還會為了刷存在感而欺騙他人。

和這種人相處完是什麼感覺?那就是一個字,

但是你想過沒有,生活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戲精?這些戲精是怎麼產生的呢?

一.社會學家怎麼看戲精?

我們身邊為什麼總是不缺“戲精”?三本書告訴你答案!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1. 在社會學家戈夫曼的眼裡,社會就像一個大舞臺,每個人都是演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像在舞臺上演戲。如果沒有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互動,社會根本就不會產生。所以我們平時說的“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可一點也不誇張。

2. 既然人生如戲,那該如何表演呢?一句話就是“見機行事”——不同的場景,展現不同的自己。比如職場上,下屬一般要謹慎細心,領導則要表現得果斷;同一位明星,走紅毯時光鮮亮麗,做慈善則要平易近人。

3. 回到戲精,為了美化自己的形象,他們常常會用兩種拙劣的演技。第一,理想化。戲精會有意識地把一種風格走到極致,想方設法經營一個更加鮮明的個人形象。朋友圈裡那些刻意賣弄、炫耀的人,就是典型的理性化表演,希望藉此突出自己的人設。

4. 方法二:誤導。戲精會通過表演讓人產生誤解,目的就是為了隱藏真相。比如,發一些修圖過度的自拍照、明明假期在家卻發朋友圈說在國外度假,這些都是戲精做出的誤導“觀眾”的行為。

5. 回想一下,自己身邊的戲精是不是往往因為表演過於浮誇,才不討人喜歡呢?面對生活中的不同場景,如果表演得體,就是一個好演員,能給自己帶來各種好處;如果演技拙劣、不得體,那就要被稱為“戲精”了。

二.心理學家怎麼看戲精?

我們身邊為什麼總是不缺“戲精”?三本書告訴你答案!

《說謊心理學

1. 還有一種戲精,不僅愛給自己加戲,還常常騙人,讓我們覺得他們不真誠,但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說謊其實是人的本能,誠實是需要學習的。長期的演化過程中,人類為了生存不得不學會欺騙。比如,利用環境隱藏自己,給獵物沒有危險的假象;偽裝自己的真實意圖,獲得同伴的支持……隨著語言的誕生,人類有了欺騙的高級武器——說謊。

2. 調查顯示,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說謊。但不同的是,普通人很多謊言是出於善意或迫不得已,而戲精則是希望通過欺騙,取得眼前的利益。比如,有些人明明對待工作很敷衍,卻會特意發朋友圈說“又是辛苦加班的一天呢”,就是為了給老闆留個好印象。

3. 不僅喜歡騙別人,戲精還常常“自我欺騙”——選擇性地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一些事情。比如,有的大學生每天都會出沒在自習室、圖書館,看著很努力,但期末還是掛科。這些人其實就是戲精——假裝自己每天在努力學習,實際心思根本不在學習上。

4. 看上去說謊好處那麼多,為啥戲精那麼遭人煩呢?因為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我們日常與人相處,是長期“多次博弈”的過程,而不是“一錘子買賣”。如果只是說一次謊,確實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但長期相處下來,說謊的害處就要大得多。因此,誠實,才是最優的人生策略。

三.行為研究學家怎麼看戲精?

我們身邊為什麼總是不缺“戲精”?三本書告訴你答案!

《先發影響力

1. 戲精這個人群,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本質上是為了獲取周邊人的注意力。無論職場還是生活,我們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研究發現:吸引對方的注意,是獲取影響力的第一大武器。所以不管是品牌廣告、大牌明星,還是生活中的戲精,都會用不斷曝光的方式,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2. 戲精為了獲取注意力,常常使用一個技巧——新事物。當新事物出現時,人在本能的驅使下會更容易去關注它,判斷它是不是有危險,以及可以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機遇。很多戲精常常特立獨行,用各種誇張、怪誕的行為給自己加戲,就是為了通過與常規不一樣的行為,獲取關注。

3. 自我聯想,是戲精的第二個常用技巧。研究表明,當別人突然提到和我們相關的事情時,我們會天然被這件事吸引。比如,老師在家長群公佈成績,就會有家長插嘴說“我家孩子退步了,只考到了班級第二”。是不是很熟悉?這就是主動改變關注的焦點,讓其他家長聯想到他家孩子的優秀。

4. 雖然戲精很多行為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但其實很難給他們帶來影響力。因為他們忽視了一點——注意力,並不等於影響力;獲得了關注,也不代表就擁有了影響力。想獲得真正的影響力,光靠演可不行。

俗話說: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這句話真的是在戲精們的身上完美的體現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