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臺舊址:背靠繁華河西的“無人之地”

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臺舊址:背靠繁華河西的“無人之地”


本文圖片均為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臺舊址。王麗華 攝

江東北街33號看起來有點寂寞。

500米外,建鄴區萬達廣場總會在夜晚散發著商業都市的氛圍;對面的南京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和江東軟件城,匯聚了“高大上”的前沿科技研究人才。

它們是新時代人們的寵兒,而這裡卻是從1931年留下來,斑駁的牆壁告示著這裡幾乎無人來往,院內的草木旁若無人地肆意生長。圍牆將南京人的眼光與它的歷史隔絕,因此少有人知這裡是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臺舊址,如今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曾經榮列“東亞第一,世界第三”。

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臺舊址:背靠繁華河西的“無人之地”


與80年代“中國第一高樓”金陵飯店比,

發射塔還要高15米

穿過清江北路的一道圍牆,坑坑窪窪的道路鋪在眼前。近日,記者在南京市文保志願者吳維成的帶領下,來到了這座已經80多歲的電臺院落前。站在門口,從一道鏤空的鐵門的往前望去,一眼可見兩排粗壯的梧桐樹的盡頭是一座民國建築,沿著梧桐樹走過去恰如走到了時光隧道的那頭。

吳維成介紹,這就是發射臺機房,中西合璧,為鋼混結構,其中部為拱形。屋內為約二層樓高的倉庫,當年用以存放各種儀器、設備和電纜。

走進院子後就可以發現,院內場地很大,兩三棟建築坐落其中而略顯冷清。由於少有人管理而草木蔥鬱,水泥小路顯得極為幽靜。

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臺舊址:背靠繁華河西的“無人之地”


遠遠就看到發射臺機房東西兩邊125米高的發射塔直衝雲霄。舊址曾經的主要工作就是用發射臺接收和發射信號。1983年建成開業的金陵飯店,曾經是當時的‘中國第一高樓’,其高度也只有110米,比這兩座高達125米的鐵塔還要低15米。

1930年,陳果夫牽頭向德國德律風根公司訂購了全套無線電廣播設備和75千瓦功率的中波機,並建造了兩座鐵塔。1931年,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臺發射臺正式建成,並於1932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投入使用,新電臺的頻率為660千赫。

同類型的遺存很少,

很有代表性

民國年間編纂的《首都志》裡稱“大電臺益臻美備,不特為我一國之榮,抑且為遠東生色”,可見民國“中央廣播電臺”是中國首屈一指的電臺,就是在遠東地區也是數一數二的,曾有“東亞第一,世界第三”的稱謂。

附近一個村莊還以此來命名。據《南京地名大全》記載,位於江東門江東北路南端西側的電臺村,1931年建村,因為靠近“中央廣播電臺”,就直接以“電臺”作為自己的村名。

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臺舊址:背靠繁華河西的“無人之地”


金陵晚報此前報道,抗戰爆發以前,“中央廣播電臺”有一個名叫劉俊英的播音員。劉俊英嗓音圓潤、富有感染力。由於“中央廣播電臺”覆蓋整個遠東地區,就連很多日本人都熟悉劉俊英的嗓音,成為她的“粉絲”。東京的《朝日新聞》為此特地派記者來南京採訪劉俊英,並在報道中稱她為“南京夜鶯”。

2012年,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臺舊址被掛牌為“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築”。南京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名城處處長王昭昭告訴記者,中央廣播電臺舊址是南京所存的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宣傳廣播類建築遺蹟,對於瞭解和研究民國時期廣播和電臺的歷史及通訊史具有重要意義。“舊址的房屋建築體現了民國建築的基本特色,而舊址最大的特點其實是通訊設備,因為同種類型的遺存非常少,所以這裡比較有代表性。”

作為志願者,吳維成幾乎每週都要來巡查一遍,“老早就聽說這裡要建電臺遺址公園,我來這兒幾年了,沒見過這裡維修過,也不知道未來要怎麼規劃。”

舊址臨近河西的商業區,旁邊一塊地塊的工地也已經開工,舊址卻安靜地如被忘卻。“由於舊址是國家級文保單位,所以按照程序,市裡面的保護規劃做好以後還需要往上一層層報,報到國家文物局,批准後最後落地實施。”王昭昭說道,不過遺憾的是,由於舊址的產權還沒有從省裡移交到市裡,市裡面還無法對此做保護規劃,所以該舊址的開發利用一直沒有音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